搜索
 

他们帮忙把太阳“种”下了地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三峡日报

伴着冬日的第一缕晨光,一支扶贫队伍又出发了。

“那5万元免息贷款,可算是帮了大忙!”“你们送给仁大妈的那头猪,又快要下崽了!”“快来喝茶,这是你们接来的猫子洞的水烧的咧!”

这是一支怎样的队伍?如何让村民这般欢喜?近日,记者来到远安县嫘祖镇田家场村,听村民讲述他们眼中的宜昌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驻村工作队的事迹。

村民们说,他们给了我们致富的“苗”,还开了条路

“没有他们当年的那头小猪,就不会有今天的收入!”一组村民仁元芳61岁了,她所说的“他们”,是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首位驻田家场村第一书记杨本华及其工作队员。

当时,老伴因腿受伤致残,工作队捎来问候,还带来一只小猪。“非亲非故,人家巴心巴肝关心你,有啥不知足?”她把小猪养成母猪,仅今年就带来了1万多元收入。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四组村民邢宏金身上。54岁的他一个人生活,一度失去信心。“他们用力帮,自己也要使劲搞!”打草回来的他,撂下背上的一箩筐草,领着记者去参观他的鱼塘。

在他的记忆里,改变就起于这个鱼塘。他说:“他们想的比我自个还多,觉得这8分堰塘有搞头,送来了500斤鱼苗。”近5年,小鱼塘年收入从6000元蹿到了2万元。

对于这种收入的变化,三组村民徐发旺也感同身受。他一心想致富,但没门路,不得已戴上了穷帽。驻村工作队送来了300只鸡苗,建议他用屋后的山林试着养鸡。这一试,就是5年,每年多了1.5万元。帮扶单位还帮村里建起了养殖场,发展养鸡产业,年育雏10000只。

“他们总是知道每家最缺啥,所以给了每家一棵致富的‘苗’。”徐发旺说:“为了让这些‘苗’长得好,他们把太阳都‘种’下了。”

他所说的“种”太阳,就是帮扶单位带动完成的183KW光伏发电项目,不仅为村集体每年带来了10万元收入,他作为光伏发电项目的管理员,每年能创收4000多元。

在他看来,现在扶贫政策好,但所有的政策都像太阳,驻村工作队就像这些发电板,是他们,把太阳帮忙“种”下了地。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村干部说,从他们身上,我们领略到了“针功夫”

“这几年,他们就没落一天!”田家场村党支部书记杨先念说,2018年8月,田家场村出列,驻村工作队帮扶的力度一直未减。

村网格员向先桃带着记者来到位于一组的广平河大峪沟段。河东,是连成一片的民房;河西,是一片还留着稻草垛的稻田。

“你不知道,以前村民收割稻子有多痛苦!”她说,眼巴巴看着就在门口的地,但收割机过去,要么绕几公里,要么人抬过河。

“今年,他们向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反映,帮扶了7万元钱,修了座便民桥。”了解来龙去脉的杨先念接过话头。

而见记者前来采访,越来越多的村干部聊起了这些年村里的变化。他们说,这些变化,很多都来自帮扶单位的外力推动——

担心村民出行不安全,他们逐段路逐段路地去跑,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挤出资金15万元,帮助在临崖临水等险段加装了护栏。

看到初次进行畜禽养殖的村民市场打不通,对产品销售信心不足,他们组织机关内的党员干部,自掏腰包,定向购买。

5年来,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市国土资源局执法监察支队、中船重工七一○研究所等三家帮扶单位直接投入资金140多万元,协调项目资金500余万元,支持发展。

杨先念说,没有村民讨,也没有哪个主动要,这一桩桩好事,靠的都是“真功夫”和“针功夫”干出来的,样样顶得真。

工作队说,有那样的淳朴善良,怎样也得扶进小康

村民和村干部都念叨工作队的好,作为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第四任驻田家场村第一书记的刘骏坐不住了。

他带着记者来到村二组。路旁,村里新建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里,村民牛家龙看到了他,硬是招呼他去喝茶。

“老人70岁了,是个热心肠。”刘骏讲着他的故事,安置小区里,哪家人早上出去了晚上没有回来,老人要问问;哪家有个矛盾,老人要管管;小区有垃圾了,老人要扫扫……

这是个例吧?不,这绝不是偶然!

第二任和第三任驻村第一书记杨楣、张高强均给出否定答案。

他们记得,此前村里修路架桥,但路得从村民余维琴院子过。老人二话不说,让出了院子的围墙。

看到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信心不足,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为每户贫困户建立1000元的产业发展扶持基金,靠着帮扶政策,将小猪养成母猪的仁元芳,始终以低于市场价200元卖出小猪,帮扶其他困难村民。

“杨书记,你们快来,尝尝我刚买的橘子!”路过村民向春兰家门口,正在干杂活的她,迎了上来跟杨先念打招呼。

向春兰说,这位村党支部书记,是去年入的村,也不是本村人。但每家人都认识他,有事情都去找他。

和这样的村干部一起并肩战贫,怎能不信心满满?“越是这样,我们越感到坐不住!”来自国土监察支队、七一○研究所的驻村工作队队员赖亚君、刘冬表示。

之所以坐不住,是因为还有一些事,让他们“想破了脑壳”。这些烦恼,包括村主导产业还不够成熟、村级集体经济中经营性收入还不够等。尽管这些年,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村里通过开办酿酒厂、打造油牡丹基地等措施,已得到了缓解。

但对照村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仍有努力空间。对此,他们从未退缩。

在记者采访结束后不久,市机关事务服务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刘德明再次前往田家场村,现场研究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更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快推进乡村振兴。

村民说,有这样的制度力量保障,大家小康的成色一定会更好。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雷鹏程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