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七星台镇马羊洲村地处宜昌、荆州两地三县交界处,四面环水,是长江中心一个冲积沙洲。一条拉纤式小木船是通往外界的唯一方式,岛内仅一条通往村委会的泥巴路。村里一半人在外务工,留下的大多是孩子和老人,村人均纯收入不足万元。2014年,这座长江上的“孤洲”吹响了脱贫攻坚的号角,村“两委”根据村里土壤肥沃的资源优势,改“棉”为“菜”,将蔬菜种植作为村主导特色产业,在市人防办、招商局、城建项目管理中心三家对口驻村扶贫单位的帮扶下,马羊洲村闯出了一条脱贫路。
技术培训为蔬菜产业“造血”
眼下正值冬季,记者乘汽渡轮船登上马羊洲,只见四组村民李成柱夫妇和父亲李守典在新搭建的蔬菜大棚里忙碌。50岁的李成柱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母亲曾因中风瘫痪在床,几经治疗仍是二级肢体残疾。今年4月9日,李成柱去宜都潘家湾乡梁山村考察蔬菜大棚种植,开阔了眼界。回到家,他申请了4万元“两免一贴”金融扶贫贷款,搭建了近5亩的大棚,准备种莴苣。“本月村里就要组织大棚种植技术培训,技术上不再愁。”谈起大棚种植的前景,李成柱夫妇满怀信心。现在,村里给李成柱的父亲安置了公益性岗位,负责村内生产道保洁,母亲不仅享受低保政策,每月还可以享受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
村副主任、扶贫专干袁丹年向记者介绍,近年来,村里针对蔬菜产业生产关键环节适时开展技术培训,取得镇农业服务中心的技术支撑,请来省农科院姚明华、王运强、邓晓辉等专家来村里指导产业发展和技术培训。农户在生产上遇到技术难题,可以直接打电话或微信给省农科院的专家,力争“家家有一名以上技术明白人”。
“菜篮子”成为脱贫的“钱袋子”
70岁的村民钱德洲和66岁的老伴袁发香以及儿子钱正平天生都有听力残疾,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他们在村“两委”和扶贫干部的帮扶下,种了15亩菜地。村里像钱德洲这样因残致贫的家庭有12户32人,因病致贫的有26户81人。如何带领贫困户敲开幸福之门?马羊洲村“两委”班子的做法是扩大蔬菜产业优势,使“菜篮子”成为村民脱贫增收的“钱袋子”。5年来,马羊洲村的蔬菜产业按照特色化发展、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植的思路加快转型升级,努力打造区域品牌,形成集约化生产的发展格局。
村委会于2019年投资113万元(其中当年有财政专项扶贫资金83万元,市人防办等3家帮扶单位帮扶资金30万元),建起了马羊洲净菜初加工车间,并引进宜昌果中笑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果中笑公司承租净菜加工车间,与马羊洲田园旅游合作社合作运营,流转耕地111亩,种植精品蔬菜,发展订单农业、采取电商直供的经营模式。
合作社将着力改变以种植大路蔬菜为主的传统模式,计划引进适宜采摘的草莓、圣女果、水果黄瓜、西甜瓜等适宜中高端人群消费的蔬菜新品种,在马羊洲形成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示范,推动马羊洲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将打造马羊洲田园旅游采摘基地,推动全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下一步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发展旅游让马羊洲成网红打卡地
记者走在马羊洲人防路上,道路平坦而整洁。袁丹年告诉记者,3家市直驻村帮扶单位已经累计投入253.1万元,用于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村民为了感谢他们,分别将村里新修的三条道路用三家单位的名称命名。5年前,马羊洲只有渡口附近1.8公里的马堤路是水泥硬化路。5年来,全村先后硬化村内公路22.34公里,铺设32公里田间作业道,村民出行、农产品运出、农业生产资料运进的交通条件得到全面改善。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马羊洲优美而静谧的自然环境构成独特的沙洲湿地风貌,村里走“旅游+生态修复”之路,组织农民成立全要素合作社,把资源整合起来,通过开发旅游产品,挖掘传统文化,打造“诗经小岛”,吸引城里人。
合作社采取股份制整合有限资源,村民以自家土地、房屋、院落、现金等入股,让村民变股东、社员成主人、农家变民宿、院落成景点。同时,村“两委”积极争取的部分扶贫资金及时注入,基础设施改善、村落环境整治同步推进,昔日“孤洲”今成网红打卡地。仅2019年就举办了旗袍秀、汉服秀和十月金秋沙滩游乐季等大型旅游活动,质朴民宿、原生态景观、土味农家菜,足以慰藉乡愁、涤荡浮躁。“旅游新村”成了马羊洲的新名片。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沈爱民
通讯员 徐忠国 刘永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