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洁
在中国画冲决传统堤坝的各种探索和创新实践中,戴少龙无疑是风格独具且卓有所成的画家之一。他提出“写意重彩画”概念,一改工笔重彩相对拘谨的范式,将中国水墨的写意精神和西方现代表现主义手法融会贯通,使中国重彩这一历史悠久的画种具备创作上更丰富的包容性、更多元的可能性,以及创作素材更宽泛的选择性和作品本身更深邃的所指与能指,因而也更具有当代意性。
20多年来,戴少龙本人创作了数量可观的写意重彩画作品,并形成了辨识度极高的戴氏风格、戴氏题材和戴氏主题。对此,一代大师周韶华先生在《戴少龙写意重彩画》一书的序言中欣慰地称许他是“跳出龙门的戴少龙”。
在与戴少龙多次接触和交往,并且细细品读了他的大部分写意重彩画作品之后,我脑子里一下子蹦出了西格夫里·萨松广为流传的诗句:
我心中有猛虎细嗅着蔷薇。
这诗句无论是用来形容戴少龙关于中国重彩画的探索性艺术实践,还是用来形容这一实践的成果——戴少龙写意重彩画作品,都是再恰切不过的。
戴少龙在湖北美术学院任教授多年,看起来颇有几分学院派严谨气质,用苏国强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纯纯的、笨笨的,可爱极了。”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学院派的笨笨的人,内心却蕴藏着火一样的生命激情和宗教般纯净的人文情怀,在中国画艺术实践上相当固执且勇敢地做着极富挑战性的创新和努力。
当我们回望传统,中国画的风景线曾经一片墨白。尽管中国重彩画的出现,早在水墨画之前,可是,始于元代、盛于明清的文人画把水墨之趣演绎到极致,而重彩画则长期受到冷落甚至被认为是“艳俗”和“非工即匠”,处于边缘状态。直到19世纪20年代,重彩画开始复兴,并寻找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换的可能路径。
1980年戴少龙在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学习期间,主攻工笔画并打下了扎实的工笔基础,其作品《持小提琴的少女》《红军过沼泽地》《红楼梦人物图》等都堪称工笔上品。1983年,周韶华先生在一篇文章中的感叹,深刻触动了尚在求学阶段的戴少龙。周先生说:“要有泼彩画就好了。”一语点醒梦中人,就是从这个时候起,戴少龙开始由工笔走向“泼彩”,踏上写意重彩的探索之路。
那是一个中国美术界探索与创新的黄金年代。国门打开之后,西方文化大量涌入,各种艺术思潮风云激荡。与现代文化和审美趋向多元化发展同步,传统工笔重彩也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那也是一个众声喧哗的年代,身逢其时的戴少龙在泥沙俱下的艺术思潮中保持着一份关乎艺术本身的清醒:他既是中国重彩创新实践的探索者,又是中国重彩“本土艺术精神”的守护人。正如猛虎与蔷薇,在戴少龙的内心世界,那只“探索创新的猛虎”对艺术精神的“本土性蔷薇”不是粗暴的践踏,而是以“细嗅”的方式,接近其本源与本质。
正如周韶华先生对戴少龙的评价:“我之所以关注戴少龙的人物画,是因为他的人物画有着质朴的中国的泥土气息,即他对‘本土性’有较高的觉醒。不像有些人在头脑里不断地重复着西方的艺术观念,重复地画那些西方意味的形象与图式,在全球化语境下忘了本土话语的神圣使命。戴少龙的艺术观念,包括他使用的材料和色彩使用的方法,都极力在寻找中国的精神图像与话语符号。”
在位于湖北美术学院的画室里,戴少龙甚至直接拿出他所使用的朱砂、石青、石绿等色彩材料向我展示,并带着由衷的欢喜之情讲解说:“这些中国固有材质,它的色相和情感指向都有自己的规律,它们本身就是我们的文化符号和情感积淀,而且可以历经千年而不褪色。我始终认为,只有在最传统、最历史的深处挖掘,才能真正表现出最当代的、也是最中国的情感。”
观察戴少龙的写意重彩作品,不难发现他的创作大体上可以2000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
戴少龙1990年代的作品具有高度的试验性和探索性。一方面,画家在部分作品中重新高举以敦煌壁画为代表的中国民间重彩旗帜,通过色彩的堆叠、线条的勾勒并借取水墨洇染的方法,使画面呈现出有如壁画和岩画般的斑驳肌理,人物和动物皆造型朴拙,却透露出宗教般的平和、宁静与神秘。典型作品如《秋天的喜乐》(1990年)、《红色植物·人》(1992年)、《三人·猫》(1992年)、《节庆》(1994年)、《黄色植物人》(1995年)、《惊梦》《梦中的白猫》(1998年)、《五羊》《春花》(1999年)等。另一方面,在另一部分作品中,画家大胆地把西方现代绘画的技法引入重彩绘画,仅以抽象(或曰写意)的色块来构成画面,让具象的事物退居次席或者干脆从画面中消失,仅以特定的造型、色块和肌理交织传达视觉美感。典型作品如《心田的风景有羊》(1993年)、《心田的风景》(1995年)、《心田的风景无限》(1998年)等。
2000年代以后,戴少龙的写意重彩画创作十分丰盛,在这一时期的作品中,画家娴熟而巧妙地将工笔的精微细腻与写意的浪漫粗犷融合使用,将东方壁画色彩的古艳、造型的朴拙与西方的色彩比对、画面构成等诸般艺术手法贯通一气,笔随意动,运斤成风,既保持了中国画固有的“生动气韵”和“骨法用笔”,又吸取西方艺术的“自由性”和“流淌性”,极大地强化了绘画的本质特征,丰富了写意重彩的表现力。此时的戴少龙已然进入了创作的圆融状态,而成为一个“诗意大地的转换者”。
2020-02-02
00:00:00:0——戴少龙的写意重彩2025010http://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002/02/content_20250.htmlcontent_20250.html15沉厚大地的转换者/enpproperty-->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