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产业,是真脱贫、脱真贫的“金钥匙”。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长阳一心一意牵紧产业扶贫“牛鼻子”,锁定“稳菜扩茶兴果药、稳猪扩羊兴鱼禽、稳农强企兴商旅”的产业发展线路图,不断织牢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助、种植大户帮带、实用技术服务、项目资金统筹“五张网”,把3430平方公里的绿水青山变成了群众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
秋末冬初,记者来到长阳,实地探访产业扶贫成色。
特色产业覆盖154个村
11月16日,龙舟坪镇两河口村,300亩“宜昌宜红”高标准茶叶示范基地青翠欲滴,看着2018年新发展的茶园,湖北龙行清江农业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东亚说,茶叶基地覆盖130个农户,过去种包谷红苕,收益寥寥,如今调结构种茶叶,明春就有收益,亩产值保底2000元,两年后能达到6000元。
出生在该村的胡东亚,为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响应县委县政府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的号召,把这些年在外打拼挣的钱全部用在发展茶产业上。目前,他的公司已扶持127个贫困户新建了自己的茶园,辐射带动3000多个农户从事茶产业,其中有300多个贫困户。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长阳坚持“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发展茶产业,同时高频率推动茶旅深度融合,“一杯茶”成为兴县富民的“绿引擎”。10月20日至21日,鄂茶疫后重振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茶业百强县”长阳举行,200余名省内外茶界大咖为长阳茶产业打出了高分。
“十三五”以来,全县茶园面积达到15.5万亩,茶叶加工企业发展到165家,年产茶叶7000多吨,创产值6.8亿元,带动3.5万农户增收致富。其中,茶叶出口量、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全省前三甲。
走特色路,靠绿色富。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累计投入4782万元,以培育专业村和精品示范园为主攻点,全力实施产业发展“五个一”工程,新增茶叶、魔芋、木瓜、栀果等特色农业基地16万亩。2017年以后,对39个重点贫困村和14个深度贫困村的“滴灌”加力,同时大力推进精准扶贫产业到户,3年来产业扶持到户共奖补7268多万元。
“栽下摇钱树,致富贫困户”。从2018年开始,长阳组织党员干部接力开展植绿扶贫活动,每年为贫困村义务定植连片经济林木百万株以上。
长阳素有“华中药材宝库”美誉,中药材产业成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硬角”。短短几年,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0家,去年带动5896个贫困户发展中药材10600亩,户均增收5000元。璞岭村贫困户雷元焕去年试种5亩独活、天麻收入过5万元,今年种植规模翻了一番。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放眼长阳特色产业“版图”,高山蔬菜药材、中山茶叶、低山柑橘“主唱”,中蜂、魔芋、核桃等“合唱”,全县特色农业基地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如今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门路。
市场主体带贫率超八成
投资30万元在柳松坪村流转200亩土地建立“扶贫车间”,180人“家门口”再就业;实行“保底价+市场价”双轨收购模式,2019年收购贫困户各类蔬菜近1000万斤;每年安置就业人员500多人次,仅2019年就支付劳务工资1480多万元……
基建、种植、收购、加工、销售,扛着“湖北省扶贫龙头企业”的社会责任,长阳大清江经济技术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土地租赁+返聘务工”、“公司+基地+贫困户”、“订单农业+保价收购”等模式,“一条龙式”地实施“造血扶贫”。截至目前,已直接带动480户发展蔬菜产业,其中贫困户190户。
“在这里干不比外出打工差,今年刚买了货车跟着基地跑运输。”黍子岭村贫困户闻爱华乐呵呵地说,因家有老小要照顾,夫妇俩只能留守,便将自家15亩土地流转给了大清江公司,如今他跑运输、妻子在基地务工,年收入稳定在5万元以上。
在高家堰镇流溪村,长阳丰之源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胡兴国2016年摸索实施租金、股金、奖金、酬金、薪金的“五金”产业扶贫模式,合作社已从初期带动10户贫困户发展到如今带动107户贫困户。村党支部书记任云木说,村里已有4家合作社,成为90%以上贫困户的“靠山”。
“一亩魔芋十亩粮,十亩魔芋一栋房”。目前,长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已达到1737家,居全市榜首、全省前列,39个重点贫困村合作社建设实现全覆盖,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2家。截至7月底,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6.87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面积的11.59%,其中规模经营总面积3.7万亩。全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贫就业2974人,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厂地务工等方式带贫25303户,约占全县贫困户总数的83%。
农旅融合拉长产业“金项链”
十一假期,武汉周伟一家4口自驾来到长阳火烧坪乡,住民宿、游高山、看云海。
火烧坪乡因盛产反季节高山蔬菜闻名荆楚,近年来大力退耕还林,转型发展民宿、农家乐和高山旅游。目前,全乡旅游民宿已达15家,带动贫困户50多户,户平增收2000元以上。
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民宿+”把田园农景变成旅游风景,全县计划3年内发展民宿1000家。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旅游+就业”脱贫一批,“旅游+创业”致富一批,“旅游+农业”带动一批,“旅游+搬迁”安置一批,长阳举全县之力推进旅游扶贫。目前已建成乡村旅游示范点40多个、农家乐800余家,带动就业8万余人。清江盆景园、木瓜花都、清江椪柑观光园等农业观光点20多个,清江画廊、清江方山等核心景区为规划范围内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升贡献率达到60%以上。
龙舟坪镇郑家榜村几年前还戴着“穷帽子”,如今村在景中、人在画里,一跃成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和全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2014年清江方山景区项目签约落户村域,2015年《沿头溪小流域旅游扶贫发展规划(2015-2030)》出炉,位于沿头溪流域最上游的郑家榜村“把景村共建“一盘棋”下活了。成立村级控股70%、群众入股30%的龙兴旅游服务公司,连续5年和清江方山景区举办“万人年猪宴”,农家乐迅速发展到57家……村党支部书记郑晓琴介绍,全村近80人在景区上班,其中贫困户60余人,每年仅承办“年猪宴”一项,直接带动户均增收过万元。
山水绿,万家富。从“旅游+”到“+旅游”,产业融合一路高歌猛进,生态文化旅游正悄然成为长阳的“金饭碗”。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雪
通讯员 杜强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