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龚昌俊 蔡昶
通讯员 付术燕 黄秀峰
初冬时节,一场小雨过后,远安县嫘祖镇田家场村的山岚间云雾缭绕。村域内交通便利、屋舍俨然,这个曾经饮水困难、交通闭塞、生活环境脏乱差的贫困山村,如今换了新颜。当地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完善水电路
踏上幸福路
“中午我要订一桌饭招待客人,餐费300元以内,一定要有你们的特色菜土鸡子锅哟。”11月17日上午9时许,田家场村三组的幸福餐馆负责人陈娟娥就接到了订餐电话。
幸福餐馆在宜昌至保康的公路边上。精明能干的陈娟娥在外发展多年,4年前回到村里,投资20多万元修建了这个两层的农家小楼。当初,她就是看中了宜保公路来往的车流量大这个优势开办餐馆,可是由于村里的自来水水质、水量不稳定,餐馆无法营业。田家场村党支部书记杨先念介绍,由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差,不仅陈娟娥的餐馆无法营业,而且村里其他产业发展也受到影响。
近年来,田家场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地方党委政府和帮扶单位的支持下,新建集中供水池2个、提水站2处,改造供水管网5000米,完成自来水厂清淤,使全村用水的难题得到彻底解决。陈娟娥的幸福餐馆从此开办起来,平均每月可赚1万多元。
在改善基础设施方面,田家场村多方筹集资金600多万元,硬化公路9公里,使全村通往7户以上村民聚居地的公路硬化;建成100千伏光伏发电项目并网发电,为村集体每年带来十多万元集体收入;改造420户农户电网,有效解决了全村电压不稳定的问题。
随着交通、电网设施的改善,全村的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群众腰包鼓起来了。陈娟娥说:“大伙发展产业赚了钱,我家餐馆的生意也火爆起来了。”
户户有产业
致富更提速
细雨一停歇,家住田家场村三组的贫困户徐发旺、黄春华夫妇在亲戚的帮助下,在自家房屋后面的空地上平整屋场,准备修建新的圈舍,扩大生猪养殖规模。“去年,家里饲养了500只土鸡、9头生猪,年收入5万元。今年,我准备投资3万元再建6个猪圈,来年力争养猪30头。”黄春华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5年前,田家场村通往各组和7户以上村民聚居地的公路不畅,产业发展遭遇瓶颈。在脱贫攻坚战役中,田家场村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都得到改善,田家场村积极抓住时机大力发展产业。
2017年,田家场村新建万羽家禽养殖场,年育雏1万只,带动全村土鸡养殖产业发展;从2018年开始,村委会对全村近70户具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愿望的贫困户因户施策,每户落实养猪、养鸡等产业措施,采取产业奖补的方式,给予户均1000元的奖补资金,助推贫困户发展产业。
今年,田家场村从事养殖业、现代服务业、加工业、文化旅游业的群众达105户,从事两种以上特色产业的群众8户,人均增收500元以上。村内遴选创业致富带头人5名,通过劳务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贫困群众69人增收。符合条件的17户贫困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54万元发展养殖产业,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为了推动全村105户194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增收,田家场村共组织125人外出务工,引导69人在家发展养殖产业;开发扶贫公益性岗位41个,帮助36名贫困群众就业,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目前,田家场村群众养殖生猪规模为2000头,年销售收入800万元,人均收入600多元。田家场村一组的生猪养殖大户章勋珍今年已销售200头生猪,收入80余万元。“现在我们村产业发展前景好,大伙有事干,致富奔小康不用愁了。”村党支部书记杨先念说道。
环境整治好
群众乐开花
冬雨浸湿后的山野,一片片红叶显得格外美丽。走在一条条干净整洁的乡村公路上,空气清新。优美的生态环境引来不少行人驻足赏景、拍照。
“5年前可没有这样的景致,村里不少房屋乱搭滥建,垃圾随地丢。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大家对环境整治的呼声越来越高。去年初,村里通过人居环境整治,全村环境变得越来越美了。”田家场村网格员向先桃说。
记者跟着向先桃走访了一组、三组、四组农户。村民的房前屋后十分干净整洁,过去粪污乱排、垃圾乱倒的现象不复存在。
为了改善人居环境,村党支部、村委会和驻村工作队于去年初组织200多名志愿者整治公共区域,各家各户负责打扫自家房前屋后卫生。通过整治,一组河道的污水沟清理了,污水变成了清水;二组、五组通组路打扫得干干净净,路边积存多年的垃圾没有了;三组宜保公路沿线乱搭滥建的4处200多平方米彩钢棚拆除了;四组危旧的4栋土坯房拆除了。各个养殖场新建了发酵床和化粪池,通过还田再利用,解决了臭味扰民和环保问题。此后,村里落实道路养护员4名、保洁员18名,负责全村公共环境保洁工作,定时、定点、分类倾倒垃圾箱里的垃圾。
田家场村道德理事会成员杨传礼,负责监督管理全村的环境卫生。他说,现在全村群众都在自觉维护净、绿、美的人居环境,好的环境大伙都舍不得糟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