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绘就铁路发展新蓝图铁四院工程师诠释“工匠精神”

2022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他,是站房设计的灵魂“画手”,全国三分之一高铁站房都是出自他和团队之手;他,专门为铁路路基“搭脉问诊”,先后主持30余项铁路勘察设计咨询工作,为飞驰的列车筑牢“安全跑道”。他们是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众多杰出工程师的代表,他们和团队一起潜心钻研、勇于担当,弘扬钉钉子一样的“工匠”精神,为践行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历史使命贡献智慧和力量。盛晖:“把最好的乘车体验留给旅客”当我们坐高铁出行时,总会看到一些风格迥异、极具地域特色的火车站:如黄鹤归来的武汉站、似芭蕉叶的广州南站、波浪般的深圳北站、像孔雀开屏的昆明南站……这些火车站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盛晖。盛晖,铁四院副总建筑师,交通设计领域的资深专家。截至2020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3.79万公里,高铁站房达到1000多座。其中,300多座站房是由盛晖和团队设计,占全国建成高铁站房的三分之一。设计火车站的“艺术家”1985年,盛晖从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毕业,来到铁四院工作,从此与火车站设计结下不解之缘。如今,每到一个地方,人们总是会好奇地问他:“这么多火车站,你是如何让每个都不一样的?这些灵感从何而来?”“每一个设计方案,从最初构思到形成概念设计,背后都汇聚了无数人的心血。”盛晖说,无论是超大规模的枢纽核心区交通综合体项目,还是只有几千平方米的小规模项目,都要通过方案竞标取得,竞争激烈。团队要开展无数次头脑风暴,做大量的资料收集、调研、交流、修改等工作,这就好比从无数种选项里面做出最优解。说起曾设计的站房,盛晖感情最深的是武汉站。2004年,铁道部组织武汉站国际概念设计方案招标,铁四院与法国AREP公司组成设计联合体,与9家国内外设计单位竞争,最终以“千年鹤归”为主题的方案中选。“‘千年鹤归’寓意充满灵性的千年黄鹤,体现了武汉的城市特色。”盛晖介绍,在功能设计上,武汉站首创了一种“可选式候车”流程模式,旅客能选择进候车室候车进站,也可直接由绿色通道进站。武汉站中央大厅设计成一个开阔的可视化空间,不仅包含各种关键功能,还从建筑心理学的角度降低了旅客在陌生环境的焦虑感。凭借着一系列创新,2011年,武汉站与人民大会堂、国家博物馆等33项建筑工程一同入选全国土木工程建设行业“百年百项杰出土木工程”。2012年,武汉火车站荣获雅典娜建筑设计博物馆颁发的国际建筑奖,被评为“全球最美建筑”。每一个站都不重复。在旁人眼中,盛晖和他的团队,是站房设计建筑师,也是“艺术家”。见证火车站进入“站城融合”4.0时代火车站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更重要的是满足老百姓日常出行的需求。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到如今的中流砥柱,盛晖见证了中国铁路网越织越密,铁路站房不断升级迭代,旅客发运量成倍增加。在盛晖眼中,以北京站为代表的第一代客站,担负着城市大门形象,但建设规划中城市功能缺失,是“有站无城”的1.0时代。以上海站为代表的第二代客站,开始尝试将长途客运、地铁等城市交通引进火车站,是“站城分置”的2.0时代。2003年以后,以武汉站、广州南站为代表的第三代火车站,以人为本理念出发,将最大、最好的空间提供给旅客,无论是乘客通道还是室内设计,都更加人性化了。盛晖认为,今天火车站已经是“综合客运枢纽”的代名词。它要与城市规划融合,满足多种交通方式的一体化和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现在,盛晖和团队正全力投入杭州西站的建设之中。“杭州西站引入了商务、商业等多重城市功能,是以交通为中心的城市综合体。”盛晖说,站中有城,城中有站,城市与车站没有明确的界限,他和团队成员将努力把杭州西站打造成中国高铁车站“站城融合”4.0时代的样板。“以前是走得了,现在要走得快、走得好。”盛晖坦言,让老百姓更舒适、更方便的乘车,走到哪里都是一种美好的回忆,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追求。“创新之路永无止境”从业36年,每设计一个站房,盛晖仍然面临压力和挑战。随着站房设计标准提高,功能逐渐升级,不仅需要解决更多跨行业、跨领域的复杂问题,还要用到大量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同时,每设计一个站房,盛晖都需要了解当地的人文和自然环境,让站房设计因地制宜。“知识面要更宽,兴趣爱好要更广泛。”盛晖说,他和团队经常参加行业交流会,参加论坛和听讲座,赴国内外设计企业考察,不断更新知识面。不像挂在家中自我欣赏的画作,盛晖的作品坐落在全国各地,南来北往的人们,每天都在检验着他们的作品。作为设计者,盛晖也会有一些遗憾。“创新之路永无止境。”他说,回头看曾经设计的站房,总觉得它们可以更漂亮、功能可以更完善、设计能更周到。孙红林:为飞驰的列车筑牢“安全跑道”京沪高铁动车组,一个400多吨的庞然大物,为何能以350公里的时速平稳地飞驰在两条巴掌宽的钢轨上?又稳又快的高铁,除了有不断升级的车,还有稳如泰山的路。孙红林,铁四院副总工程师,高铁工程地质勘察、路基设计方面的专家。27年来,他先后主持京沪高铁、沪宁城际、商合杭高铁、川藏铁路等近30项工程勘察设计咨询工作,为飞驰的列车筑牢“安全跑道”。为京沪高铁打好路基1994年,孙红林从中国地质大学毕业,分配到铁四院从事地质勘察和路基设计工作。当时铁四院作为京沪高铁徐州至上海段总体勘察设计单位,承担了前期大量的地质勘察任务,还是见习生的孙红林有幸参与其中。2008年,京沪高铁开工建设,作为我国第一条立项的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建成里程之长、标准等级之高前所未有。彼时,孙红林已是京沪高铁建设指挥部的副总工程师。“当时没有成熟的规范、标准和经验,而要确保铁路运营安全、平稳、舒适,必须将路基沉降控制在15毫米以内甚至是零沉降,面临诸多挑战。”孙红林说。怎么办?孙红林和团队选择攻关。全程约642公里,孙红林和团队经常背着水壶、干粮,连续好几个月,对矿山采空区、郯庐活动性断裂、苏锡常沪地面沉降漏斗区等地开展分段勘测,每一段站点走过不下数十遍。在设计中,他们研究分析大量国外高速铁路建设技术文献、咨询报告,开展多项技术创新,不断破解京沪水系多、地质构造复杂等难题,为京沪高铁的快速平稳安全运行提供了坚实基础。技术创新不胜枚举。据统计,铁四院在结合京沪高铁勘察设计中主持承担了43项铁道部科研课题,自主创新技术就达41项。一天徒步20公里是常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铁网越织越密,高铁建设面临精细化、智能化、信息化等新挑战。孙红林不断研判,针对铁路建设和维养,他提出了“精细化、功能性、全周期”等多要素统筹考虑的解决思路和方案。“现在,由团队研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遥感地质解译、工程物探等融合的勘察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工程地质勘察中,工程勘察的精确度、效率更高了。”孙红林说,团队还研发了无损修复与智能监控互馈控制技术,保证了高铁线路良好的工作状态。虽然勘察技术不断进步,用脚去丈量每一寸土地,仍是他们的“基本功”。对铁四院的一线勘察人员来说,一天徒步走20公里是常态。在开展川藏铁路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时,孙红林和团队深入现场,对活动断裂、岩爆、滑坡、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勘察与防护设计提出了千余条重要咨询意见,为川藏铁路选线、勘察、设计提供了重要支撑依据。“对安全要有敬畏之心”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地质勘测工程师,他和常人一样,也面临着压力和挑战。“铁路地质勘测事关铁路建设、施工、运营,更事关千千万万人的生命,容不得半点马虎。”孙红林说,干工作没什么诀窍,只有四个字:精、深、细、实。他时常告诫年轻人,作为技术人员,最重要的事就是干好本职工作,担当好应担的责任,对工程质量、安全要有敬畏之心。工作虽繁忙,孙红林也坚持不断学习。在他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岩土工程学报》《铁道工程学报》等必看技术期刊;办公柜里,十几本牛皮笔记本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文字。眼下,铁四院负责勘察设计的福厦高铁、沪通高铁二期、江苏南沿江高铁等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在重大技术问题决策、支持等方面都离不开孙红林。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