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犁耙水响鱼跃虾跳

2022年01月01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磊

通讯员

刘琼艳

罗珊珊

陈训谦阳春三月,草长莺飞。行走在潜江的田间地头,犁耙水响,鱼欢虾跳,新翻泥土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度因疫情而沉寂的乡村重现勃勃生机。超九成虾池复工3月7日一早,在潜江市熊口镇赵脑村12000亩虾稻共作基地,村民毛爱林忙着打理自己的30亩老虾池。2月22日,她和另外10多个村民通过镇上社区体检后,成为第一批下田作业的人。“食宿都在各自虾池旁的管理房里,合作社对生产生活物资实行统一配送。”毛爱林说,在疫情没有完全解除前,中途是不允许回镇上的。前一段时间,毛爱林主要是打捞虾池里的青苔,进行田块消毒和水管理。近几天,她正忙着联系将虾田里的泥鳅卖出,同时在合作社的帮助下卖虾苗。虽说虾苗的价格比去年略低,不过这并不影响毛爱林的心情。去年底,她未雨绸缪,在离基地不远的夏桥村包了一个虾池,因为受疫情的影响,她早早地将这块虾池腾空了,现在将基地的虾苗投放到这个虾池,正好养大虾。她说,只要疫情得到控制,大虾还是蛮有出路的。潜江市绿途虾稻共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赵常洪说,他们的12000亩虾稻共作基地大半复工。此外,合作社还在天门市承包了4000亩虾池,前不久,通过规范手续,先期10多个村民顺利到达天门市,目前,正有序组织复工。防控不松,农事不误。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主任张传银说,该市从2月中旬有序复工复产以来,小龙虾便成为“开路先锋”。该市要求农民分时段下田,每户下田人员不超过2人,在确保防护措施到位的前提下,指导虾农大幅提高大规格商品虾的比例,并因地制宜开展虾稻共作繁养分离生产,科学合理开展虾稻共作立体综合生态模式生产。为解决农资进村、产品进城等难题,该市一方面要求各村、合作社当好“采购员”,将各类生活生产物资“点对点”配送到农户手中,一方面,统筹整合两亿元专项资金对虾稻加工、物流销售等相关企业进行扶持,并开通收虾专线,引导企业按线路进村收虾。这些措施有力推动了该市小龙虾养殖业迅速恢复。仅3月13日一天,位于潜江市后湖管理区的中国虾谷小龙虾交易中心,发往上海、江苏、浙江、贵州等十余个省市的小龙虾就达180吨。据潜江市农业部门统计,目前该市85万亩虾稻共作田复工面积超过九成。半夏长势喜人疏松土壤,整平厢面,清理厢沟、围沟、排水沟,查看半夏幼苗有无倒苗或病虫害……3月17日上午,在湖北南章莆中药科技有限公司半夏纯种繁育基地,村民分工合作,工序一气呵成。该基地位于潜江市竹根滩镇群联村,共种植半夏838亩。疫情期间,公司建立疫情防控工作机制,制定了复工生产实施方案,提前对生产基地、各种劳动工具、设施、设备进行消杀,对前来劳作的村民进行体温监测、健康信息核查登记,要求一律佩戴口罩。目前,该公司已完成露天播种20亩,大棚覆盖120亩。该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潜江一大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竹根滩镇半夏种植面积2011亩,主要分布在群联、回龙、黑流渡、泗河等村。疫情期间,该镇坚持疫情防控与春耕生产两手抓两不误,有序推进春耕生产,引导村民加强田间管理,眼下半夏已是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了解到,通过提前部署,潜江半夏产业得以迅速恢复。目前,全市半夏已落实种植面积8000亩。农资供应不误春3月12日,潜江市高场村陈时贵夫妻在蔬菜大棚旁移栽玉米苗。几天前,他们已完成两个西瓜大棚和两个苕尖大棚的栽培作业。高场村是“瓜菜之乡”,建有大棚瓜菜基地300亩、设施大棚400个。疫情期间,该村采用电话、微信等方式,摸排各户春耕生产种子和化肥需求,建立需求清单,对接农资商户提前备足货源,安排专人集中运输和入户配送,确保春耕期间农户农资充足,目前已累计代购化肥1万斤、农药100余袋、各类种子300余包。疫情期间,潜江市推广“点对点”农资供应服务,实现抗疫、春耕备耕“齐步走”。在该市保安村,原本1亩田农资费为300元。疫情期间,在农户交每亩100元定金后,供货商将农资配送到家,待农产品收获后,余款从收购款中扣除。同时,农民通过网络、电话咨询技术人员,随时随地解决种养技术问题。目前,该市在田小麦面积36.1万亩,条锈病防治已完成85%以上;油菜面积22.87万亩,即将全面开展菌核病防治;所有畜禽养殖场已全面完成春防工作;一半农机具已完成检修工作。2020-03-25

00:00:00:0——潜江春耕生产剪影2405810http://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003/25/content_24058.htmlcontent_24058.html15犁耙水响

鱼跃虾跳/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