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节约集约利用切实保护耕地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三峡日报

今年6月25日是第30个全国土地日。2020年以来,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认真履行“两统一”职责,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牢牢坚守耕地红线,有效提升耕地质量,着力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体系,全市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面积均超过省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同时,该局在自然资源要素保障、提升城市综合品质、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采取务实举措,助力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

完善责任机制,有效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落实市、县、乡、村各级耕地保护责任。坚持县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负总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上下联动”的耕地保护工作机制。全市现有耕地521.03万亩,划定永久基本农田397.25万亩,高于省政府下达我市的耕地保有量不低于492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97.2万亩的保护目标。

严控建设占用耕地,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严格按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供地,坚持项目建设少占地、不占或少占耕地,限制农用地特别是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从源头上防止项目建设乱占耕地。坚持“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占优补优”“占水补水”,今年以来,全市14个建设项目用地面积1536亩,其中占用耕地265.5亩,补充耕地265.5亩,连续19年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

推进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大力开展土地整治,编制全市国土整治规划,建立项目储备库。通过开展土地整治,建成一批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抗灾能力强、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基本农田。2020年来,全市以全域综合整治项目建设为抓手,申报部级项目3个,计划整治土地66.57万亩,争取32.25亿元。拟申报省级项目2个,计划整治土地5.99万亩,争取投资3.12亿元。

■保障自然资源要素有效供给

统筹“三条控制线”划定。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市、县两级“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扎实开展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多规合一”成果由宜昌高新区向市域全域推进,市县两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压茬推进。第三次国土调查顺利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核查划定工作全面启动。

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对46个省级重点项目跟踪服务,郑万铁路、当远铁路等项目通过国务院审批;鄂西南应急物资保障中心等9个项目实行“不见面”审批;人福特殊药品及原料药生产基地项目等8个疫情防控相关项目先行使用土地999.37亩。通过“双千”平台“一对一”靠前服务助力10家企业复工复产,三峡航空学院顺利落地。

实行重点项目快审快报。多部门并联办理生态保护红线论证意见、林地审批手续、永久基本农田补划等手续。疫情期间,坚持重点项目报批不放松,梳理可“容缺受理”服务事项3类9项。三峡航空学院项目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项目用地预审和选址意见核发,比承诺时间缩短了11个工作日;4天内完成了划拨供地、建设用地规划许可手续审批,比承诺时间缩短了3个工作日;2天内完成了建设工程规划许可手续审批,比承诺时间缩短了7个工作日。

■全面推行“增存挂钩”

加大闲置土地处置。通过供地方式消化存量土地2.43万亩,通过核销批文方式消化存量土地1.02万亩,存量土地消化处置率达到51.79%;通过督促开工、收回土地使用权等方式处置闲置土地0.79万亩,闲置土地处置率达到61.64%,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年度消化处置任务。

严格执行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发布《宜昌市城区2020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计划》和《宜昌市城区2020年度土地储备计划》,宜昌市城区(含夷陵区)2020年度国有建设用地供应总量控制在2.18万亩以内。2020年上半年,全市供应土地206宗,面积6317.25亩,成交价款33.06亿元。其中,市本级供应土地18宗,成交价款13.70亿元。

提升土地利用效率。严格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更大力度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全面执行工业优惠地价,实行“零增地技改”,存量工业用地新改扩建工业厂房或加层的不增收土地价款,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出效益。

■提升城市综合品质

推进实施宜昌2050发展战略规划。围绕建设“多样生态、多元动力、多彩生活的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的总体目标定位,全面完成宜昌2050发展战略规划及系列专题研究。《关于实施宜昌2050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意见》通过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2050战略规划进入实施阶段。

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推进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支持三峡机场二期改扩建和国际厅建设,沿江高铁、郑万联络线等一批功能性项目陆续开工落地。城区地下综合管廊及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前期研究稳步推进,东站片区交通组织改善方案落地实施。

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围绕提高城市品质、体现城市特色、展示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来推进旧城改造,开展织布街、二马路历史文化街区规划设计,提升城市文脉延续性;6家新建菜市场主体工程全部完工,东站、奥体中心、三峡国际博览中心、共联滨江片区一批开发项目顺利推进。强化城市风貌管理,出台城区屋顶空间利用指导性意见,加强城区重要干线和重要片区城市规划管控。支持西坝等片区培育夜间经济业态,引进和培育创意创新产业,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优化自然资源领域营商环境

推进行政审批瘦身提速。深化工程项目用地规划审批全流程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实行规划许可、工程建设许可并联审批,7类事项申报材料由52项减至29项,审批时限从66个工作日压减到44个工作日。实施规划选址和用地预审等行政审批事项“5个合并”,推行方案审查“一次告知一次修改”,取消施工图审查,按项目总规模核发工程规划许可证。

提升不动产登记服务质效。对标先进地市,减少企业不动产登记办理时限、办事环节、收件材料,纵深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不见面审批,优化预告登记等多项业务的“网上办”,深入推进“互联网+不动产登记”改革,增强用户体验感。目前,全市均已实现“一窗受理、并行办理”及抵押注销、查封、更正、异议、换证等登记即时办结,城区已实现一般登记办理时限压缩至2个工作日。宜昌高新区发出首本“交地即发证”不动产权证书。

探索用地用矿新机制。大力开展“点状用地”试点,为乡村振兴和文旅项目落地扫清制度障碍,“点状用地”新模式获得省厅充分肯定。《宜昌市工业项目“标准地”出让工作实施方案》经市政府印发实施,宜昌高新区成功出让一宗“标准地”,建设单位拿地周期大幅缩短。改革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出台《宜昌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关于推进矿产资源管理改革有关事项的通知》,优化营商环境,调整县级矿业权出让登记权限,大幅增加县级自主权,85个非金属矿种出让登记调整由县级负责。

■强化土地执法监管

严控农地非农化。突出保护耕地,对违法占用耕地重拳出击,以管得“住”为目标,在管得“早”上下功夫,强化动态巡查,强化源头防控,提高发现能力,推进土地执法监管共同责任机制建立健全。

推进国家自然资源督察问题整改。2019年耕地保护督察发现问题382个,面积18635.11亩。截至2020年7月1日,已整改到位问题286个,面积15661.38亩,整改到位项目的个数、面积的比率分别为74.87%、84.04%。

严肃查处土地违法建设。2020年上半年,全市共发现土地违法行为105件,立案59件,涉及土地面积270.88亩,其中耕地28.92亩;责令限期拆除建构筑物12730平方米,没收建构筑物36056平方米;收回土地245.4亩,其中耕地3亩,收缴罚没款244.57万元。

强化耕地保护监督考核。编制实施《宜昌市县级人民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县(市、区)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纳入市政府每年对县级政府的综合目标考核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内容。重点对县级政府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耕地占补平衡、土地执法监察、耕地质量等别进行考核,倒逼耕地保护责任落地落实。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