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天门涌现一批“万元田”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廖志慧

图/通讯员 张俊 刘银斌

世世代代在土地上劳作,汗珠子砸下去怎样才能换来更高的收益?一样的土地,到底应该种点啥、怎么种才更科学?天门市围绕建设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目标任务,提出发展思路:农业要提升生产效益,农民要增收致富,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种出更多的“万元田”。天门市农业农村局最新统计显示,2020年,该市亩产过万元农田面积超过1.5万亩。

巧算“加法”

土豆地里刨出金娃娃在拖市镇何场村,过去村里种植结构单一,一直是小麦、黄豆站“C位”、蔬菜马铃薯做配角儿,这样的“种植版图”维持了多年。2004年以前,当地农民种植小麦和黄豆,亩产毛利不到1000元。这么好的土地,凭啥种不出“金娃娃”?村民梁红清想不通。只要一有空,他就到外地去转,看看别人在种什么。得知拖市的土地适合种植马铃薯,梁红清联系上了一家品牌薯片生产企业,拿出100亩土地进行试种。没想到第一年就大获成功,一亩地的纯利润是以前三四倍。2004年,他成立鸿远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并流转土地,合作社出种子、肥料和技术。“田间管理好的农户,都得到了实惠,从2008年坚持到现在的,都成了当地数一数二的大种植户。”梁红清欣慰地说,目前合作社马铃薯种植面积已经达到3000亩。种植马铃薯,让梁红清看到了更多的可能性。2016年,一名长期与鸿远合作社有业务往来的河北客商,无意中说起娃娃菜供不应求。这位客商跟梁红清谈起了合作:客商出种子、肥料和技术,梁红清出土地,两人分成。按照这个算法,每亩地可以分到2000元至2500元。种娃娃菜能有这么高的利润?梁红清当时不太相信。当年,合作社种植娃娃菜1000多亩,初冬喜获丰收。每亩2000元实实在在的收入到账,梁红清吃下了定心丸。在合作社的带动下,拖市镇发展娃娃菜种植5200亩。“这土地不闲着,每年12月到次年6月份种植马铃薯,6月到9月种植大豆,9月到12月种植娃娃菜、甘蓝、萝卜。”梁红清说,由于抢占春节空档期,去年亩平收入已经过万元。

科技助力

秸秆还田养出“黑土地”谁能想到,种植普普通通的黄瓜,每亩收入居然能达到2万元!2020年,位于黄潭镇的群星泽龙蔬菜合作社就实现了这个目标。秘诀就在于,靠设施农业实现错峰上市,靠绿色栽培技术节本提质增效。黄瓜一般都在农历开年后种植,但合作社有双层大棚“托底”保暖,年前就开始种植,抢抓市场空档期。“我们的黄瓜比别人早十天半个月上市,去年每斤售价也为2.2元到3元,亩平收入超过2万元。”理事长钟儒鹏有点小得意。和黄瓜一样,合作社的千禧果也供不应求,且卖了一个好价钱。“高的卖到每斤10元,低的时候也卖到6元。”钟儒鹏说,智慧农业功不可没。在一个个现代化大棚旁边,铺满了刚刚收获后割下来的秸秆。合作社将这些秸秆全部收集起来,集中粉碎,放有机生物菌肥在里面发酵,发酵以后还田。2019年,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合作社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展秸秆有机生物菌肥试验示范。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在传统的农业种植中,化肥使用过多,土地就越种越“瘦”。钟儒鹏说,有机绿色才是农业的未来。推广秸秆有机生物菌肥,在实现秸秆循环利用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土壤情况,“量身定制”作物生长所需的营养元素,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生物活性,让疲劳的土地新生。“每亩田成本减少了200元,目前这个试验项目还在继续,我还邀请了两位博士到基地实地研究,争取把更多的秸秆变废为宝。”生态绿色农产品备受市场青睐,不仅保障了菜篮子安全,菜农们也增收致富。天门市蔬菜办介绍,通过优选品种及茬口模式,推广蔬菜“三增三减”健康栽培技术、菜园清洁技术等,高效菜园建设示范区实现了化肥、化学农药使用量各减少15%左右,每亩增产3%左右,亩节本增收500元以上。

延长链条

一品多吃身价看涨一个个新鲜土豆,经过清洗、削皮、切片等自动化环节,变成香味扑鼻的薯片。在清强薯业公司,每天约有20吨新鲜马铃薯在这里加工,变身各种口味的薯片,入驻武汉大型商超。一直以来,鸿远马铃薯合作社为几家品牌薯片企业提供原材料。“通过深加工,利润可以翻5到10倍。”梁红清说。他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种植面积千万亩以上的马铃薯大省内蒙古、甘肃,加工比例均在30%以上。而欧美发达国家,马铃薯深加工比例已经超过70%。这些数字,既说明了差距,也意味着机遇。“就地深加工,打出品牌,发展壮大产业,才能带动更多贫困户增收脱贫。”梁红清坦言。2019年底薯片厂投产后,因受疫情影响,线下销售的情况未达到预期。因此,他们在罐装薯片的基础上,又开发了袋装薯片,并大幅压缩利润空间,先靠性价比打开市场。对于娃娃菜,梁红清则将“论斤卖”变成“论颗卖”。“过去,论地卖,一亩地是3000块;自己打成毛菜,一亩地收入4000元。”他说,做成精品菜,一棵菜就卖1.2元,一亩地大约有6000颗,相当于7200元。发展精品娃娃菜,还带动了村里发展净菜产业,目前村里约有200人的团队专门给娃娃菜削菜、包装。务工按件结算,工人每天可以赚300-500元。

重视市场

低头种地更要抬头看天1月10日,记者在净潭乡文达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见到甘巧容时,她正在指导村民们采摘菜薹。为了抢占市场,她引进了较为高端的红菜薹品种,采摘时,每根红菜薹长度不超过25厘米,每捆不超过0.5公斤,这样菜品的品相有了保证。合作社销售负责人何周康介绍,每天采摘数量大概有2000多斤,一般是销往(武汉)白沙洲、汉川这种大市场,菜薹采摘一直可以持续到过年。为了打好时间差,甘巧容建起了蔬菜冷藏保鲜库,实现了机械化生产。张港镇土壤含硒量丰富,已检测出的富硒耕地面积达3万亩,占比达到20%以上。经过多年发展,张港花椰菜不仅品质好,而且已经从粗加工发展到了深加工,并走向品牌化之路,成为天门市第一个受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并于2020年入选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天门市鑫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建起万吨级真空预冷设备和蔬菜冷库,突破花菜预冷保鲜储藏瓶颈。经过冷藏后的花菜,不仅可以保鲜一个月以上,避免集中上市,而且冷藏后的蔬菜方便远程运输、保鲜,品质更好。在多宝镇,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湖北红日子农业科技公司成立了富硒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当地农户种的萝卜不愁销。“行情好时,合作社收购后到市场上销售;滞销时,合作社就托底收购,送到红日子公司腌制加工,保证种植户的收益。”合作社理事长吴汉平介绍,每年他们在多宝收购的萝卜约有1万吨。2020年,天门市蔬菜总产值达18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27%左右,菜农人均年收入1.6万元以上。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