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白鹤洞村:路通百业兴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邹媛 孔维敏

通讯员 田力

初冬的山谷薄雾缭绕,汽车奔驰在环山公路上,金黄的落叶随风飞舞……去往目的地秭归县杨林桥镇白鹤洞村的路上,风景秀美醉人。

5年前,这里却是另一番景象:种地靠天收,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穷,成为杨林桥镇白鹤洞村多年来揭不掉的标签。

从“铺路”迎客到一路畅通

“白鹤洞到镇上有弯道100多个。”村党总支书记向秀新说,交通是白鹤洞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

“从镇上到村里要3个小时,来一趟车轮损耗抵得上在平路上跑一个月,哪个客商愿意来哦?”雷新光是村里的商贩联络人,每到农产品丰收时节,他都要联系外面的商贩进村收货。同时,还要组织一班人背着石块去迎接,用这些石块为货车铺路。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打通断头路成为由市市场监管局、市社会保险征稽局、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组成的帮扶工作队进驻村里的头等大事。2016年,他们和村“两委”班子积极筹措资金,年底,一条7.4公里长、3.5米宽的水泥路,从山脚盘旋至山顶。

“最明显的就是农产品的价格。”雷新光说,以前,我们的辣椒比隔壁镇上出产的每公斤少8角,现在的价格不分上下。

“马上要修杨林子湾到硝水洞、半边槽到牛角洞这两条路。”驻村第一书记郑明军介绍,这两条4公里长的“产业路”将串联起村里原有的3条断头路,日后山货出村将更加方便。

在修路的同时,白鹤洞村实现了安全饮水供水管网全覆盖,电网改造、光纤入户,354户住进了干净整洁的新房子。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

记者沿着白凹垴至狮子口沿线看到,一批钢结构正在搭建。郑明军介绍,这是众帅蔬菜专业合作社流转的土地,准备种植大棚蔬菜。

“传统方法种植,昼夜温差大,许多果实表皮皴裂。”谭双喜经过四处取经,发现“避雨延秋”大棚设施既可以避雨通风、防虫防鸟,还可以延长一月的釆摘期。2018年,谭双喜成立了众帅合作社,搭建起大棚,当年亩平增加3000元。

去年7月20日,在合作社所在的第四党支部的推动下,一场传统农业转型推进会开起来了,50多户村民与合作社签约。村里拿出扶贫项目资金,为发展设施种植的贫困户每亩扶持5000元。

如何将这些优质农产品卖出好价钱?

“在工作队的指导下,村里注册了‘秭阳’‘坝上云端’2件商标和1件绿色认证。”向秀新说,村里还鼓励市场主体建设3个蔬菜收购中心。

“种子有人发,肥料有人送,技术有人教,产品有人卖,我们只用安心把菜种好。”贫困户龙孔华尝到了大棚种植的甜头,他计划再种植5亩大棚蔬菜。

产业道路越走越宽敞,白鹤洞村探索出了“以养促种、以种促养、种养双促”模式,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的生态循环。截至目前,全村种植蔬菜6000亩、核桃1000亩、小水果150亩、中药材50亩,养殖生猪6000头。9个市场主体在用工季节吸纳闲余劳动力务工,提供岗位300多个,每人可增收2000多元。

从自顾不暇到为他人服务

穿过一片金黄的银杏树,来到七组秦春海的家,白墙上一个蓝色的牌子格外醒目——生态养殖示范户。

多年前因意外落下残疾,加之妻子身体不好,还有女儿要上学,2015年,秦春海成了建档立卡贫困户。

扶贫先扶志。工作队队员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去秦春海家与他拉家常送政策,为脱贫致富找门路。2016年,他开始给合作社代养生猪。

代养生猪,虽然猪仔来源不用发愁,但一遇上猪生病就显得手足无措。于是他开始买书自学养猪技术,成了村里的养殖大户。

帮周边养殖户指导技术,给猪仔看病打针……“凡是我会的,我都尽自己所能。”吕世华、贺必锦就是他帮助的对象,两人养猪的年收入均达3万元。

“去年,他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听着郑明军的介绍,秦春海有些不好意思:“扶贫干部把我们放在心上,我也希望像他们一样为村民服务。”

大家互帮互助,村民的小康路越走越亮堂。2019年底,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4800元增加到9500元,村集体收入达到23万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