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苦练内功、勤修技艺,30年如一日,从戏曲“小白”成长为“台柱子”。他醉心花鼓,言传身教,带领剧团成员传承非遗文化,让远安花鼓戏走上全国、全省舞台。他扎根生活、扎根人民,踏遍远安山山水水,把戏台搭在村头巷尾,把文化送到百姓身边。他就是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远安县花鼓剧团团长徐华强。
苦练内功修技艺
受父辈影响,徐华强自幼热爱戏曲。只要听说哪里有戏,相隔再远也会赶过去观看。每次看到演员们在台上唱念跳打,徐华强心里默默羡慕:要是将来也能像他们一样就好了。
机会终于来了,1987年,初中毕业的徐华强碰上县花鼓剧团招收委培生,他毫不犹豫报名,进入荆州文化艺术学校学习。
1991年毕业后,徐华强如愿进入县花鼓剧团工作。他在上台表演中发现,仅靠在学校掌握的表演功底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先后拜师杨兴桂、张远芬、杨红玉等前辈,认认真真地学习表演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徐华强逐渐掌握了远安花鼓戏陶腔、汉腔、南腔和四平等四大声腔,表演技艺也更加成熟,先后在《刘崇景打妻》《王瞎子闹店》《嫘祖与黄帝》《山里哥
山里妹》等20多部花鼓戏剧目中担任重要角色。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在一次次登台演出中,徐华强的演技突飞猛进,他先后获得湖北省“楚天群星”奖、湖北省地方戏曲演员大赛二等奖等众多荣誉,2012年被授予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言传身教育桃李
2019年,徐华强开始担任花鼓剧团团长。他深知,在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要把远安花鼓戏这项非遗剧种传承下去,仅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培养一批热爱花鼓戏、专业功底扎实的人才队伍。为此,徐华强在繁重的演出任务之余,关注花鼓戏后备力量培养。对每一名新演员,他都亲自辅导、“一对一”帮教,从表演的每句唱腔、每个眼神、每个动作,徐华强都“吹毛求疵”。他说:台下一分钟,台上十年功,只有把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了,才能为观众献上最完美的表演。
专业上严厉要求,生活上无微不至。对年轻演员在生活中、感情中遇到的问题,徐华强都时时放在心上,帮助他们解开心结,解决实际困难。“徐团长在表演上非常严格,但生活中却像父亲一样,对我们十分照顾。”团员易明灏这样说道。
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学员们成长迅速,演出水平大幅提升,远安花鼓戏走出深山,多次登上全国、全省重大演出活动和赛事。《吴大拜年》参加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演出,《吴大开门》被省人民政府表彰为第二届湖北艺术节群文展演奖……随着一批批优秀剧目的获奖,远安花鼓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与喜爱。
花鼓声声润乡里
为了让远安花鼓戏顺应时代发展,符合群众文化习惯,更具有持久生命力,徐华强结合时代热点和群众身边事,推出一批雅俗共赏、接地气的花鼓戏剧目,并通过送戏下乡、非遗进景区、重大节庆活动等送到千家万户。多年来,他带领剧团送戏下乡达2500多场,足迹踏遍远安的山山水水,成为了深受群众喜爱的“百姓名角儿”。
2020年4月,剧团创作的小花鼓《情满田野》,以疫情期间市民吃菜难、农民卖菜难的现象为题材,将故事浓缩在疫情期间一个防控点上,通过值守人员与卖菜农民之间的矛盾冲突,赞扬值守人员坚持原则的品质。该剧下乡演出以来,引起了干部群众的强烈共鸣。该剧也与另两部花鼓戏《过小年》《树高千尺》,作为全市唯一代表入选第四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
同时,作为市级百姓宣讲员,徐华强还将党的理论政策、身边好人好事、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经验典型融入花鼓戏中,2018年以来深入村、社区等开展文艺宣讲1000余场次,用“小故事”讲好“大道理”、用“小节目”传递正能量。
徐华强说:“远安花鼓戏是远安的一张文化名片,我们在做好传承工作的同时,还要创新发展,多排练一些寓教于乐、老百姓喜爱的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龚昌俊
通讯员 刘丹 郑超 伍玉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