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法治“硬核”护航富美夷陵

2022年01月14日 10阅读 来源:三峡日报

初夏,漫步夷陵,城水相依的平湖大道,车水马龙的夷兴大道,高楼林立的发展大道,名盘云集的东方大道,火热喧嚣的万达广场,花香四溢的公园绿地……所到之处,无不让人感到一个新的城市增长极的生机与活力。

2019年,该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41.67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12.42亿元,全地域财政收入突破80.36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11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322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149元。

强区主城,富美夷陵,在催人号角中,英姿勃发,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

自2016年“七五”普法工作开展以来,夷陵区把普法工作放在全面依法治区和法治社会、法治夷陵建设大局中整体谋划和推进,突出重点,创新方式,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法治文化建设,扎实推进依法治理和法治创建。

如今的夷陵,依法治理机制日臻完善,全民守法氛围日渐浓厚,“法治夷陵”图景日益清晰,为全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营造更加公平、透明的法治环境。

法治夷陵

筑牢高质量发展“压舱石”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护航;富民强区,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如果说,夷陵区是一艘破浪前行的航船,那么,法治就是这艘航船的“压舱石”。

为此,夷陵区全面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审议通过了《区委宣传部、区司法局关于在全区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关于开展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决议》,成立了以区委书记为主任的区委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将区、乡两级法治建设经费纳入财政专项预算,提高普法工作在各单位年度工作目标管理综合考评中的分值比重,确保夷陵新一轮全民普法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总方向,坚持普法先行、普惠并重的总思路。

随后,以依法高效为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区进程。启动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创建工作,全区党政机关、村(社区)及国有企事业单位实现了法律顾问全覆盖。落实执法公示制度、执法全过程记录制度、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建立行政执法人员资格准入、持证执法等制度,全区共2469名执法人员取得执法证。

2019年,夷陵区在全省率先进行“全领域、全区域”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划转2542项行政执法权交由区综合行政执法局行使,构建行政执法、行业监管、基层治理“三位一体”联动协同的执法新格局,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重复执法”,彻底破解“九龙治水不下雨”的现状难题,标志着该区在推进依法治区进程上迈出了关键一步。

随着“法治夷陵”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该区创新推进法治示范创建,制定乡镇、村(社区)、区直单位、企业法治创建标准,做到先行先试,取得成效。夷陵区实验初中、樟村坪镇黄家台村、夷陵医院分别被命名为省级法治建设示范学校、示范村、示范医院。

同时,借助“12·4”国家宪法日、“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4.26”知识产权日等节点,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宪法、刑法等法律法规,震慑犯罪、教育公民,累计开展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宣传600余场,组织指导办案机关开展“以案释法”280件次,受教育群众达50余万人次。

这一个个扎实稳健的“七五”普法具体措施,秀出了夷陵法治建设工作的新高度,亮出了夷陵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的坚强决心。

法润夷陵

唱响新时代普法“主旋律”

“法治文化广场真是漂亮,结合我们本地民俗特色,采用谜语、版画、剪纸等形式,使大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文化教育。”太平溪镇许家冲村村民一边观看一边连连称赞。

普法,不仅仅是法律知识的传递,更是心与心沟通交流的过程。夷陵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靳海清表示,只有真正贴近服务对象,把普法与执法结合在一起,将晦涩的法律条文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灌输”给百姓们,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作为宜昌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行政辖区,如何让法律深入54万夷陵人心中?

以法治文化创建为重点,夷陵区高质量、多层次建立法治文化阵地,全力打造法治文化品牌;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采取执法办案和普法宣传相结合、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属地管理和上下联动相结合的方式,让普法工作从“独唱”实现了“合奏”。

一方面,突出重点对象,深化“法律六进”,着力增强普法广泛性。推进“法律进机关、进单位”,突出领导干部学法,公务员网上学法用法考试人数达到7277人次,连续两年全区无纸化考试参学率、参考率均达到100%;加强“法律进学校”,全区49所学校均设置《道德与法治》课时,创新成立针对青少年的“向日葵工作室”,广泛开展“法治文化校园行”活动;加大“法律进企业”,入园区、进车间,开展“千名监察员服务万企”“千名仲裁员服务万企”“春风行动”等活动;推进“法律进村居”,利用每年“三下乡”服务活动,发放宣传资料、设置法律咨询台为群众答疑解惑,累计开展村(居)民法治宣传教育活动2200余场次,受教育群众34万余人次,提供现场法律咨询1200余场次、2.3万余人次。

另一方面,转变形式,创新法治文化载体。把“法治文化”融入群众文化,指导、策划法治题材的群众性文艺演出,创作了《八劝众乡亲》《法官的故事》等法治文艺剧本以及快板舞《说格格》、小品《带着小偷见老婆》、渔鼓调《三峡盛开法治花》等一批脍炙人口的法治文艺节目,深受群众喜爱。组织拍摄法治微电影,制作了《强锅定亲有悔》系列、《上大人》等法治微电影,全面提升了“以案释法”的互动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纸上”到“指尖”。致力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加强线上平台特别是“夷陵一家亲”平台的深度开发运用,推出普法宣传、法律顾问、法律援助、纠纷化解、公证预约等。联合网易开展法院执行案件线上直播,让53万余网友“零距离”围观“飓风行动”执法一线,上网公开裁判文书17000余篇,开庭直播270余件,真正把“纸上普法”转变为看得见、摸得着、能互动的“眼前普法”。

从“市中心”到“家门口”。在形成“市区有中心、街镇有实体、村居有站点、电视有专题、新媒体有互动”的普法学法矩阵基础上,依托村(居)法治长廊、屋场会等载体,组织法律顾问结合民生活动,开展点对点、面对面的现场“微互动”普法;建立“法惠夷陵”大讲堂等平台,为居民送上最前沿的法律动态。广泛开展“一镇一品”文化品牌培育活动,打造“家门口”的法治文化乐园。

目前,除建成了以“三线”风情街广场为代表的德育教育基地,新建了以裕孝家庭博物馆为代表的家风传承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正在全力打造以黄柏河法治文化公园为代表的区、乡、村法治文化广场、长廊、公园。小溪塔街道仓屋榜村、樟村坪镇黄家台村“十里法治文化长廊”、乐天溪镇下岸溪村法治文化广场、小溪塔街办官庄村法治文化一条街等10余个阵地分别被命名为省、市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小溪塔街道在全区率先实现了辖区内村(居)“法治文化示范户”全覆盖,逐步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高层次、广覆盖,成为家门口一道亮丽的法治文化风景线。

行走在夷陵区的大街小巷,处处都能感受到浓浓的法治氛围,普法宣传教育如同温润的春风,所到之处文明、和谐之花竞相开放。

法惠夷陵

深化普法为民“新实践”

2019年初,夷陵区在樟村坪镇试点“家庭律师”,按照“1户10块钱,家家请律师”的方式,由政府购买公共法律服务,镇财政全额负担全镇6133户群众的家庭律师费61330元,群众通过家庭律师解决法律困惑,维护了合法权益。

“七五”普法以来,夷陵区让普法服务中心、服务大局,让发展成果惠及民生,惠及社会。

法律服务不断完善。按“4+X”模式,成立夷陵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聚合法律援助、法律咨询、人民调解、公证服务4项基本功能,并将12348法律服务热线搬入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由6家律师事务所37名专职律师轮流值班。在乡镇建设公共法律工作站,制作“公共法律服务指南”。同时,开展人民调解“筑基工程”专项行动,扎实推行矛盾纠纷化解“三两制+”模式,将社会风险防控在萌芽中。创新“保险+”司法救助新机制拓展帮扶面,更好化解涉法涉诉和社会矛盾纠纷,居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2019年,夷陵区司法局被司法部评为“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单位”。

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全面清理废除地方保护、指定交易、市场壁垒等妨碍统一市场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区委区政府成立法律顾问团,为企业处理法律事务120多场次,开展“法治体检”活动,为企业出具“法律意见书”300余份,审查合同600余份,调处纠纷200多件,承办法律事务2300余件,保障了全区企业健康发展。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严厉打击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行为,组织开展涉金融案件集中审判和专项执行活动,惩治金融失信行为,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提升司法服务保障水平,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推动市人大出台《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全面拉起黄柏河流域保护法治“高压线”。探索建立了“3+3”河湖长制升级版新模式,筑起区、乡、村三级河湖长治水行政责任链,设立“河道巡察员、河道管护员、河道保洁员”三员管理,大力推进源头养水、全域治水、科学用水、依法管水和全民护水。积极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制度,2018年以来,夷陵区公益诉讼部门共摸排公益诉讼案件线索38件,立案37件,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案件5件,挽回生态环境损失20余万元。

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创新“五个一律”帮扶措施,扎实开展“法律扶贫”专项行动。即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凡需要化解纠纷的一律上门组织调解、凡需要起诉维权的一律给予法律援助、凡需要公证服务的一律提供免费公证、凡符合救助条件的一律代办司法救助、凡属于困难矫正对象的一律给予综合帮扶。2017年为贫困户提供法律援助78件、司法救助8件、免费公证9件,调处重大矛盾纠纷38件,挽回经济损失近101万元,提供司法救助17万余元;为30名贫困的社区矫正对象协调落实关爱基金、生活补助和担保贷款近19万元……一系列备受社会关注的举措,让普法为民的春风吹遍夷陵的各个角落。

今年,“七五”普法已进入收官之年,夷陵“普法人”将继续以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让法治护航这颗峡江明珠砥砺前行。

唯奉法者强,唯明法者进。倾听新时代法治夷陵建设的铿锵足音,安居乐业可喜,长治久安可期。

三峡日报通讯员 姜德祥 伍蓉

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工作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