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罗序文
通讯员 黄建军
阅读提要
2020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冲刺全年目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在争取项目资金、依靠外力让农村脱贫时,江陵县同时清理“三资”,找回一度“流失”的财富,村级可用资源资产大幅增加,增强了自我“造血”功能。
12月26日,江陵县沙岗镇刘湖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将刚刚收回来的两个渔场重新发包,竞拍底价600元一亩。
“以前60元一亩,现在翻了10倍,跟市场行情差不多,可以搞。”村民们匡算了一下,两个鱼池257亩,600元一亩,村里一年至少可以获得15.42万元收入。
村支书廖明生心中石头落地:“有了两个鱼池打底子,村里一年开销不用愁,多余的钱还可搞点公共建设。”
2019年4月19日,资市镇率先开展“三资”清理,青山村打响“第一枪”。9月,“三资”清理在江陵全县铺开。
资不抵债的脱贫不被认可
青山村是当地有名的“水袋子”“穷窝子”,通过向上争取扶贫资金,村集体收入超过5万元。听闻村里有钱了,一些债主就找上门。村支书范后林躲避不及,债主太多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村里修路没钱,排涝用电没钱,诸多开支只好到处借。没钱还,就把1000亩机动田以极低价格抵押给债主。全村共欠债380多万元,其中280多万元民间借贷涉及到70多户村民。千亩农田只够抵债40多户,还有30余户既没钱还也没田抵债。
表面上,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好像脱贫了,实际上欠着一屁股债。对这种“资不抵债”的脱贫,资市镇党委书记李平不认可。理由很简单:争取来的扶贫项目能管多久尚无定论,如果哪天市场行情不好,村里可能再次陷入贫困。而自己拥有土地房产等资源资产,在当前农田租价高涨之际,土地流转将会是村集体一块稳定收入,对农村脱贫和乡村振兴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理“三资”势在必行,但难度非常大。也正因为如此,很多年来“三资”清理没有进展。
资市镇古堤村一村民承包了村集体10亩鱼池,2018年底到期后,他既不续签合同,也不缴纳承包费,至今还不放手。
“县委已经下定决心,一定要收回农村资产!”李平说,现在是清理“三资”最好时机,有了扫黑除恶等手段,不怕工作搞不好。
县政府拿出800万元专项资金,组织部、司法局、农业农农村局、财政局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专班,与乡镇、村干部一起进村调查摸底。
20人工作队进村驻扎,李平挂帅。第三方机构荆州市某会计事务所进村审计。从2019年4月至11月,历时7个月,工作队厘清了青山村所有债务和资产,收回1000多亩土地,根据农田品质好坏重新发包。以前1亩田年租金只有100元,现在最差的都是400元,好点的650元。发包收入250多万元,追回历欠30多万元。2019年底,青山村终于还清所有债务。2020年村里通过土地发包发展吊瓜、虾稻、泥鳅等产业,收入156万元,成为全县第一个收入过百万元的村。
转包三道手的鱼池收回来了
刘湖村2007年修路没钱,就把两个渔场低价租给村民。167亩的刘湖渔场承包给章征光和章顺旭两人,90亩的黄义河渔场承包给宋嗣豹和宋嗣军兄弟俩。两个渔场承包期都是30年。
“当时发包价格低得吓人。刘湖渔场30年只卖了31万元,167亩水面1年1万元,一亩只61元。黄义河渔场90亩30年也只发包18万元,一亩只有60元。”沙岗镇组织委员邓磊说,这是村集体资产严重流失的典型表现。
仅过了6年,章征光等就将刘湖渔场其中100亩转包给沙岗镇农资经营户阳家勇,15年“卖”了120万元。“转包这一次,他们不仅收回本金,还大赚一笔。”刘湖村支部书记廖明生说,2016年,阳家勇又将100亩鱼池以1000元1亩的价格转包给章玉平等人。
黄义河渔场也是转包多次,宋嗣军兄弟俩2010年将90亩渔场以300元1亩的价格分别转包给章清平等4人。
每一次转包,都是一次利益分配,但村里没得一分钱。看到章征光等人转包渔场赚钱,村民要求收回,承包户不干,村民对村委班子意见很大。
今年4月,“三资”清理专班进驻刘湖村。
清理过程中,承包户把承包合同拿出来,底气硬得很:“我们都签了合同,全部合法合规。”工作专班中有司法局人员,他们仔细查看承包合同后发现问题:所签合同为租赁合同,最长期限不能超过20年,他们签了30年,不合法。
另外,章征光和宋嗣军等没有经过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同意,擅自将鱼池私自发包,多重转包,从中赚取巨大差价,获得巨大利益,也不符合相关规定。而且,两个鱼池都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范围之内,承包户曾经请村里用国家项目资金帮其平整土地,使鱼池产生更大经济效益,理应给村集体分得部分收益而没分。
有了这些合理合法的依据,工作组上门更有底气。刚开始,承包户谈到补偿“狮子大开口”,远远超过预期。
邓磊带着廖明生一家一家上门找承包户谈,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起初双方还能坐下说几句话,后来承包户基本避而不谈,即使见面,两句话不对,就拍桌子摔板凳,摔门而去。
没办法,工作组只好采取迂回战术,把承包户在外工作的亲戚朋友找来给他们做工作,效果甚微。
最后,工作组从转包的承包户“突破”,给他们发解除承包通知书,倒逼他们找“二道贩子”“一道贩子”去。在经济利益面前,承包方逐渐妥协,开始慢慢跟工作组合作。这样,从去年4月到11月,历时7个月,经过多次拉锯战,刘湖村两个渔场终于收回来了。
回收土地上结出硕果
沙岗镇东津村去年底收回262亩耕地、360亩鱼池,今年初重新发包,为村集体增收28万多元。
262亩耕地属于北湖林场,被一个老板承包30年,一亩发包价格只有54元。360亩鱼池被20多户村民承包30年,价格也一样。“不仅低价承包,而且期限较长,多重转包,有失公允,村民意见非常大,必须收回。”村支书马忠平介绍,经过5个多月清理,终于收回全部资产。
东津村回收后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将土地平整,然后挂牌竞拍,发包给引进的市场主体东津水产合作社发展虾稻产业。东津村以回收的622亩村集体土地为基础,成立东振土地股份合作社,再流转村民土地3000亩,平整土地后发包给东津水产合作社,并以土地入股分红,今年可为村集体增收8万元。
东津水产合作社注册“长江缘”虾稻米、“千里江陵”龙虾两个品牌,统一品种、管理、加工和销售,依靠成熟的种养技术和销售渠道,把东津虾稻米和龙虾销往全国各地。
“每个村一年开销要一二十万元,如果只以5万元脱贫标准来核算,那太低了,必须增加村集体收入。”马忠平说,以前村里没钱,什么事都不敢做,现在有钱可以做很多事,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全村20公里沟渠20多年没有疏挖,4公里生产路还是泥巴路,村民年年走年年骂。今年沟渠疏挖,碎石路也铺完了,还维修了3座公路桥,全村生产条件大大改善,村民看见干部就笑脸相迎竖大拇指;
以前沟渠没人管护,垃圾都往沟渠倒,灌溉渠成为龙须沟,臭气熏天,村民避而远之。今年投资设立5个公益性岗位,负责全村所有沟渠清扫保洁,水清渠畅。村民都愿意走出家门,沿着沟渠小路散步;
原来村里没钱办事,村民意见大;现在生产条件改善,环境日渐变好,村委逐渐获得村民认可,干群关系也得以改善。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