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打造“四个车谷”综合实力领跑中西部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谢慧敏

通讯员 张敏 闫培宁 刘国发

经济总量年均增长6.2%,规上工业总产值提前突破3000亿大关。即将过去的“十三五”,武汉经开区交出满意答卷。面向“十四五”,该区定下发展新目标:努力打造实力车谷、动力车谷、活力车谷、魅力车谷“四个车谷”,力争综合实力保持全国经开区第一方阵、中西部经开区首位,为2035年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区打下坚实基础。擦亮“车谷”品牌建成5000亿规模汽车产业集群站在“十四五”新起点,武汉经开区把打造“实力车谷”作为第一战略举措,明确提出,全力打造以汽车、新能源、新材料为支柱的产业集群,着力发展智能家居、绿色建筑、通用航空、生命健康四大特色支撑产业,奋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力争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台阶。汽车是武汉的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武汉经开区汽车产业产值累计超过1.16万亿元,累计整车产销约550万辆。其中,东风本田三厂建成投产,国家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示范区投入试运行,成为全国最大5G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示范区。东风新能源汽车产业园一期、雄韬氢燃料电池、众宇氢能等新能源汽车产业项目初具规模。T3出行华中总部、东风出行等汽车后市场服务业项目不断集聚。面向“十四五”,武汉经开区提出,将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努力在产业规模、下一代汽车产业链、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汽车服务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到2025年,力争建成5000亿规模汽车产业集群,集聚新能源整车企业5家以上,全面建成5G车联网示范区和智能网联汽车应用示范区。在下一代汽车领域,武汉经开区将加快建设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基地,开展智能芯片、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的技术攻关并产业化,积极培育壮大东风自动驾驶领航项目、华为智能网联创新中心、吉利亿咖通、华砺智行车联网等下一代汽车核心产业项目。发力新能源、新材料基本形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十三五”时期,武汉经开区坚持产业强区,聚焦下一代汽车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为高质量发展增添强劲“新引擎”。氢能被称作“21世纪最具有发展前景的二次能源”。武汉经开区抢先布局,已聚集东风公司、国家电投、康明斯、武汉理工氢电、众宇动力、雄韬氢能等数十家汽车及氢燃料电池领域领军企业,千亿氢能产业集群正在崛起。在新材料领域,武汉中科先进技术研究院是武汉经开区引进的重要科创型企业,在落户武汉经开区短短一年内,已在玄武岩纤维、黑磷等二维材料、智能微胶囊等新材料、新技术上实现突破。面向“十四五”,武汉经开区表示,将重点发展锂动力电池、氢燃料电池等领域,组建武汉氢能产业联盟,大力推动新能源产业链条延伸、企业集聚、规模提升和示范应用,推进能源循环产业和能源服务产业发展。到2025年,基本形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同时,以汽车、电子电器、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依托,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集群,着力引进培育一批先进结构材料、新型功能材料、前沿新材料等领域骨干企业,到2025年,力争形成500亿规模产业集群。“这意味着,未来五年,中国车谷将有望再增1至2个千亿产业集群,为打造实力车谷,实现产业规模迈上万亿级台阶提供有力支撑。”武汉经开区负责人表示。发展一批特色支撑产业汉南机场建成华中通航客货运中心智能制造、建筑、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十三五”时期,一批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为武汉经开区注入发展活力。面向“十四五”,武汉经开区提出,着力发展智能家居、高端装备、通用航空、生命健康、绿色建筑等一批特色支撑产业,奋力推进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其中,在高端装备产业方面,将重点发展工业机器人等产业,集聚减速器、控制器、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产业,打造智能装备产业中心。在通用航空方面,集聚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核心零部件、运维培训等“通航+”产业,把汉南通用机场建成华中通航客货运、公务机运营和航空运动中心。在生命健康产业方面,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医药流通、健康服务等领域,打造武汉智慧医疗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方面,武汉经开区提出,加快科技服务、研发设计、检验检测、文化创意、商务服务等产业集聚,集中连片打造沌口中心城商业核心,积极推动纱帽新城、智慧生态城等建设商业综合体,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休闲旅游、健康医养、家庭服务等体验式消费产业。现代都市农业方面,目前,武汉经开区已基本建成以恒大现代农业园、湘口水产产业示范园等为代表的都市农业示范区,“中国种谷”项目顺利开工,“互联网+农业”快速发展。“十四五”,该区将着力建设高科技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引领区,打造武汉都市区生态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和供应基地,创建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打造文化体验型、农艺景观型、农业科技型、农产品牌型休闲观光农业。打造产业创新示范区谋划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中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十四五”时期,武汉经开区将着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打造产业创新示范区。一方面,打造创新产业化高地。建设产业创新大走廊,实施高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工程,实现跨区域创新链整合。建设高端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大核心领域企业的技术研发支持力度,谋划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创新中心。到2025年,全区研发(R&D)经费投入强度超3.5%,并力争5年引进30个以上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50名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与此同时,构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构筑创新型企业梯队。力争“十四五”期间,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15至20家,省级以上孵化器5至10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68件,成为重要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成长发源地。疫后重振,武汉经开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吸引中国电子华中数字产业园、浪潮华中总部、京东云华中总部、科大讯飞等一批数字经济产业项目的落地。面向“十四五”,该区表示,将继续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一方面,建设智能制造应用示范中心,落实工业企业智能改造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同时,建设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加快推动“企业上云”,实现数字化诊断全覆盖。加速研发设计、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检验检测等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数字文化创意产业,以数字化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探索“创新飞地”模式武汉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以光谷科创大走廊、车谷产业创新大走廊等建设为抓手,完善联合招商、飞地经济等机制,引领武汉城市圈产业同城化发展。勇担使命,武汉经开区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国车谷将深化跨区域合作,探索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联动发展模式。加强“飞地”合作,探索“创新飞地”模式。同时,建设长江中游重要物流枢纽基地,打通华中区域陆海联动国际货运通道,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际国内双循环重要连接点。提升汉南港国际化水平,加强与异地口岸功能共享,深化推进“大通关”协作。坚持“区港联动”,打造加工制造中心、物流分拨中心、跨境电商服务分中心、检验认证中心,建设中部地区最具竞争力的综合保税区。此外,武汉经开区还将鼓励有条件企业“走出去”,推动汽车、电子电器等优势产业主动拓展市场,大力发展数字贸易、服务贸易。同时,加大国际合作力度,鼓励企业积极探索与境外经贸区、国际组织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中新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国际合作。到2025年,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达到17%。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