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周芳 王婧 彭小萍
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吹来故乡泥土的芬芳。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这首30多年前的老歌响起时,我们禁不住思绪万千。因为,每个人心底都藏着一个故乡,都记着一份乡愁。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故土的芬芳,能否唤回更多游子的脚步?先富带后富,千万富翁的回乡选择,潜移默化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如果没有他,我不会回来”秦巴深山,变热闹了。看着一车车香菇、黄花走出大山,49岁的毛光卫心中燃着一团火,他想在生养自己的小村干出点名堂。10多年前,为了生计,毛光卫离开竹溪县兵营镇麻湾村前往江苏省打工。“你回来创业吧!”“我回来能干啥?怕干不好。”“我都回来了,你怕啥?”2018年,接到村支书赵昌柱的电话时,毛光卫有过犹豫。他每年打工收入八九万元,小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在赵昌柱的反复劝说下,他答应“试一试”。为帮助毛光卫回乡创业,赵昌柱私人借给他20万元,还专程开车带着他到四川考察特色种植项目,一路包吃包住。拿着这笔启动资金加上所有积蓄,毛光卫在村里流转土地400亩,种茶叶、种黄花,去年销售收入近百万元,还带动60多名贫困村民就业。“如果没有他,我不会回来。”毛光卫说,他和赵昌柱一起长大,知根知底,赵昌柱的选择给了他返乡创业的勇气。36岁的邵威也回来了。在赵昌柱的劝说下,他把城里的铝合金门窗生意交给妻子打理,自己回到麻湾村养猪。选址、环评,赵昌柱带着他忙前忙后,还帮他把养殖场门口的300米小路进行了硬化。如今,养殖场存栏1500头猪,今年纯收入有望达到50万元。“赵书记有情怀,有能力,有市场化思维,听他的,没错!”
邵威对未来充满信心。为请回毛光卫、邵威,赵昌柱着实动了一番脑筋。入户走访时,他挨家挨户摸底。谁能吃苦,谁有经营头脑,谁有发展潜力,他心里有了一本账。“村里就缺产业带头人,有你的用武之地。”对着摸底的名单,他一个个打电话、做动员。“一个好汉三个帮,更多人回来投资兴业,乡村发展才有力量。”赵昌柱已深深体会到人才回流的重要性。“我也想成为那个改变山乡的人”农村工作的意义何在?刘奎不止一次问自己。2017年9月,23岁的他考上大学生村官,前往十堰市张湾区方滩乡文武沟村任村委会副主任。坐了2个多小时汽车,一路颠簸进了村,看到破旧的道路、满村的老弱妇孺,刘奎心里凉了一大截。虽然自己也是张湾区人,到村里工作也是建设家乡,但年纪轻轻就守在山里,值得吗?他有些困惑。“因为穷,农村留不住年轻人。如果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改变乡村面貌,不是很有意义吗?”村支书孔令生和他谈心。得知孔令生是千万富翁返乡、比自己早5个月到村里任职,刘奎深受触动。“孔书记自己富了不忘乡亲,很高尚。走出大山不容易,走出去后再回来,更不容易。”
刘奎说。慢慢地,他把孔令生当作领路人,跟着他一起参与合作社建设,学习如何化解村民矛盾、如何利用资源吸引项目,也见证着山村面貌一天天变化。150亩油橄榄种植启动、400箱蜜蜂养殖启动……村里的产业项目多起来了,回乡考察的人也多起来了。在一个个乡村振兴项目的推动中,刘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更看到了文武沟村发展的希望。有了希望,一切都会好起来。“我也想成为那个改变山乡的人。”刘奎说。“哪里的黄土能埋人,哪里的黄土也能养人”人生到底要追求什么?金钱、物质?理想、价值?“90后”、宜都市五眼泉镇弭水桥村后备干部马海波说,这是他一直想弄明白的问题。“您为什么回村里?”“我想换一种不一样的生活,找一份新的成就感。”听到村支书刘大卫的回答,马海波找到了方向,找到了答案。大专毕业的他,在广州工作3年后,回到村里。好不容易读书“逃离”农村,又回到农村,对他的选择,家人强烈反对。“我佩服刘书记,想跟着他,学习如何踏踏实实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马海波说。千万富翁们的回归,在“90后”村干部中引起不小震动。“90后”帅富军是麻湾村村委会副主任,之前在北京当小包工头,年收入20多万元。赵昌柱动员他回村时,他不愿意。“哪里的黄土能埋人,哪里的黄土也能养人。”一次次沟通中,赵昌柱的这句话,打动了帅富军。宜都市陆城街道尾笔村后备干部、江苏师范大学毕业生游桂梅是村支书黄攀虹三次上门,请到村委会工作的。“当老板赚钱多,可当村干部服务村民,有另一种幸福感。”游桂梅说,黄攀虹返乡当村支书的选择正影响着村里的年轻人。在尾笔村担任村干部3年,29岁的陈香贵对农村工作有了新认识。“做好每一件事情,哪怕在芝麻大的平台上也能发挥人生价值,更何况农村天地广阔。”
他说。“先动手、再伸手,有了目标就不怕困难向前进。”30岁的枝江市百里洲镇宝月寺村后备干部朱宝红说,她找到了农村工作的方法。小村的明天“儿子不想上学,他就听您的,请帮忙管管。”今年10月,赵昌柱接到在外务工村民杨升林的电话,语气中透着焦急。当村支书后,赵昌柱的手机号成了村民的热线电话,鸡不见了、夫妻吵架、孩子不想上学,各种求助不断。杨升林的儿子小杨是单亲家庭的留守孩子,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一个周六,赵昌柱开车2个多小时,来到竹溪县第二中学,找小杨谈心。“你好好读书,我以后帮你找出路。”“我想出来跟着您干!”“跟我干也要有文化啊!没有知识,在哪都做不了事。”赵昌柱知道不能硬碰硬,开始现身说法。他讲自己中专毕业就外出打工,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吃了不少亏,讲大学生村官给村里带来的新气象。“你好好读书,打好基础,将来跟着我一起改变大山。”“叔叔,我听您的。”耐心谈了1个多小时,小杨终于表态会好好学习。开车返回村里的路上,一个个蔬菜大棚、加工车间闪过。看着这些步入正轨的产业,一丝欣慰的感觉涌上赵昌柱心头。产业,托起小村的明天;求学的孩子、返乡干事创业的年轻人,更是托起小村的明天。那首《故乡的云》又在电台里传来——当身边的微风轻轻吹起,有个声音在对我呼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