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堡镇村位于长阳贺家坪镇西部,国土面积67.8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是典型的高原深度贫困村。
5年前,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51户680人,占全村总人口的22.3%,市畜牧兽医中心、市信访局、市防震减灾中心进驻堡镇村开展扶贫工作。
5年后,堡镇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道路四通八达,水电路网齐全,支柱产业多元化,村集体经济年年高涨,2018年顺利实现村出列。
因地制宜谋发展
挺起产业脊梁
多年前,蔬菜是堡镇村人的主要经济来源,常年的蔬菜种植,导致土壤酸化严重,“万一哪一天蔬菜种不成了怎么办?”
产业结构单一,不稳定因素就会增加。“需要有新的产业来代替蔬菜。”堡镇村人对未来忧心忡忡。
“林地面积52400亩,山大物博、地广人稀,林草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畜牧业。”市畜牧兽医中心进驻堡镇村后,通过制定产业规划、建立技术支撑、开展市场对接、提供资金支持、加强项目支持等手段,新产业——畜牧业开始在堡镇村推广开来。
2016年,由市畜牧兽医中心提供技术支持,村民秦建华注册了长阳茂发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利用天然草山草坡资源,养殖山羊和牛。
畜牧养殖如何不破坏生态,让产业发展得更长久?
牧业牛舍采用同位生物发酵床技术,将谷糠、锯末与发酵菌混合后垫在牛舍里,牛粪在牛舍里直接发酵成有机肥。一年后,再将这些有机肥清理出来,种植玉米饲料作物,用不完的还可以卖掉。种植的玉米采用青贮技术,进行全株发酵做成有机饲料供牛羊食用。
“这样循环利用、生态养殖的牲畜,不仅环保,售价也高,更受市场欢迎。”秦建华说,这种新技术还让他减少了人工清理粪便的费用。
现在茂发牧业自有草场面积1200亩,养殖150多只羊、100头牛。另外,公司还通过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技术、统一回收的“四统一”模式,带动周边贫困户发展山羊养殖,助农增收。
为了鼓励村民发展养殖,驻村单位采取奖补结合的方式,对每一户贫困户养殖牲畜给予补贴,养得好还要给予奖励。2018年,市畜牧兽医中心对发展畜禽养殖的28个贫困户奖补4.48万元(每户改造猪圈、羊圈不低于20平方米,每平方米奖补50元)。
堡镇村山大地广,气候独特,除了蔬菜和畜牧业,还有没有别的产业适合?
经检测,该地出产的银杏叶、七叶一枝花的药物含量高出全国其他产地的一倍多,适合发展中药材产业。
2016年,由驻村单位提供部分资金支持,返乡创业村民向阳牵头成立了长阳诺堡银杏叶专业合作社,自建1600平方米的加工厂,以银杏叶为主发展中药材产业,集种植、加工、销售于一体。
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行模式,给村民统一提供种子、肥料和技术,再保价收购村民种植的银杏苗和鲜叶,带动村民增收,平均每亩增收2000多元。
除了银杏叶,合作社还加工收购葛根、木瓜、红藤、厚朴、独活、七叶一枝花等,适合于本地种植的中药材得到进一步发展。现在诺堡银杏合作社年产银杏叶150多吨,葛根250多吨,一年产值700多万元。
今年上半年,市畜牧兽医中心组织村“两委”班子成员赴恩施考察学习,结合高山牧场资源,探索牧旅融合产业发展的新路子,7月村里首家农家乐试运行,另外2个民宿示范点正在建设中。
如今,堡镇村畜牧产业成效显著、蔬菜产业势头良好、中药材产业实现新突破,成立了银杏、蔬菜、养殖等专业合作社10个,带动群众发展银杏1300多亩、蔬菜11000亩、山羊出栏3000只、生猪出栏3000头。
“鱼渔”兼授拔穷根
户有当家产业
扶贫先扶智,离开教育和培训的扶贫肯定会让产业扶贫落空。
2015年10月,由市畜牧兽医中心积极争取,在村“两委”班子的协调下,组织全村30多个村民在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参加了为期15天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蔬菜产业发展形势与对策、设施蔬菜生产技术、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农产品电子商务……15天的课程,如醍醐灌顶,令堡镇村人茅塞顿开。
“那次培训之后,思想就彻底转变过来了。”村民向阳正是这次培训的受益者,原本对农业一窍不通的他,通过培训了解了农业生产和经营的方法,开始在全村推广中药材产业,带领大家致富。
同样受益的还有蔬菜大户熊远科、种植能手李海蓉、养殖大户张启海等等,他们纷纷开办了合作社,对生产经营更有心得,不仅自己收入提高了,还带动了周边农户。
类似这样的技术培训,在堡镇村每年都要组织许多次,2018年开展技术培训5次,2019年大型技术培训6次,正是这一次次的培训,让堡镇村人在价值观、思想观念、设施农业、科学技术、品牌建设等方面收获良多。
驻村“第一书记”覃国华介绍,根据村民需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使每一户都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户均达到1名科技明白人,真正将扶贫扶到根上。
“今年山羊养殖情况如何?蔬菜种植收入怎么样?”9月30日,市畜牧兽医中心干部隋士元来到结对帮扶对象谭卫明的家,询问最近的生产生活情况,叮嘱他今年养殖市场行情较好,要抓好养殖工作,并给他带去了大米和牛奶。
从驻村伊始,驻村单位就展开了结对帮扶工作,实行“谁包谁负责”,全面掌握贫困信息,摸清致贫原因,帮助贫困户制定并落实脱贫措施和项目。市畜牧兽医中心81人帮扶168户、市信访局18人帮扶39户、市防震减灾中心8人帮扶16户、贺家坪镇人民政府6人帮扶28户。从最开始帮扶58户深度贫困户,到后来的251户贫困户全覆盖,确保所有贫困户均有财政供养人员帮扶。
仅2020年上半年,4月22日和5月28日帮扶人员就开展了两次大走访活动,到各自结对的贫困户家中宣讲政策、了解情况、提供一对一指导和建议,让有发展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有1项以上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享受1项以上扶持政策。
“都走成亲戚了。”几年的结对帮扶,让帮扶人员和贫困户结成了深厚的感情。二组村民朱厚华因妻子去世、子女在外,常年一个人在家,帮扶队员刘菊萍经常慰问关心,与他交流,让他倍感温暖。
夯实阵地增活力
推进持续发展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驻村以来,市畜牧兽医中心展开一系列工作,提升村“两委”班子村务治理水平,建强支部战斗堡垒。
每月以支部主题党日为载体,开展集中政治学习,由驻村“第一书记”上党课,统一村党员思想,狠抓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通过组织生活会和民主评议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坚持“六个严禁、六个坚持”,促使村干部作风由“宽松软虚”转向“严紧硬实”。
开好周例会,严格执行坐班制,严格执行村务、党务等信息公开制度,强化村务监督作用,确保政策落实、重大决策得到全程监督。重新制定了村“两委”班子工作责任制,明确了分工,把党员队伍教育管理、党组织生活当作常态化工作来抓。
完善村规民约,并督促村民严格落实;完善“两个理事会”组织,发挥好两个群众性组织的作用;完善阵地建设,新建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标准化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和村级文化广场,丰富村民的文化娱乐场所。
实施乡风文明文化工程,评选出“脱贫之星”“模范之星”“党员之星”“孝顺之星”“带动之星”“组长之星”六类“堡镇之星”,激励广大村民营造不甘贫困、自强自立、勤劳致富、孝老爱亲的社会氛围。如今的堡镇村民风淳朴,村容村貌、乡风民俗大变样,由重点贫困村嬗变成先进示范村,多次被省市县领导肯定表扬。
村民幸不幸福,关键看基础设施。
几年来,帮扶单位支持到户产业、基础设施等各类资金约400万元,各级投入堡镇村扶贫资金约6000万元,奋力补齐堡镇村基础设施短板。
“这几年变化很大,路都通到了农家。”村民秦建华对村里路电变化感受最深,也正是基础设施的改善,他今年试办的农家乐效果不错,现已接待近200多人。
目前,全村完成公路硬化35公里,安防工程35公里,5个组通硬化公路和砂石路。全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供电台区共28个,集中供水工程分散建池416口。完成易地扶贫搬迁86户234人,危房改造108户,国土整治5000亩。
“手中无米,叫鸡不理。”
堡镇村的未来既要有人,还要有钱。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2016年,市畜牧兽医中心投资10万元以村集体资金入股诺堡银杏叶专业合作社,高标准打造中药材种植基地300亩,2019年分红3万元,预计今年可增加收入5万元。
2017年,驻村单位积极争取光伏扶贫项目,在五组建成200千瓦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8万元以上。
新村委会建成后,将原村委会房屋出租,盘活集体资产,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几年发展下来,堡镇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从无到有,2019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21万元。
今年,村里利用50万新型村级集体引导资金新建了物流仓储项目,注册了长阳广全农产品有限公司,计划发展电商,将农产品做精品化,提高当地农产品附加值。
“这几年确实学到了不少东西。”村党支部书记覃万福感慨,扶贫工作队进驻以来,积极为村里出谋划策、协调解决问题,不仅村集体腰包鼓了,而且村干部在基层党建、组织管理、社会治理等方面水平也有了很大提升,发展后劲更足了。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孔维敏
通讯员 许小成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市直驻长阳贺家坪镇堡镇村工作队提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