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技艺”传承“记忆”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通讯员 王欢

条索紧细有毫,色泽乌润,香气甜纯,汤色红艳,滋味鲜醇,叶底红亮……至今有百余年历史的“宜昌宜红”,是驰名中外的红茶品牌。2018年,在市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着力将“宜昌宜红”打造为城市新名片。

近年来,五峰大力实施“提升绿茶、振兴红茶”战略,在加快提升绿茶效益的同时,把振兴红茶作为全县茶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来抓,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一条以“技艺”传承“记忆”的促农增收、促产增效之路。

传承技艺,再现宜红茶香

“萎凋、揉捻、发酵、干燥,每一道工序都会对成茶品质产生影响。要想达到理想中的色香味形,每道工序都要穷尽制茶师傅的经验和技巧。”8月16日至18日,宜昌市农业农村局在五峰组织“宜昌宜红加工技术大比武”,五峰茶叶专家、高级农艺师邬运辉在比武会场上向笔者介绍。五峰所产宜红茶昔年远销国外,颇有声誉,是“宜昌宜红”品质最具代表性的产地。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管理的茶叶标准样中有红毛茶样13套,其中宜毛红(宜红茶毛茶)标准样制样点就定点在五峰,并写进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教材《茶叶审评与检验》(1979年农业出版社第一次出版发行,第75页)。

技术比武吸引了来自宜昌各县市区的20名制茶高手参加,每位选手都需要完成50公斤鲜叶机械制作、2.5公斤鲜叶手工制作。选手统一使用主办方提供的鲜叶原料和设备,在比赛地点进行现场加工,成品茶现场包装、封存后,将接受来自省茶叶学会、农科院、三峡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的专家评审团评审确定得分。

“我们就是要传承发扬传统制茶技艺,让宜红茶香飘万里。”经过3天紧张激烈的角逐,五峰土家族自治县6名参赛选手获得“宜昌宜红”

制茶大师殊荣。

统一标准,提升宜红品质

“宜红茶在业内享有‘色泽乌润显金毫、橘红汤、果蜜香’的美誉。”在比赛场地五峰汲明茶业有限公司的展示大厅里,首席茶艺师佘萌萌为大家表演功夫红茶茶艺,赛事评审专家、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刘伟华现场点评宜红特点。

茶是国饮,而茶艺师通过标准的冲泡流程,可以将茶的色香味形发挥到极致。

“就算是人人都觉得最简单的泡茶,也有标准的规范,更何况宜红茶的种植和加工。”自提出振兴红茶战略以来,五峰同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浙江大学开展红茶加工工艺创新及茶产业提质增效合作项目,县内多家茶企也在各自的生产检验中,逐步确定了“五峰宜红茶”的加工技术参数和产品特性,制定“五峰宜红茶”团体标准,并参与“宜昌宜红”的团体标准制定和使用推广,为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我们对所有产品都按标准严格控制质量,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准进入市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业局局长张书芹介绍,“五峰宜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于2017年获批,6家企业申请使用“宜昌宜红”公共品牌,目前已在三峡大瀑布、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建立采花毛尖、汲明毛尖两个“宜昌宜红”品牌形象店。

产业融合,蹚出复兴路径

“质量安全是茶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我们茶企现在更加重视原产地产品原料基地管理,做好生态调控,改善茶园生态环境。”问及五峰宜红茶产业发展,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茶叶协会秘书长陈华介绍,目前,全县正在推动绿色健康栽培和管理模式,从源头提高原料质量安全和品质,实现基地提质增效;加强产品监管,杜绝茶叶加工过程中添加其他物品,通过联合执法、行业自律、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措施,维护五峰茶形象。

“目光投向长远,从农业茶、工业茶,往文化茶、特色茶方面走。”据了解,五峰正在启动茶旅古镇规划建设,依托新城山水将渔洋山茶主题公园、茶马古道、红茶加工遗产、茶交易市场、茶博馆与渔洋河水景观串珠连线,在茶叶产区加快建设茶叶特色小镇和一批茶叶主题公园。茶旅融合、跨界拓展的融合发展,正在带动“五峰宜红茶”在传承与创新中发展。

2019年,五峰红茶产量6960吨,占全县茶叶总产量的30%,产值2.74亿元,占总产值的28%。同时,“五峰宜红茶”注册为地理标志认证品牌,“五峰宜红茶”在第四届“国饮杯”全国茶叶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宜红茶制作技艺被认定为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