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我市卒中患者有了更好“医”靠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田豆豆

通讯员 舒德喜 韩毅

为有效降低脑卒中对群众健康造成的危害,早日实现国家脑防委“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目标。9月13日,宜昌市正式发布了“宜昌市卒中急救地图”,首批纳入2家管理单位,10家定点医院,4家(建设)定点医院,形成一个覆盖全市的“脑卒中黄金急救圈”。

经综合评估,宜昌市急救中心、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为“宜昌市卒中急救地图”管理单位。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三峡大学附属仁和医院、国药葛洲坝中心医院、宜昌市夷陵医院、当阳市人民医院、秭归县人民医院、宜都市第一人民医院、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共10家医疗机构为“宜昌市卒中急救地图定点医院”。远安县人民医院、兴山县人民医院、枝江市人民医院、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共4家医疗机构为“宜昌市卒中急救地图定点医院(建设)”。

早期治疗不足2%

建立“卒中急救地图”迫在眉睫

脑卒中俗称“中风”,一旦发病每分钟就有190万个神经细胞死亡,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国民身体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我国国民第一位致死致残原因。

调查显示,在4.5个小时内进行溶栓治疗,可有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但由于脑卒中治疗时间窗较窄、区域救治力量协调不够紧密,院前急救不到位、急救流程不规范,老百姓急救意识不够,转运困难等原因,我国只有不到2%的卒中患者接受了溶栓治疗。

“通过脑卒中急救地图,可以让脑卒中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由专业的120急救人员精确识别,并快速送到有溶栓、取栓能力的定点医院进行规范化救治,从而提高脑卒中救治的成功率。”宜昌市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曹源在发布会讲话中,对卒中急救地图的作用及下一步工作要求作了强调。

提早谋划

科学推进

卒中急救能力稳步提升

早在2004年,市中心医院率先在宜昌开展了脑梗死静脉溶栓,2015年开展了首例脑梗死机械取栓。2017年10月,市中心医院和市一医院被湖北省卫健委授予湖北省卒中急救地图定点医院。

2017年以来,在宜昌市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牵头城区各三级医院对县市基层医院卒中急救能力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培训,整合并优化了急救转运网络,以患者就近及时治疗为目标,建立了宜昌市市卒中预防与救治服务体系,完善了职责明确、衔接有序、上下转诊、急慢分治的卒中救治工作机制。

随着我市脑卒中防治工作的逐步深入,已有10家高级卒中中心和卒中防治中心,其中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为国家示范高级卒中中心,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国家高级卒中中心。

2019年12月,我市召开卒中急救地图推进会,经过专家评估,当前宜昌城区和大多数县市二级以上医院已经具备了卒中急救能力。

整合资源

推广技术

治疗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

发布会上,“宜昌市卒中专科联盟”经市卫生健康委批准正式成立。

卒中专科联盟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主任龙兵介绍,“卒中专科联盟将在区域医疗机构间协作,相关学科之间融合,动员整合各级卒中中心诊疗力量,推广卒中防治适宜技术中发挥积极作用。”为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加入到脑卒中防治工作中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诊治能力,有效促进卒中分级诊疗,卒中专科联盟的成立是非常可行有效的方法。

记者了解到,成立卒中专科联盟后,我市将联合宜昌市高级卒中中心和卒中防治中心,进一步推进卒中中心建设,推广脑卒中救治适宜技术,提高各联盟单位脑卒中综合救治能力,携手联盟成员努力实现国家脑防委提出的“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目标。

此外,卒中专科联盟还将致力于帮助各联盟单位学科建设,慢性病防治、人才培养、技术推广、学术交流、科学研究等多方面密切协作,不断提升各联盟成员单位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