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艾丹

访谈嘉宾张青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阅读提要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一致的目标取向和实现路径,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扩大消费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有效供给的增加密切相关,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求是供给的动力与目的,同时高水平的新供给可以创造新需求、引领新需求、培育新需求。适应发展新阶段的需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打通经济循环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使国内市场成为最终需求的主要来源,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这里所指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有怎样的意义?张青:这是立足新发展阶段,对我国供给与需求关系的新判断和对市场供求平衡的新定位。形成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既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来看,必须从结构和质量上不断提高供给水平,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外部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背景下,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主要依靠国内市场供给来满足,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更多依托国内市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就是供给的目标;需求的增长和变化,就是供给不断调整和创新的方向。供给在满足需求的同时,通过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也在不断创造和引导需求,从而形成供求之间的动态平衡。在这种动态平衡之中,国内大循环逐步成为主体。与此同时,坚持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最终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推动高质量发展来看,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供给与需求两侧同步发力。从供给侧提升供给质量,同时采取更积极的政策扩大需求侧空间,以持续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不断提高供给质量,调整供给结构,将需求侧与供给侧两方面结合起来,从而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推动形成新发展格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以改革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因此,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战略方向,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是实现更高水平供求平衡的基础和制度保障,同时也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本保障。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与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一致的目标取向和实现路径,二者互为条件,相互促进。充分认识市场需求对供给的牵引和导向作用记者:在新发展阶段,怎样认识和把握内需的新变化、新特点,做到“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张青:在新发展阶段,必须充分认识市场需求对供给的牵引和导向作用,把握内需的新变化和新特点,紧紧抓住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真正做到供给跟着需求走,提升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我国经济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应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影响深刻而持久。新一轮扩大内需不是权宜之计和短期行为,必须保障国内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最大限度维护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客观上,要求将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长期战略,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挖掘内需潜力。宏观调控政策已经从需求管理为主转向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应在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加强需求管理。党的十九大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几年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巩固、增强、提升、畅通”在改革实践中逐步落实,供给质量有所提高,供给结构不断改善。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内需结构已经从投资为主转变为消费为主拉动经济增长,应将扩大内需的重点转向扩大投资需求与扩大消费需求并重。扩大消费与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有效供给的增加密切相关,往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消费已经连续几年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升级趋势进一步加快,我国扩大消费的条件更加完备。扩大内需应坚持扩大投资和扩大消费并重,并着力促进消费升级,推动以消费升级为导向的基础设施投资和产业链投资,形成投资与消费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同时,采取措施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高水平新供给可以创造、引领、培育新需求记者:从经济史和市场史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都能催生出一系列新消费需求。从这个层面上看,如何理解“供给创造需求”?张青:从经济史和市场史来看,每一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推出的新一代消费品,都能引发、创造并派生出一系列新消费需求。科技革命始发于强劲的需求,同时又创造性地推出更高水平的新供给,提高了供给创造需求、释放需求的能动性。需求是供给的动力与目的,同时高水平的新供给可以创造新需求、引领新需求、培育新需求。比如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时代。飞梭、珍妮机、水力织布机、蒸汽轮船、蒸汽机车、火车等技术发明,极大地推动了消费升级。19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以电器广泛应用为主的重大发明,标志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到来。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器开始代替传统机械,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随后,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和柴油机先后创制成功。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带动了电讯事业的发展,电话、无线电报的问世,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代表,还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普及,一系列新产品新供给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信息平台、沟通平台、电子商务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等等引发了一波又一波消费热潮。过去5年,我国消费对于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一直保持在60%左右,与互联网服务供给项目不断创新并拉动消费创新息息相关。而智能语音、人脸识别、自动驾驶汽车,还有智能家居、智能电器、智能材料、智能设备、智能工厂、智能营销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必将创造和派生出新需求。扩大内需要把握五个主要着力点记者:全会提出“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需要把握什么着力点?张青:完善扩大内需的政策支撑体系,需要从贯彻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出发,把握五个主要着力点。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技术创新,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升级,充分发挥供给创造和引领需求的作用,为扩大内需提供强有力的供给支撑,实现供需良性互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要着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优先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稳农业,落实各项支农强农惠农政策;做强制造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服务业,不断加大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深入分析消费需求的新特点,充分发挥我国14亿人口的市场规模优势,挖掘4亿中等收入群体对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消费潜力。同时,要防范控制投融资风险,确保投资需求高质量、有效益、低风险。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服务。在更高层次上推动改革开放,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动态平衡,内需与外需的良性互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需求,根本上要提高消费者的收入水平,重点是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坚持就业优先的政策,最大限度用好减税降费、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稳就业政策措施,保持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通过税收体制改革,发挥税收在国民收入二次分配中的作用。践行共享发展的理念,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努力。同步推进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优化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提高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范围。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城市管理能力,有序实施城市更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提升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使中低收入群体“有钱敢花”,从而释放有效需求。千方百计搞活流通,发挥流通促进供需动态平衡的关键作用。形成国民经济良性循环新格局,扩大内需是战略基点,搞活市场流通是关键环节。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动态平衡必须通过流通环节来实现,从而完成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的循环。流通可以从时间、空间和结构上加速供给与需求的结合。要注重发挥现代流通在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中的桥梁纽带和活血通淤作用。进一步完善流通基础设施,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促进供需动态平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