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在宜昌人福药业公司生产车间里,一种名为瑞马唑仑的药品正在生产中。这款今年上市的新药,一经推出,便受到市场的青睐。
这款新药的问世,得益于宜昌市仿制药创新公共服务中心提供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也是我市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不断整合科技资源,探索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大学和科研院所为源头、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为纽带、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体系,有力推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打通高校院所的上游科技资源,强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链接效能,激发企业引进转化创新成果动能,是我市推动产学研高效合作的有效路径。”采访时,市科技局副局长谢超告诉记者。
搭建平台,集聚高校院所科技资源
近年来,我市采取多种方式,聚集科研院所的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推动产学研成果转化落地。
把国内有关高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请到宜昌,为重点产业把脉问诊,解决发展中的技术难题;组织企业走出去,与北京、上海等科研院所开展对接,了解高校院所科研信息,提出技术需求;组织企业参加华创会、丝博会、中国—阿拉伯国家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了解前沿科技动态;举办协同创新对接活动,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优良的创新环境,不仅引得凤凰来,而且还和企业互抛橄榄枝。
2019年,我市共有90余家企业与清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143项,并建立全面、长期的合作关系;与中科院武汉分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邀请中科院北京过程所、上海光机所、宁波材料所、武汉病毒所等专家来到宜昌,深入企业考察对接;组织人福药业、华强科技、戈碧迦光电科技等10多家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分别与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
“通过搭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主动对接省内外高校院所,组织企业参加产学研对接活动,持续推动开展协同创新,为解决我市企业创新发展中的难题、推动我市相关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持续带来新的动力。”市科技局成果转化与区域创新科科长张凯介绍说。
资金扶持,激发创新主体创新活力
2019年11月,湖北金源绿通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根据发展要求,向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提出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的技术需求,并与该院签订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矿山复绿技术研究”的技术开发合同。通过近一年时间的研究,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企业提供了成套的绿色矿山生态技术方案,企业为此向该院支付了相应的研发经费,而市级财政资金将对其进行补贴支持。
既鼓励科研院所开展高新技术的研发,也要引导企业积极关注这些研发成果,让成果落地开花,是我市有效推动地方广泛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9年8月,我市制定出台的《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规定,对企业支付给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或购买高校科研院所技术成果实施转化的经费按10%给予一次性补贴;对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获得国家、省级立项的科技项目,分别按国家或省级项目支持资金的5%至10%配套补助给企业。
良好的创新环境,激发创新主体的创新激情,创新研发经费大幅增长。2019年度,我市全年全社会研发经费(R&D)达到105.18亿元,同比增长25.11%,占GDP比重达到2.36%,总量及占比都位列全省第二。
据了解,我市每年平均兑现产学研合作奖补资金300万元以上,这种政策引导、资金支持的举措,有效推动了我市产学研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的进程。
中介联姻,建立健全技术转移体系
2016年,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宜昌中心在湖北戈碧迦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走访时了解到,该企业对“光学玻璃配方”的技术需求迫切。该中心便组织企业到中科院长春分院、沈阳金属研究所等6家全国一流的科研院所进行技术考察,但并未找到合适的研发团队。2017年,该中心又组织企业到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考察,最终,双方达成了合作意向,并于2018年9月就“光学玻璃配方研发及配套技术支撑”达成合作协议,有效解决了企业技术需求的问题。
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桥梁作用,为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转化和企业的技术需求牵线榙桥,是我市创新产学研合作,助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高质量发展的一个重要法宝。
积极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宜昌分中心和中科院湖北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宜昌中心的建设;鼓励和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拓展服务范围,开展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等业务;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和队伍建设,为创新主体提供优质服务……
目前,我市已经拥有科技中介机构21家,“双中心”已在全市范围内成立了17个信息采集工作站,构建了畅通的技术供需对接桥梁。中科院各院所与宜昌企业合作项目50余项,其中,10个项目获得中科院育成中心专项资金支持,总计760多万元。
截至目前,我市2020年共认定登记技术合同3783项,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145.04亿元。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阮仲谋
通讯员 郭士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