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逐梦“绿富美”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汪彤 汪训前

实习生 刘艺帆

山是绿的,田是绿的,路边是绿的,农舍旁是绿的——就连被绿树掩映下的大河小溪,也是绿的。如今,漫步荆楚,满眼绿色,令人欣喜、令人心醉。这片土地上,绿意在延展,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新动能也在同步孕育中。

浅绿变深绿

荆楚生态家底更殷实

修枝、松土、施基肥,2020年12月20日,蕲春县张榜镇胡湾村,村民正在一片栽满新绿的山头,培土施肥。“荒了好多年了,本来长满芭茅草,去年实施精准灭荒,才有个老板过来包下来种上茶树。不容易。”村民胡鹏程说。

近年来,我省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但短板和不足仍然突出。差距即是潜力,不足便有空间。“十三五”期间,林业部门坚持扩面增绿与提质增效相结合,实施造林工程的同时,加强生态资源保护,实施森林质量提升,国土绿化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都实现新突破。

2015年至2017年,我省实施绿满荆楚行动,累计完成造林面积997.2万亩。2018年,实施精准灭荒,继续绿化剩下的“硬骨头”;同年12月,长江两岸绿化启动,沿江地区生态建设力度继续加码。

荆楚绿色版图逐渐扩大。

各地各级林业部门牢固树立“成活是硬道理、成林是硬成绩”的工作导向,科学规划设计,加强栽后管护,确保造一片、管一片、活一片。

将自查上报造林面积准确率作为重要指标验收考核,处罚错报、虚报行为,坚决杜绝玩“数字游戏”。省林业局要求,造林地点、面积要精准,技术措施也要精准。要明确每一个造林地块的造林树种、苗木规格、造林密度以及造林方式,不能盲目造林,造成人力、物力、财力浪费。

优选良种壮苗和乡土树种,广泛推行工程化、专业化造林。宜昌市科学调整树种结构,大力推广使用易活好管的柑橘、腊梅、宜昌百合等特色乡土植物,针对不同的立地条件合理选择人工造林、补植+封育、直播造林等多种造林方式,造林成活率大大增加,部分造林区域已成林成景。

严格落实管护主体和管护责任,坚持不造“无主林”。崇阳县林业局与植树造林户签订造林管护合同,针对极端天气,加强管护。合同规定,造林补贴分三年结算,苗高达2米、保存率超85%,方可结清造林补贴款,不合格不兑现,且必须在当年年底按标准补植补造。

多种树、种好树、管好树。小树变大树,浅绿变深绿。“十三五”期间,我省全面、纵深、持续推进国土绿化,森林资源总量增加的同时,森林质量显著提升,生态家底更殷实。

生态变业态

对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荒山成了青山,青山又变成金山。

“这是您的林权抵押不动产登记证明。相关信息我们已经录入数据库,如果后面您有需要,还可以来窗口查询。”2020年12月3日下午3点半,恩施市“市民之家”不动产登记窗口,油茶种植户陈景明刚刚办完林权抵押登记手续,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原来,陈景明准备把现在的油茶基地扩大规模,打造成一个集特色林下养殖、观光旅游、休闲农家乐于一体的家庭林场,但现金流有限。正当他犯难时,乡镇林业站工作人员给他出主意,用林权做抵,向该市农信社贷款启动资金。

“十三五”期间,我省将林业生态工程与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农业供给侧改革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结合,充分发挥林业多重效益,深入推进各项林业改革,林业新业态不断涌现,促进了生态修复,增加林农收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出台《关于完善集体林权制度的实施意见》,林地流转程序和林权抵押贷款流程更加完善,全省林权抵押面积达300万亩,进一步盘活集体林地资源,竹木精深加工、木本粮油等林业产业规模壮大,建立了一批生产工艺先进、加工能力强的林业加工企业,生产出产品质量高、消费者满意的森林食品投放市场。支持鼓励企业开展副产品精深加工研究,不断改善加工工艺,提升产品质量,降低加工成本,提高综合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全省木本油料加工企业数量达到74家,其中油茶加工企业61家,核桃加工企业13家。

全面完成国有林场改革,226个国有林场明确公益属性、实现职能转型,2.58万名职工被妥善安置,彻底走出“砍树卖钱”困境。去年,还出台了国有林场发展规划,依托952万亩森林资源,发展森林旅游、林下生态种养、高档苗木花卉种植等生态产业,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生态服务和产品。

助力精准扶贫,将林业项目资金和生态补偿政策向贫困地区、贫困户倾斜,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产业,37个贫困县市实现林业产值1556.97亿元,林业成为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湖北省林业局驻点村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目标,驻点村已于2017年整村脱贫出列,牵头负责定点扶贫的鹤峰县于2018年脱贫摘帽。

祖祖辈辈守着青山受穷的人们,吃上“生态饭”,发了“绿色财”。

省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我省将以无山不绿、无水不清、无路不荫、无村不美为目标,更高标准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开展“两山理论”试验示范县建设,探索“两山理论”有效实现路径,促进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机融合。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乐章,将继续响彻荆楚大地。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