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为三线建设进行文学画像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陈华文

在新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集中力量办了很多大事,充分彰显了无与伦比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其中,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期,在西北、西南广大地区进行的三线建设,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相当长一段时期里,三线建设并不为年轻一代所知,这不免为三线建设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读长篇报告文学《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后不难发现,三线建设其实并不神秘,那是一代人以冲天的豪情和干劲,奉献青春和热血,谱写的一曲壮美时代乐章。

这部报告文学的作者鹤蜚,近年来在国内主流报刊发表大量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中,作者对于三线建设并没有无节制的铺陈开来,毕竟三线建设牵涉到的地域多、领域广、时间长,她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聚焦于上世纪六十年代贵州六盘水三线建设,以一代人的青春、一座城市的诞生、一个国家的成长为角度,通过三线建设中那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通过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进而全面展现三线建设那段峥嵘岁月,讲述了广大三线建设者感人的奋斗历程和他们的青春轨迹。

三线建设是中国西部开发史上的一部气吞山河、波澜壮阔的史诗。涉及三线建设主题的长篇报告文学,目前在国内并不多见,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题材的空白。所谓三线建设,是针对我国地理区域而言的。一线地区主要包括沿海和边疆的省区;二线地区泛指中部地区;三线地区分为两大片:一是云、贵、川三省以及湘西、鄂西地区的西南地区,二是包括陕、甘、宁、青四省区以及豫西、晋西地区的西北地区。上世纪六十年代,一方面是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很多国防工业、工矿企业集中在沿海和东北地区,无论是从国防布局还是经济建设等各个维度讲,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这制约了国家建设和发展。

1964年,三线建设拉开序幕。本书中写道,当时各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西南、西北三线建设的具体部署,其方针是“大分散、小集中”“依山傍水扎大营”。三线建设规模之大、投入之多、动员之广、行动之快、人们积极性之高都是空前的,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全国数以百万计的建设们,不讲条件、不计得失,从四面八方会集三线。据统计,从外地迁入三线企业的建设者(不含家属),就多达400万人。1964年—1978年,三线建设中建起来了星罗棋布的1100多家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成10条8000公里的铁路干线。成千上万的各种企业和工厂,陆续在西南、西北的深山当中建成。与此同时,涌现出各种特色新兴城市,除了本书中讲到的煤都六盘水,还有钢城攀枝花、汽车城十堰等等。可以这么讲,三线建设举全国之力,这种力度和速度,在世界上也不多见。

地质勘探工作者是三线建设的先遣队,无论是修路架桥、选址盖房还是开发矿藏资源,都离不开地质勘探。对于三线建设时期在贵州六盘水地区的地质工作者,本书中拿出相当的篇幅,以细腻温情的文笔,进行淋漓尽致的展现。那时地质勘探条件艰苦,地质工作者在野外风餐露宿,不懈地探寻资源宝藏。作品中提到,除了经验丰富的地质工作者加入到勘探队伍中,那些地学类专业毕业的青年学生们,心怀建设梦想,也加入到三线建设的行列。在条件艰苦的野外,他们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只有自己最清楚。但他们没有抱怨,也没有打退堂鼓,青春在崇山峻岭中熠熠生辉。当时的三线建设们,在六盘水用“不想爹不想妈,不出煤不回家”的气概,用“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精神,累积为共和国贡献了13亿吨煤、4600亿度电、5900万吨钢材和近亿万吨水泥。

总体上讲,三线建设的实施,是推进我国现代化的重要步骤,对于提高国家的国防能力,改善我国国民经济布局,推进西部落后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说,三线建设使西南荒塞地区整整进步五十年。

三线建设的年代虽然远去,但是其奉献祖国、艰苦创业、团结协作、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依然都是宝贵的价值财富。通读长篇报告文学《热血在燃烧——大三线峥嵘岁月》,我时时刻刻被一种信仰、一种力量感动着,激励着。三线建设的英雄们在历史上镌刻的奋斗身姿,已成为时代永不褪色的记忆。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