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杨雪
通讯员 杜强 覃丹
重点贫困村39个,深度贫困村1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0445户87725人,占宜昌市的1/4;易地扶贫搬迁对象6165户16996人,任务占宜昌市的1/3……集老少山穷库于一身,国贫县长阳成为宜昌市脱贫攻坚主战场。
如何打赢这场输不起的“硬仗”?锚定“精准”方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长阳全力实施“1156”脱贫攻坚工作法(建强一个基层党组织,筑牢一个政策托底线,织密产业发展“五张网”、精准帮扶“六到户”),狠抓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全域推动“三在”“四双”落地生根,贫困发生率由27.97
%降至0%。
2020年4月,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长阳退出贫困县序列。
党建引领
释放“红色生产力”
打赢脱贫攻坚战,一个好支部胜过千万投资。
长阳接续实施基层党建“整县推进”计划,“绣花功夫”做实基层党建“五大工程”:“兴村富民”龙头工程、支部书记“头雁”工程、党员“一亮三创”先锋工程、乡风文明文化工程、“党建+
”工程,让党旗高扬在脱贫攻坚一线。
“村在边边上,路在悬崖上,屋在吊坎上,田在岩皮上。”这是都镇湾镇峰岩村的贫情缩影。2015年7月,时任镇供电所所长的覃玉红挑起第一书记重担,之后毅然辞去所长职务,一心一意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村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覃玉红与村支书张济平半月一次支部会、一月一次党员会,大事小事会上议。将全村划为26个片区,组建产业发展、公益事务、精神文明3个党员先锋队,群众随叫随到。村“两委”班子成员实行积分制管理,“在家带头致富,在村为民服务”,年均出勤300天以上。
吃水难困扰村民多年。张济平带着2名党员、3名群众组成“敢死队”,坐吊篮下到80多米的天坑找到了水源。覃玉红组织贫困户出山“开眼界”,回来分片开屋场会,讲发展讲政策讲科技,最初群众“请不动”,现在五六百人“坐不下”。
两个好支书、携手拔穷根,创造性推行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四主”(支部主导、党员主事、群众主干、企业主推)模式,2016年峰岩村成为全市第一批整体出列的重点贫困村。
流溪村大胆探索“确量不确界”土地流转模式,将技术能人、致富好手吸纳进村党支部,鼓励党员能人成立合作社。高家堰镇农技服务中心的胡兴国被流溪村党支部“相中”,请到村里创办丰之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摸索出租金、股金、奖金、酬金、薪金“五金”扶贫模式,目前已建成30亩育苗基地、800亩蔬菜基地,50亩葡萄采摘园,直接带动107个贫困户脱贫。
“村里已有4家合作社,带动了90%以上的贫困户。”流溪村党支部书记任云木介绍,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模式,2019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46.5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9615元。
目前,全县15个软弱涣散村全部完成转化提升,“空壳村”清零,39个重点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万元。
硬仗硬结,尽锐出战。长阳建立常委包乡镇、单位包村、干部包户、书记兜底“五级责任链”,全面推行“乡镇战区党建”制,每个战区由1名县委常委联系,从县直单位班子成员中选派11名“硬角”到乡镇挂职党委副书记,遴选154名优秀干部任第一书记。
脚印千家万户,扶贫用心用情。全县5400多名公职人员“1+5+N”,结对帮扶贫困户、联系非贫困户,积极开展“五个一”(每月在贫困户家住一晚、帮助打扫一次清洁卫生、带头参加一次生产劳动、入户宣讲一次政策、帮助解决一个实际问题),坚持把温暖送到群众心坎上。芦溪村贫困户田太喜在乡镇干部李建军的技术帮扶下,滚动发展柑橘园10亩,今年收入可突破6万元,被推举为“脱贫之星”。
让每名党员动起来。长阳持续深化“一亮三创”(党员亮身份、创党员文明户、创党员中心户、创党员示范户)先锋工程,“上门转一转,困难帮一帮,扯皮管一管”,全县万名农村党员划片“承包”10万农户,把责任扛上肩。布政村党员陈传宣意外致残,在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帮助下重新“站”起来,不仅自己带头脱了贫,还成立土鸡养殖专业合作社,把村里50多户贫困户吸纳为社员,无偿提供技术、对接市场,如今又拓展建起葡萄、猕猴桃产业基地。
产业是根
培优绿水青山“金饭碗”
没有稳定产业,就没有稳定收入。
长阳坚持把产业发展当作“生命线工程”来抓,锁定“稳菜扩茶兴果药、稳猪扩羊兴鱼禽、稳农强企兴商旅”线路图,筑牢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组织互助、种植大户帮带、实用技术服务、项目资金统筹产业扶贫“五张网”,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走特色路,靠绿色富,长阳把“精准思维”投射到绿水青山之间。2014年、2015年、2016年,连续三年累计投入4782万元,全力实施产业发展“五个一”工程,新增茶叶、魔芋、木瓜、栀果等特色农业基地16万亩。2017年之后“滴灌”锁定39个重点贫困村、14个深度贫困村,精准扶贫产业到户“快马加鞭”,3年来产业扶持共奖补到户7268多万元。
“一石激起千层浪”,高山蔬菜、药材,中山茶叶,低山柑橘、中蜂、魔芋、核桃……如今村村有产业、户户有门路,全县特色农业产业基地稳定在100万亩。
扶贫不能“单兵作战”,必须“集团冲锋”。2019年以来,长阳整合800万元县级财政资金,奖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牵手”贫困户。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达到1737家,持续带富全县八成贫困户,户均增收3000元。
大堰村贫困户张代元过去不懂技术,挣钱无门路,自打进入清江玉叶合作社后“大翻转”,现在年收入稳定在2万元以上。清江玉叶合作社2015年以来,已带动867个贫困户新发展标准化茶园2135亩。
从最初400亩起步,到辐射周边8000余亩茶园,清江玉叶合作社的“产业扶贫经”越念越响,负责人王诗荣笑着说,年产3000吨的名优红绿茶生产线正在加紧建设,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000万元,新增就业扶贫岗位80个。
如何破解农副产品“卖难”?“党建+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电商协会+电商企业+专业合作社+N”的电商扶贫“长阳模式”落地开花。全县培育电商企业30多家,物流配送网络体系和县乡村三级服务站点覆盖11个乡镇和95%的行政村,打通了网上脱贫致富“快车道”。
“旅游+就业”脱贫一批,“旅游+创业”致富一批,“旅游+农业”带动一批,“旅游+搬迁”安置一批,生态文化旅游正悄然成为“金饭碗”,带动就业8万余人。清江画廊、清江方山等核心景区为规划范围内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提升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在磨市镇芦溪村约14亩的新茶园里,村民正在加紧定植茶苗,这是为8名易地搬迁群众“定制”的后扶产业项目。“茶园建成后,生长期每年每户分红2000元、丰产期3000元,收入稳当当呀!”项目负责人谭庆丰说。
志智双扶
激发脱贫“内动力”
既要“富脑袋”更要“富口袋”。
11月27日,回乡青年甘春参加全县产业指导员暨致富带头人培训后,计划主攻农旅融合的创业信心倍增。近5年来,全县累计开展各类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00余场、9.4万人次,其中贫困户5.6万人次,“培训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方”变成现实。
教育扶贫斩穷根。2016年以来,国家资助资金6691万元,落实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学生营养改善计划4979多万元,投入地方资助资金420多万元资助学生8163人次。“英子姐姐”刘发英网络助学15年,累计募款2000多万元,“一对一”资助贫困学子2万多人次。
青树包村向东海创业血本无归,又遭遇至亲相继病逝,欠债十几万元,一连串打击令他心灰意冷。农村精神扶贫“四扶四强”专项行动在全县推开后,向东海“复活”了,种药材、卖蔬菜,当泥瓦匠,还学会了杀猪宰羊,2017年终于脱了贫。此后他又与7名农户共同成立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手艺多、乐助人、能吃苦的他,如今被群众推选为组长、村委会委员,带领村民发展中药材产业致富。
火烧坪乡以自然村为单元,创新建设“五室合一”(党员服务室、群众议事室、文化活动室、家风传承室、矛盾调解室)的“群众之家”,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柳杨溪片区去年组织4次公路维护及沟渠疏通,上百名群众投工投劳和自发捐款,未出现一例扯皮纠纷。
随着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农村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的全覆盖,“志智双扶”更加接地气、有温度。全县154个村普遍设立“善行义举榜”“乡村贤达榜”“孝道红黑榜”,“亮家训,晒家风”“讲村史、立村规、唱村歌”等活动润物无声、成风化人,农村矛盾纠纷大幅下降。
实说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对于山区国贫县长阳而言,脱贫摘帽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需“咬定青山不放松”,“一锤接着一锤敲”,以乡村全面振兴来巩固脱贫攻坚成色,让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芝麻开花节节高”。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长阳如何接续奋斗、再谱新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委书记赵吉雄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
脱贫攻坚“接力跑”
乡村振兴“加速度”
做好成果巩固文章。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持续跟踪脱贫人口收入变化和“两不愁三保障”。对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建立完善帮扶台账,及时针对性帮扶,逐户逐项消除致贫返贫风险。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全面落实农村低保、残疾人帮扶、“三留守”关爱等政策措施。
做好衔接拓展文章。总结脱贫攻坚好经验做法,探索建立解决相对贫困长效机制,推进脱贫攻坚在政策举措、工作队伍、体制机制上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接续推进欠发达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工作,持续发挥后续效益。
做好增收致富文章。千方百计发展产业、稳定就业、引导创业。持续做强特色农业产业,提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颜值”,打造精品果园、精品蔬菜、精品种业、精品药园、精品民宿。通过劳务输出、公益性岗位安置、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等途径,多渠道拓宽就业门路。鼓励职业农民依托资源禀赋自主创业、兴办产业。
做好乡村治理文章。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夯实农村基本医疗、义务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提升集中安置区服务管理水平。完善乡村水、电、路、气、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健全运营管护长效机制。深化“三在”工程,突出“四双”引领,实施“五大”工程,着力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做好智志双扶文章。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并举,依托“道德讲堂”“群众之家”等载体,教育引导群众做勤劳的人、感恩的人、奋斗的人、文明的人,激励他们用双手创造幸福美好生活。
记者手记
“英子姐姐”刘发英坚持15年网络助学扶贫,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扶贫路上“背脚佬”覃远奉一生默默无闻做小事,为民谋福豁出了性命;好支书张济平组织“敢死队”下天坑舍命找水源……事实证明,一个好支部胜过千万投资,一个好党员胜过千军万马。无论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只有让“火车头”强起来、“生力军”动起来,让党员干部生活在群众中,基层党组织才能走进群众心中,群众才会紧跟党走。
火烧坪乡创造性地探索“群众之家”,沿头溪流域试水“三长共管”,大堰乡倡导“生态·家”新时代文明实践……长阳坚持党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地制宜推动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让群众生活在集体中,强化主人翁意识,让广大群众从根本上实现“动能转换”,从“要我干”“跟着干”变成“我要干”“带头干”。
关口垭村“政务小帮办”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流溪村党支部鼓励党员能人领办合作社带领村民兴产业……长阳党员干部一线敢担当、善作为,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乡亲们生产离不开、生活离不开、感情离不开。
绿水青山展笑颜,敢教日月换新天。长阳擦亮初心底色、扛牢使命担当,正奋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老百姓的美好生活越来越殷实。
·杨雪·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