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以法治底色绘就幸福秭归画卷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三峡日报

秭归之美,美在钟灵毓秀、富饶生态;秭归之美,美在发展和谐、平安法治。2016年“七五”普法工作启动以来,秭归把“七五”普法工作作为保障全县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一项全局性、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创新普法载体,拓展普法阵地,坚持普法为先、普治并举,普法依法治理成效显著。从城市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从领导干部到普通百姓……法治,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走向大众、深入人心,完成了从治国方略到生活方式的完美嬗变;法治,为秭归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

法润屈乡

弘扬培育法治文化

加强组织领导,构建大普法格局。秭归县委成立了县委书记卢辉任组长,县委副书记、县长杨勇任第一副组长,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县直各单位也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了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责任制,健全县、镇、村三级普法网络,形成了党委领导、人大政协监督、政府组织实施、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普法运行机制,建立了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制定了“七五”普法责任清单,县委县政府把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综合目标考核内容,在人财物方面予以坚强保障,促进了全县普法教育的有效开展。

法律进机关、进单位、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秭归县依法治县工作领导小组整合各方资源,组建了县、乡、村三级普法宣传队,成立了宪法宣讲团。县、乡、村三级普法网络的形成,有力推动了普法宣传工作的深入开展。借助每年“三月法治宣传月”、“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全国禁毒日”、“国家宪法日”等重大节日活动,组织各乡镇、县直各部门出动宣传车、设立咨询点、发放宣传资料等举办系列法治宣传活动,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答疑解惑,有效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5年来累计共开展各类普法活动4000余次,其中法律讲座1600余次,发放各类普法资料45.6万份。

谁执法谁普法,各执法机关唱响普法大合唱,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担当起法律知识的“播种机”、法律服务的“直通车”、社会稳定的“稳压阀”,多层次多渠道推进普法宣传。搭建新媒体普法平台,开通秭归司法微信公众号,并与宜昌司法宜律帮链接,经常性推送法治法律知识和法治动态。开设法治类电视节目《法治讲堂》,邀请司法和行政执法机关单位开展以案释法讲座。县政府投资打造法治文化一条街,法治元素与周边景观有机融合,构成了一道有法治文化底蕴和现代休闲意义的人文风景线。各乡镇和村结合新农村建设,打造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推出一批法治文化墙绘,用漫画、格言、警句等形式在城市主要街道、农村重点场所进行展示,让群众在文化的熏陶中,学习法律知识,提升法治素养。发挥乡村能人、民间艺人的作用,以小品、戏曲、三句半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涌现出《懒汉脱贫》、《赶人情》等精品法治文艺节目,受到群众广泛欢迎。

法行秭归

依法治理深入人心

“七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全县围绕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目标要求,推动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广大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公职人员、青少年进一步提高了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领导干部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少数”。县委县政府分别建立了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县政府政府常务会议学法制度,共邀请专家为县四大家领导干部讲法57次。全面实行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任前法律知识考试制度和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对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考察、学法守法用法情况的督查和年度考评,把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等考核结果作为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各级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和能力不断增强,公共权力的行使更加透明、公开,依法行政和法治化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握青少年成长的的关键时期,深化“法律进学校,实现中小学校法治副校长、法律顾问全覆盖。注重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建设。2016年以来,司法干警、法制副校长、普法讲师团成员深入到各乡镇中小学,开展法律演讲比赛、道路交通安全法宣传、夏季防溺水讲座等系列活动400余次,共赠送宣传资料、青少年普法读本2.8万余份,受教育师生达3万余人次。2018年10月,联合县纪委监委、教育局等部门举办了全县中小学生“与法纪法规同行·与安全文明相伴”主题演讲比赛。全县目前创建了4所“宜昌市法治建设示范学校”。

在服务中延伸普法,优化企业营商环境。全县规模以上企业和民营企业聘请律师常年担任法律顾问,县政府组织成立了六个专业法律顾问服务团,为中小微企业依法生产经营把关,提高依法防范经营风险的能力。2019年,以国家宪法日为契机,在秭归华维物流公司开展了“法律服务进企业,助力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系列主题活动。近年来通过多种渠道对企业开展法治宣传教育30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2.5万余份。

全县174个村、8个居民委员会实现了法律顾问全覆盖,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入户率达100%,真正在村级自治道路上实现法治保障“不越轨”。秭归开创的“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被评选为首批全国乡村治理20个优秀案例之一。2019年12月,秭归被纳入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屈原镇西陵峡村开展以法治为保障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新实践,成为全国闻名的社会治理模范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美丽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

2017年县司法局被省政府农民工领导小组表彰为“农民工工作先进单位”。目前全县有1个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5个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2019年,县中医院被授予省级法治建设示范医院,县人民医院等七个单位被宜昌市命名为法治创建示范点。2019年,秭归县被市委全面依法市委员会通报为全市法治建设优胜单位。

法治惠民

精准普法成效凸显

近年来,秭归县委政府紧紧围绕“三大攻坚战”,先后组织相关部门开展了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金融安全、依法信访、扫黑除恶、农村家庭赡养问题等多项专项治理活动。重点加强对涉案当事人、精准扶贫对象等特殊群体的普法宣传和法律服务工作,大力开展农村赡养问题专项整治,现场调解220多人次,通过法院巡回法庭审理105起,助力脱贫攻坚;持续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同清理,全县共清理各类“三资”合同1786份,认定规范合同的1260份,清收各类合同款项150多万元。

如今在秭归,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普遍提升。人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普遍得到提高和增强,行政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渐渐成为人们的自觉遵循,依法治县工作呈现出扎实有效、全面推进的良好局面,为秭归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近五年来,秭归先后被纳入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湖北省统筹推进“两个中心”建设试点县。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百强城市”。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一年四季风光好,都是普法好时节。伴随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乡村振兴战略全面铺开,秭归正在以优化营商环境为抓手,清理整顿不规范行为;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切入点,助力幸福村落、幸福小区建设。秭归将进一步创新普法形式、丰富普法载体,不断绘就法治秭归的幸福画卷。

三峡日报通讯员 郑明 杨潇蒙

本版图片由秭归县司法局提供

法治建设与“七五”普法特色亮点

■2019年6月,秭归开创的“在农村以村民小组或自然村为基本单元的村民自治试点工作”(幸福村落示范创建)被评选为首批全国乡村治理20个优秀案例之一,12月秭归被纳入首批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县。

■2020年,在疫情防控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秭归在县城社区开展以“功能完备、治理高效、平安和谐、干净优美、文明健康”为目标的幸福小区建设,着力补齐城市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短板,建立精细城市社区治理长效机制。

■把美丽乡村建设、城市小区改造与法治文化宣传教育有机融合,大力推进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绘、法治文艺节目等体验式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和项目建设,如丹阳路法治教育示范街、三溪路小区法治文化广场、西陵峡幸福仁村等一批具有三峡特征、屈原特色、秭归特点的法治文化阵地,构成了一道道法治文化底蕴和现代休闲意义兼具的人文风景线,认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治教育,真正实现“以文化人,法润人心”。

■秭归检察院与团县委联合开设的“橙爱”青少年法治教育工作室被团省委授予“全省示范性青年之家”称号。

■“秭归检察”微信公众号总阅读量逾30万,单篇阅读量全国政务号排名第2,显示了新媒体在法治宣传教育中的强大力量。其原创新媒体作品《快闪H5|字里行间表白我的党!!》荣获第三届检察新媒体创意大赛“金奖”。

■秭归司法局全面开展“法治大宣传、矛盾大化解、法律大体检、法援全覆盖”服务,落实村(居)法律顾问服务全覆盖、全面启动律师调解室调解工作和律师刑事辩护全覆盖、中小微企业法律服务全覆盖。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