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娜开放“红利”不再是沿海地区独享,内陆地区也能搭上开放的快车。开放的核心是产业开放。要强化创新引擎培植,锻造产业链长板,融入全球产业链,挤进全球供应链。以强大内需体系为依托,促进外贸、内贸“双向融合”、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实现多元化开放。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近几年,湖北对外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但开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仍然不够。面对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湖北要在变局中开新局,将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紧迫的系统工程,在提升能级、优化结构、内外联动上下功夫,扩大高水平开放,担当起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的时代使命。战略叠加,内陆开放迎来新的“机遇窗口”湖北是连南接北、承东启西的市场枢纽,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的交汇地和承载地,补齐内陆开放“短板”、打造高质量发展“跳板”正处于新的机遇窗口期。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纵深发展,内陆腹地逐步布局自贸试验区、服务贸易、服务外包、跨境电商、自主创新、中国制造2025等示范区或试点城市,产业梯度转移力度加大,改革开放经验不断推广落地,开放“红利”不再是沿海地区独享,内陆地区也能搭上开放的快车。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通过发挥超大规模市场的内需潜力,吸引外资、跨国企业参与国内循环,推动国内国际市场更好对接、要素资源共享,强化产业相融、创新相促,创造开放合作新空间。内陆市场腹地广阔、人力资源丰富、产业体系完善、回旋余地大,在“内外联动”开放竞争中更具优势。数字经济使经济运行的边界无限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使用突破了空间界限,先进交通技术及现代物流产业快速发展降低了交易费用、减小了地域障碍,带来开放模式颠覆性变革。地处内陆也可以直接对接国际市场和全球供应链,从开放的“跟随者”到“赶超者”。由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导向的制度型开放转变,对外开放的着力点转向优化制度供给、改善营商环境以及降低准入、放宽领域。制度型开放更注重体制机制与国际惯例国际规则全面接轨,内陆腹地完全能够以制度创新跃上开放“前沿”。提升能级,构筑开放通道平台“硬支撑”要推动各类开放平台提档升级、协同发力,通道物流提质增效、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口岸功能,提高通关效率。加快新型基础设施的完善和应用,为更高水平开放提供强大支撑。拓展开放通道。完善“三枢纽、两走廊、三区域、九通道”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加强“空铁公水”无缝联接、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建成国际物流核心枢纽。以中欧班列、长江黄金水道为骨架,以航空、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互联互通网络。提升口岸能级。推进“口岸+”建设,完善口岸功能体系,加强口岸合作,简化通关作业流程,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和应用,向贸易和物流全链条延伸,提升跨境贸易便利化水平。建成口岸体系全、功能配套齐、通关效率高、服务环境优、集聚辐射强的内陆口岸高地。建强开放平台。拓展湖北自贸试验区开放功能,发挥国家级开放平台的开放引领和核心载体作用,推进武汉片区扩容,保税物流中心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加强自贸区与经开区、高新区等联动发展,整合资源要素,增强要素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形成发展聚合效应。布局新基建。数字化新基建旨在促进数据的连接、交互和处理,将拓展市场边界、极大提高效率。要加快建设5G、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云计算、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推动形成数字新动能。强链补链,推动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开放的核心是产业开放。要强化创新引擎培植,锻造产业链长板,融入全球产业链,挤进全球供应链。以产业链的提升带动物流、人才、资本、信息、数据等优质生产性要素集中集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集群。“招大引强”提升产业链水平。着力引进一批建链、延链、补链、强链项目,打好稳链补链强链“组合拳”,提高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引进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和优质生产要素,锚定高新技术方向,加快形成高科技产业链,扩大关键环节的产能供应,助力部分基础产业发展突破瓶颈,稳固并提升产业链、创新链的价值能级。做强主体。壮大我省在全球产业链中综合实力突出的“旗舰型”企业,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企业,发展和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有终端产品的企业,提升企业竞争力和行业地位。抓住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结合“一带一路”倡议深度参与,打造一批跨国企业。推动现代产业体系优化升级。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创新走廊,提升关键领域创新能力和水平。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现代服务业两大融合性产业。推进我省“光芯屏端网”、生物医药、新能源和智能汽车、航空航天、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现代农业等迈向高端和整体发展。内外联动,提高湖北经济外向度以强大内需体系为依托,促进外贸、内贸“双向融合”、进出口平衡、“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实现多元化开放。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强优势、补短板,增亮点,提高湖北经济外向度。“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推动双向投资协同,优化投资环境,招引高质量外资外智,加快补齐湖北外资利用规模和结构短板。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企业“走出去”,拓展市场空间。扩大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发展对外承包工程投建营一体化新模式,带动装备、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推进对外贸易创新发展。实施外贸主体培育行动,打造外贸产业优势集群。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国际市场布局,注重传统市场和新兴市场“两市并重”。深化外贸模式和业态创新,积极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发展“采湖北、卖全球”跨境电商出口模式,支持建设一批海外仓,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优化进口结构,扩大高质量产品和服务进口,开展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瞄准数字贸易和服务贸易新趋势。积极培育数字旅游、数字教育、数字金融、数字医疗等贸易新增长点,以建设“数字丝绸之路”为重点,提高数字技术供给能力。推进武汉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大力发展新兴服务贸易,培育离岸外包业务新增长点,扩大信息技术、研发技术等知识密集型服务出口,以信息服务等新兴业态带动服务贸易高质量发展。对标一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着力破除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啃下政策创新不足等“硬骨头”,提升制度环境软实力,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打造最优环境,形成吸引全球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推进湖北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集成推广。以制度创新为核心,耕好改革开放“试验田”,深化首创性、差别化改革探索。加强先行先试经验和制度成果的复制推广,疏通制度堵点,破解发展难题,为对标国际高水平贸易投资规则、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供新的制度供给、方法借鉴和模式创新。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坚持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的原则,营造公平、开放、统一、高效、可预期的市场环境。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在宽准入、减审批、降成本、提效率、增便利上下功夫,完善政府权责清单制度,构建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对新产业新业态实行包容审慎监管。(作者系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分中心研究员)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