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刘俊
通讯员 周锦程 刘珍
7月31日,秭归县委直属机关工委包片责任小区欧意大厦小区召开首届业主委员会选举大会,
200多户业主代表来到现场参与投票,参选率达74%。业主代表向立洪说:“入住小区这么久,这是第一次这么多人齐聚一堂,共商小区的建设管理。”当天,向立洪、杜承文等7名候选人高票当选。成立业主委员会、老旧小区改造、健康讲座进小区……今年夏天,秭归县城的各个小区显得异常热闹。
目前,秭归县城125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点对点”联系服务小区,9145名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下沉到单位包片责任区、居住小区,
落实党员亮身份、干部包楼栋,开展入户走访,参与社区治理,收集社情民意,为居民排忧解难。这一切的推动力量,在于秭归正大力推进的“幸福小区”建设工作。
城市扩容,亟需“治理创新”
秭归近几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县城人口规模已逾12万人,每个社区均超过2.5万人,城市治理任务愈加繁重。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大考暴露了城市社区治理的一些短板和不足。社区党组织的现行架构、职责要求、人力物力和工作模式已经难以实现高效集中领导,党组织核心作用发挥不明显。“秭归县农村地区在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时,充分利用‘幸福村落’建设经验,依托村落理事会‘两长八员’开展宣传、摸排、消毒、值守等防疫工作。农村疫情防控的良好效果较城区明显,‘幸福村落’建设在疫情大考中取得了亮眼的成绩。”秭归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廖良龙说。
基于此,秭归县在认真分析城区治理短板和充分总结疫情防控经验的基础上,在县城区域开展“幸福小区”建设,以党建引领城乡社区治理,推动秭归县城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补齐城市社区治理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内涵,持续增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我县的‘幸福小区’建设脱胎于‘幸福村落’,诞生于疫情防控,成长于省市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重要历史机遇期,时间特殊、使命特殊、意义特殊。”秭归县委副书记、县城市社区治理委员会主任徐本禹在全县城市社区治理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说。
党建引领,赋能“幸福小区”
结合“幸福村落”建设经验,秭归县探索构建党建线、自治线和功能线“三线融合”,社区、片区、小区、居民和党员“四级构架”治理模式,下沉治理力量,推动“十员”(法律顾问、民警、消防员、市场监管员、医生、电管员、管水员、环卫员、园林员、城管员)进小区亮牌服务,以党建凝聚“幸福”,当好社区“近邻”,走进小区“认亲”。
西楚社区锦绣花园小区是“幸福小区”建设示范点,
7月7日,清晨熹微,包片单位秭归县城管执法局全体党员干部来到小区内,与西楚社区党员、志愿者及部分政协委员近百人召开示范点建设暨环境整治动员会,带领全员动手,从整治乱搭滥建、乱贴滥画、乱堆滥放、乱牵滥挂等不文明现象着手,解决困扰小区多年的环境顽疾。
“你还在为扶不扶而纠结吗?”“物业收了小区广告费能不能抵物业费?”
……7月23日,秭归县人民检察院按照“幸福小区”建设“双报到、双报告”要求,到丹阳社区开展联合支部主题党日活动,发挥业务优势,自导自演《民法典》普法情景剧,让居民在乐呵的气氛中学习法律,促进小区管理。
秭归全县已组建6个功能性大党委,城区划分为34个片区、118个小区,实行1名楼栋长,1名机关干部、1名网格员,若干名志愿者的“1+2+N”楼栋管理模式,实现片区与小组、小区与网格相统一,让小区管理网格化精细化,社区更有凝聚力,居民主人翁意识更强。
治理创新,打造“幸福秭归”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秭归以“两个幸福”建设为抓手,探索城乡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在农村,以“十个得到”为目标,建设“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幸福村落”,在城区,以“十个更加”为目标,打造“功能完备、治理高效、平安和谐、干净优美、文明健康”的“幸福小区”,“两个幸福”交相辉映、齐头并进、比翼齐飞,让秭归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去年,秭归县以“幸福村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村落自治模式被评选为全国乡村治理20个优秀案例之一,秭归县被确定为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今年,《秭归县深化城区治理建设“幸福小区”实施方案》出台,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效果初显,展现出了巨大活力。“我们将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建引领城市社会治理,坚持居民主体,以创新和完善体制机制为重点,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厘清权责边界,畅通沟通渠道,加大部门统筹,细化工作措施,抓好示范点小区建设,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在全县有序整体推进,加快推动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秭归县委书记卢辉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