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仙桃:争当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一个个乡村振兴战场上,基层党组织争当“排头兵”;一个个项目建设现场上,党的旗帜高高飘扬;

一场场改革攻坚战中,党员骨干都是“急先锋”;一间间便民服务大厅里,党员示范岗立起“风向标”……在仙桃,一幅幅党建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动图呈现眼前,处处涌动实干热潮。善治工程、头雁工程、百千工程、双培工程、党润工程……仙桃突出党建引领促发展,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以党建引领社区治理,以党建引领项目建设,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红色引擎”释放澎湃动力。2017年以来,仙桃连续四年跻身全国百强,相继被授予中国食品产业名城、中国非织造布产业名城、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创新服务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827.9亿元,在全省县域经济考核中位居第一类县(市、区)首位。“红色头雁”

领航乡村振兴村村选派第一书记

群雁高飞头雁领走进胡场镇蔡滩村,白墙灰瓦民居成排,满眼的绿色、环绕的水渠、清亮的水塘,一幅梦里水乡画卷。此前,全村没有一条像样的路,基础设施老化,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集体经济薄弱。“以前总羡慕别人的村子漂亮,如今觉得哪儿都不如咱蔡滩好。”蔡滩村村民刘小平感叹,多亏了“第一书记”的到来。他口中的“第一书记”,是3年前从原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选派到村的刘建立。到任后,刘建立带领村民流转土地入股,引进全市重点农旅项目“仙桃源”落户,蔡滩变了模样。群雁高飞头雁领。选派驻村“第一书记”,配优骨干,是仙桃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2018年,仙桃市启动“红色头雁”工程,按照“原籍地+工作地”原则,集中从市直单位选派620名干部驻村任“第一书记”,帮助配班子、引项目、兴产业,累计争取项目1059个,带去帮扶资金2.25亿元。实施“回巢反哺”工程,吸引、凝聚在外能人返乡创业,182名回乡能人被选为村“两委”班子成员,66人牵头村级工作,带回资金2.5亿多元,创业项目89个,产生收益26亿多元;探索实施“千名大学生村干部计划”,计划为全市617个行政村每村公开选聘一名大学生村干部,连续3年公开选聘551名仙桃籍全日制大学生到村任职,创新招聘21名事业编制村党组织书记,加强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建设,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头雁引领,“夯基垒台”。仙桃市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每年滚动确定一批阵地差、班子弱、村情复杂、工作靠后的“死角村”,落实“1名市领导联村、1名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包村、1名第一书记驻村、1个市直单位结对”的“四个一”措施,184个软弱涣散村(社区)实现整顿转化、由乱到治。仙桃还推广“党组织+公司”“党组织+专业合作社”“党组织+产业链”等党建模式,每月组织690个市直单位党支部与617个农村党支部,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眼下,仙桃大地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舞台、茁壮成长的平台、比学赶超的擂台。乡村振兴不断向纵深推进。近年来,仙桃市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年均增长200家以上,培育百亩以上市场主体3442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1家,建成全国最大的黄鳝繁养基地、双孢菇种植加工基地,带动流转土地72万亩,让全市70%以上农户土地流转收租金、务工挣薪金、合作赚现金、分红享股金,人均纯收入3万元以上。“大党委”

治理形成大合唱强化社区“堡垒”

提升城市基层治理水平部分社区力量薄弱,组织“神经末梢”不健全。过去,一个社区五六名干部想理顺上万人的事,常常力不从心。特别是一些老旧社区,缺少收入来源,基础设施破旧老化,开展社区活动困难重重。快速成长的城市,如何补上社区管理短板?仙桃市以基层党建为突破口,提高城市治理能力,形成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把社区的千头万绪织进一张“网”,将生活、居住、工作在网格内的党员全部请进社区党组织。仙桃市通过成立社区“大党委”,构建“一核为主,多元共治”的区域化党建平台,以街道社区党组织为核心,通过联系对接社区单位、行业及各领域党组织,实现组织共建、资源共享;机关事业单位把党建活动开展到社区、企业、学校等联系点,推动城市基层治理和社区建设,从“独角戏”变为“大合唱”。12368名在职党员干部完成组织派遣和居住地报到,60个社区都有了编外“社工”。认人、认门、认事、认亲;上门访、结对访、每月访、包保访、定期访、节日访;问想法、问冷暖、问需求、问诉求、问计策、问建议…… 真下沉,真干事,从群众最期盼、最关心的事情抓起,党员沉下去,社区活起来。仙桃市大力实施“亲情重拾计划”,全力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常态化下沉社区、联系群众,广泛开展“六访六问”,把话说到群众心窝里,把事办在群众心坎上。党员进社区,满眼都是活。仙桃市把党组织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持续健全完善“社区‘大党委’+小区(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四级组织体系,不断壮大社区工作力量,助力社区治理升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市2万余名党员挺身而出,守护群众安全防线;防汛一线,12万党员干部群众闻“汛”而动、昼夜值守,“党员突击队”红色袖标成为暴风骤雨中震撼人心的战洪图;创城路上,932个基层党组织、1.2万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自领任务。目前,全市已成立小区党支部267个,设立楼栋党小组1711个,明确党员中心户2336个。市“四大家”领导干部带头下沉社区已成常态,94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对口联系60个城市社区积极落实“10+X”工作清单,领岗履责,精准服务,蔚然成风。纾困解难

一切围绕项目干优环境厚植土壤

激活发展动能地区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优良的营商环境,是市场主体健康快速发展的助推剂,更是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肥沃土壤。仙桃从今年开启营商环境的特殊“考试”,每季度开展一次“市场主体评部门”活动,邀请200家企业为52个部门打分,广泛听取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意见和建议,针对问题,积极整改,服务精准滴灌。考核结果动真格。仙桃市明确,对测评结果予以通报,当季排名后三位的市直部门,由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其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提醒,连续两次的诫勉谈话,连续三次的就地免职。“1+6+N”,打出优化营商环境“组合拳”。“1”即以《仙桃市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若干措施》统领全局,“6”即《关于调整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职责和组成人员的通知》《仙桃市2021年“市场主体评部门(单位)”活动实施方案》《仙桃市贯彻落实〈湖北省营商环境问题投诉联动处理办法〉实施细则》《仙桃市抓好正反典型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工作方案》《仙桃市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重点任务清单》和《市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2021年工作要点》,“N”即各部门根据实际,出台系列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仙桃市“四大家”负责人走进项目建设现场,走访重点企业车间,调查研究、把脉问诊,解难点、疏堵点。一切围绕项目转,一切围绕项目干,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挂帅、一个部门负责、一个专班服务、一个项目秘书“五个一”工作推进机制,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责任时限化。党员干部纷纷“到一线,排忧解难”,让“经济细胞”活跃起来。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全社会关心、参与、维护营商环境的良好氛围在仙桃日益浓厚。同时,仙桃聚焦“双擎驱动”,以全域视野选配专业型干部,将人才政策进一步向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倾斜;把全局性大事要事作为考察了解干部的重要内容、发现锤炼干部的重要渠道,对表现优异、业绩突出的大力提拔使用。安排优秀年轻干部到优化营商环境、服务市场主体一线锻炼,选优配强涉企涉商部门领导班子。党旗引领风帆劲

,砥砺前行谱新篇。仙桃,坚定不移打武汉牌、走昆山路,争当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力争早日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50强。红色引擎添动力高质量发展气场更强

综合实力持续增强“5+1”主导产业量质齐升,工业总产值跨越千亿大关,仙桃连续四年全国百强争先进位。

城乡面貌持续改善南城新区扩容提质,老旧小区有机更新,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庭院建设一体推进。

改革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仙桃海关挂牌运营,仙桃B保封关运作,仙桃机场完成扩建,汉江仙桃港实现“天天班”,仙桃迈入城铁时代,对接武汉同城化发展进入“快车道”。

民生福祉持续提升就业、社保、教育、卫生、养老等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健全,2020年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党旗引领风帆劲阔步迈进“十四五”咬定“双50”目标坚定不移打武汉牌、走昆山路,着力打造武汉城市圈西翼中心城市,构建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的新增长极、新动力源,力争GDP早日过千亿,进入全国县域经济50强、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50亿元,奋力冲刺千亿县域经济体。实施“双强”行动坚持“产业第一、项目为王”,大力实施招大引强、培优壮强“双强”行动,聚焦“5+1”主导产业全员招商。强化“双擎”驱动加快非织造布特色小镇和仙桃国家高新区两大平台建设,全力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非织造布产业集群,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对接武汉同城化发展桥头堡。坚持“双轮”并进把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统在一起抓,推动两个“轮子”一起转,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落实“双优”保障按照“政治生态好、用人导向正、干部作风实、发展环境优”的目标要求,重点以优化营商环境、优化干部作风“双优”为突破口,持续转思想、转理念、转作风,以思想破冰引领发展突围。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