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勇立潮头谱“芯”篇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卢平川 李琼 江卉

阅读提要上世纪90年代,海宁在不大规模养牛羊、不产一张原皮的背景下,建起全国最大的皮革专业市场,“块状经济”领一时风气之先。面对数字经济的大潮,海宁敏感地捕捉机遇。2016年底,开始谋划和布局泛半导体产业。仅3年时间,海宁泛半导体装备产业初具规模和体系,业内已有“北烟台、南海宁”的说法。海宁是“中国皮革之都”,还是钱塘潮观潮第一胜地。天体引力和地球自转的离心作用,加上杭州湾喇叭口的特殊地形,在这里造成特大涌潮。“海宁潮”初临时,江面闪现出一条白线,伴之以隆隆的声响;潮头由远而近,飞驰而来,潮头推拥,鸣声如雷;顷刻间,潮峰耸起的水墙直立于江面,喷珠溅玉,如万马奔腾。在数字经济时代,海宁不断创新,勇立潮头。2016年底,海宁市委、市政府提出:巩固提升皮革、经编、家纺产业“老三篇”、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与高端装备产业“新三篇”,同时谋划布局泛半导体、生命健康、航空航天“战略三篇”。泛半导体产业被誉为世纪黄金产业,是国家重点发展领域。在2018年上半年中兴事件后,中国更加坚定了加大集成电路自主开发、保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的决心。抓住芯片国产替代及5G普及的发展战略机遇,海宁在半导体装备和材料产业领域抢占先机,业内已有“北烟台、南海宁”的说法。瞄准“蓝海”,抢先布局海宁泛半导体产业的发展,源于“天通”这粒种子。海宁市经信局数字经济科科长徐江彪介绍,泛半导体产业大体包含光伏、LED、平板显示和半导体4个行业,范围很广。尽管海宁没有半导体产业的科技和产业基础,但在关联产业发展上具有优势。该市有一家上市公司:天通股份。天通从单一的磁性材料起家,经过不断产业升级,在多个细分行业占据制高点,呈现爆发式增长。2015年,天通股份盈利6300多万元,次年跃升到1.1亿元,2017年达1.57亿元。2018年,天通股份实现营业收入逾2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2.83亿元,同比大增80.76%。近两年,5G商用呼之欲出,LED照明市场稳定,半导体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天通的产品有了更多的市场空间。天通股份的增长和前景,让海宁市看到了一片“蓝海”。2016年底,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海宁市委、市政府决定,建设泛半导体产业园,孵化优质项目,构筑更完整、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从外围进入,逐渐向核心靠拢。”海宁将培育和发展泛半导体产业的方向,首先聚焦在半导体专用装备、核心元器件和基础材料3个细分领域,适时向芯片设计、封测和制程等领域拓展。筑巢引凤,集聚资源无论“老三篇”“新三篇”,还是“战略三篇”,集群化发展是关键。海宁市委书记朱建军认为,所谓集群化发展不是简单量的扩张,而是上下游有分工有协作,企业之间有配套,还有创新创业的综合体为它们赋能。通过各方力量整合,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效益最大化产出。按此思路,海宁打造“三区一城”泛半导体产业集聚平台。在海宁经济开发区,建设“海宁泛半导体产业园”,重点发展半导体装备、核心元器件等高端产品。目前,产业园已完成第一组团总规划面积1170亩的建设,海芯微、奕瑞电子、精测电子、沈阳拓荆、至纯科技、新阳硅密等项目相继落地。第二组团“智慧港产业园”规划面积2700亩,聚焦引进半导体材料、5G通讯系统、电子元器件、半导体高端智能装备等产业,目前产业园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在海宁高新区,打造“杭州湾电子信息产业园”,发展半导体器件、模组等应用端市场;在尖山新区,打造“半导体基础材料产业园”,发展半导体配套基础材料产业;在海宁鹃湖国际科技城,吸引科技研发机构,打造公共研发孵化平台。该区域是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所在地,将重点聚焦芯片设计研发及半导体领域相关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目前落户的有: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海宁先进半导体与智能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长三角研究院半导体所、浙大半导体晶体材料与设备研究院等。海宁按照“园区建成之日就是招商完成之时”的目标,边建设、边招商。各园区分别建立半导体招商专班,聚焦半导体产业链上下游,深入开展奔跑招商、以商引商。积极承办全国乃至全球半导体产业峰会,并在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地定期举办泛半导体招商(招才)推介会。目前,海宁已引进中国电子、士兰微等行业龙头企业,并引进众多上下游关联企业,初步形成泛半导体产业“四大系列”:“天通”系,由本土上市公司天通控股领衔,培育引进天通瑞宏、天通日进等半导体装备项目;“芯盟”系,成立芯盟科技,投资100亿元建设海芯微项目,从芯片设计领域逐步拓展至晶圆制造,目前全球首款超高性能异构AI芯片已由芯盟科技研发成功;“欣晖”系,旗下已落户欣奕华、芯晖装备、奕斯伟集成电路研发基地等高端项目;“大基金系”,通过与国家大基金合作,精准招引半导体装备项目,已有沈阳拓荆、精测电子等项目落户。事前即投3年见效产业要发展,要素保障是基础。海宁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周伟初认为,不能以传统方式来发展新产业。“老三篇”与“战略三篇”对要素资源的需求不一样。皮革产业发展,最需要的是土地和空间;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最需要的是资金和人才。半导体产品需要3年至5年研发,如果政府不投入前期资金,企业很难承担研发和开拓市场的风险。海宁市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变“事后补”为“事前投”,全面营造战略产业生态。按照市场化规则,海宁设立多个用于泛半导体产业园区建设、重大产业项目扶持的产业基金。2017年,海宁成立泛半导体产业基金和并购基金,总规模20亿元,已完成投资项目16个;2020年7月,牵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大基金体系,成立总规模为16亿元的“半导体装备材料产业投资基金”和总规模为20亿元的“半导体芯鑫租赁平台”。在厂房建设上,海宁采用定制代建方式,严格按照企业要求建设标准厂房。定制厂房建成后采取“先租后让”方式,解决企业创业资金不足的难题。2018年,设立海宁市集成电路技术学校,建成实训基地,与法国有关机构合作,举办中法合作高技能人才培训班,定向为半导体产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要素齐全,企业拎包入驻,即可迅速投产和达产。2019年3月,海宁经济开发区与北斗导航签署投资协议,成立海宁北斗皓远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注册资本3亿元,海宁开发区下属的泛半导体产业基金出资9000万元,占30%股权;北斗导航出资21000万元,占70%股权。开发区提供近1万平方米的独立厂房,由北斗导航自主改建和装修。北斗皓远2019年5月设立,开始进行厂房的装修和生产线的建设,2019年10月投产,当年完成营业收入2.8亿元;2020年1月至10月,完成营业收入8.37亿元,预计全年完成工业产值10亿元,纳税1000万元。海宁北斗皓远科技公司总经理许远飞介绍:“海宁产业集聚度高,创业投资成本低,有利于创新型企业发展。公司开发的陆上震源节点检波器实现量产,已有3万套运用于地下石油勘探。”据介绍,2018年,海宁市泛半导体产业规上产值66亿元,同比增加28.9%;2019年,该市泛半导体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8亿元,同比增长24%;今年1月至11月,该市泛半导体产业规上企业91家,完成工业总产值127.85亿元,同比增长18%。“我们力争到2025年,实现核心产业营业收入500亿元以上,再通过几年努力,达到千亿级规模。”朱建军书记说。跃上“芯”潮头,海宁正在谱写新的“无中生有”佳话。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