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雪节气后,来到枝江市百里洲镇三洲村,恰逢村里年猪销售旺季。来来往往的游客,热气腾腾的“年猪饭”,滴着油的腊肉和香肠,到处都藏着丰收的喜悦。
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大江心岛,百里洲镇有百里沃野的美称。地处沃野之中的三洲村,却因贫困发生率达9.1%,被列入省级重点贫困村。2015年,由宜昌市卫健委、三峡日报社、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三家单位组成的扶贫工作队,开始驻村开展帮扶工作,为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这份改变,村民是参与者,也是最好的见证者。
三组村民胡爱华看见的改变,是看病吃药越来越少的费用。2014年,胡爱华患上鼻咽癌,丧失劳动力,本就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得知后,及时将其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他申请了大病健康扶贫和大病救助,帮助减轻家庭负担。
胡爱华算了一笔账:“去年治病花了近14万元,报销后自己出了6000多元,每月500多元,基本没啥负担。”
(下转第三版)
(上接第一版)
解决了医药费,驻村工作队又帮助其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协调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今,胡爱华一家通过养猪和种地,每年收入超过2万元,彻底摆脱了贫困。
治病没负担的,不止胡爱华一人。2020年,驻村工作队为76户贫困户195人差异化代缴城乡居民医疗保险37950元,参保率达100%。此外,市卫健委还多次组织市直医疗卫生系统知名专家到村里开展免费义诊,帮助村民防病治病。
二组村民胡世红看到的改变,是自家猪圈里越来越多的猪仔。
因视网膜脱落丧失劳动力的胡世红,也曾在贫困中苦苦挣扎。2015年开始,驻村工作队为他争取资金和政策,勤劳的一家人通过养猪增收,当年就摆脱了贫困。
尝到了甜头的胡世红,在扶贫贷款的支持下,不断扩大养殖规模。胡世红盘算了一下今年的收成:“母猪5头,生猪40头,年收入有望突破十万元!”
和胡世红一样,村里还有48户贫困户通过发展生猪养殖脱贫。
三组村民徐代芬看到的改变,是村子里越来越美的环境。
贯穿三洲村二、三组,曾有一条暗子沟,下雨洪水四溢,天晴臭气熏天。暗子沟沿线155.6亩良田,每逢大雨就遭洪灾。
2019年1月,驻村工作队和村委会多方奔走沟通,困扰村民28年的暗子沟全线贯通。三面光渠、U型槽、涵管串连的800米标准化排水沟,让村民再也不怕发洪水、再也不用闻臭味了。
不仅沟通了,路也硬化了。5年来,三洲村共计硬化道路18.1公里、道路拓宽近800米、铺碎石2800米,水泥路基本通至每个农户家门口。2017年,新建成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宽阔的广场让村民有了娱乐场所。2019年,宜昌船舶柴油机有限公司又捐献60盏路灯,彻底点亮了三洲村。
大环境好了,小细节也在逐步完善。徐代芬自豪地告诉记者:“去年种植了绿化树,修了小花坛,村里越来越有看头了!”
村党支部书记雷现武看到的改变,是村里的产业在不断壮大成形。
百里洲砂梨是闻名全国的优质梨品种,村民要脱贫,这个抓手不能丢。驻村工作队来到村里后,第一时间指导村民制订产业发展计划,制订贫困户巩固提升计划,并聘请专家提供技术指导,恢复发展砂梨种植。截至目前,全村砂梨种植面积近1200亩。
有了产量,还要打开市场。今年,三家驻村单位帮助村里销售砂梨5万斤,增收11万元。三峡日报社驻村干部李翔多方联系,向武汉地区销售优质砂梨3.5万斤,帮助农户增收14.7万元,并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销售渠道,为来年的砂梨远销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了解决村里缺少产业骨干项目的短板,2016
年帮扶单位三峡日报社与三洲村联合成立洲牛公司养殖肉牛。今年10月14日,三峡日报社将洲牛公司90%的股份资产全部捐赠三洲村,助推三洲村集体经济发展。
有了产业就有了希望。数据显示,2019年底,全村78家贫困户197名精准扶贫对象全部脱贫。2020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9852元。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三洲村正朝着乡村振兴的宏伟目标不断奋进。
“明年春天,梨花开了,游客多了,村里的农家乐也能火起来了,大家的日子肯定越来越好!”雷现武信心满怀地说道。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刘晶晶 吴超凡
通讯员 张德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