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武汉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加快打造新时代人才活力之城,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武汉高质量发展。
下好“引才”先手棋
创造“大学+”发展新模式
立足科教资源禀赋,深化市校战略合作,做足“大学+”文章,用活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诚邀天下英才集聚武汉。
引进国际高端人才聚汉创新创业。聚焦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和“卡脖子”技术领域,实施“英才聚汉”工程,开展海外高端人才猎聘行动,助力在汉高校“双一流”建设,靶向引进诺贝尔奖获得者、院士等“高峰”人才和团队,通过“一事一议”方式,提供“不设上限”综合资助和全方位专属服务。实施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行动计划,47名院士、37名专家采取择优委托、“揭榜挂帅”等方式,策划启动产业引爆项目85个,打造市校融合发展新典范。
集聚产业领军人才在汉安居乐业。深入实施“千企万人”计划,支持企业引进急需紧缺产业人才,根据企业引才成效给予引才奖励补贴,累计为近百家企业发放引才岗位奖励补贴3400多万元。鼓励重点企业设立专家特聘岗位,对企业引进国内外行业领军人才给予定岗支持,促成华工科技、华星光电等企业引进54名特聘专家,领衔60多个科研团队,开展项目研发100多项。
吸引青年大学生留汉就业创业。深入实施“学子留汉”工程,降低大学生居住成本,为万余名留汉大学生提供优惠租赁房;降低大学生求职成本,对30多万在汉高校应届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就业补贴、实习实训补贴5亿多元;降低大学生创业成本,提供专项资金资助大学生创业项目1800多个,发放担保贷款1.96亿元,扶持创业大学生2.97万人。高水平策划举办“国聘行动”、在汉高校专场、大学之城就业节等系列专场招聘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招聘盛会。去年12月,承办2021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对接大会,策划举办线上线下招聘活动80多场次,动员近4万家企业、供岗200余万个,叫响“就”在武汉、“创”赢未来品牌。2017年至2020年新留汉大学生139万人,新增落户大学生64.6万名。
感召楚才楚商回汉投资兴业。用足用活武汉校友、楚才楚商等宝贵资源,实施“楚才回汉”工程,成立“在汉高校校友总会联盟”,聘请陈东升、雷军、董明珠、汪潮涌等120多位知名校友担任“招才顾问”“招商大使”,举办百万校友资智回汉高校、区域、国际和产业专场20多场次,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百余人,促成一大批重大智力和产业项目落户,签约项目投资总额累计超过2.5万亿元。组织动员广大校友楚商支援武汉战疫,累计为抗疫捐赠款物22.15亿元。
走好“用才”特色路
构建市场化运作新格局
主动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解绑,建立“1+1+N”的人才改革制度体系,充分激发用人主体引才用才动力,释放人才个体创新创业活力。
人才评价突出职业成就与业绩贡献相结合。探索建立用人单位举荐人才制度,定期更新发布举荐主体名录,把人才举荐权交给200多家重点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型企业以及知名创投机构,按照“人才荣誉与职业成就挂钩,人才待遇与业绩贡献挂钩”原则,采取定向邀约、推荐举荐和榜单认定等方式提出市级人才计划推荐人选,是不是人才,用人单位说了算。2019年度,产生10名战略科技人才、198名产业领军人才和397名优秀青年人才。
人才支持突出无偿资助与股权投资相结合。建立“无偿资助+股权投资”人才项目资助制度,给予创新创业人才50万元至100万元一次性无偿资助,保障人才项目顺利落户启动。市区配套设立总规模100亿元人才项目投资基金,开展投贷联动试点,为人才和企业提供“股权+债权”“融资+融智”综合服务,市区累计投资人才和校友企业300多家、投资总额近10亿元。
人才流动突出地域畅通和身份畅通相结合。在全国同类城市最早放开落户限制,实施人才落户“零门槛”,户籍制度改革被列为第一批全面创新改革经验向全国推广。依托东湖高新区“双自”优势,开设外国人服务“单一窗口”,搭建外籍人才服务审批共享平台,打造外籍高层次人才申办永久居留“直通车”,武汉市推荐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
人才激励突出鼓励创新与宽容失败相结合。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出科技成果转化“黄金十条”、《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将人才新产品、新服务,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大力支持创新产品规模化应用。出台《关于鼓励创新宽容失败支持人才持续创新创业的实施办法》,明确10种可予宽容和责任免除的情形,提出5个方面支持人才持续创新创业的举措,让人才创业失败后仍有尊严、有保障、有机会。
人才使用突出价值体现与成果转化相结合。在全国率先成立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实施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工程,打造集展示、对接、评估、服务、管理于一体的市级科技成果转化线上平台,构建市、区、高校院所、中介机构“四位一体”成果转化格局,打通科技成果在汉转化“最后一公里”。累计举办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400余场次,签约项目2100多个,签约金额近千亿元。
推出“留才”硬举措
培育“热带雨林式”生态新优势
秉持“不拼资金拼环境”理念,坚持人才“痛点”就是工作着力点,为人才提供全链条服务,营造“近者悦、远者来”良好生态。
建树宽视角“大人才观”。打破部门条框,突破身份观念,探索新时代市、校、企合作人才工作新体系,在全国首次采取聘任方式,面向高校、企业引入急需紧缺人才担任部门副职、公务员,推动政府、高校、企业各方人才和资源充分整合、优势互补,构建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人才工作新格局。2020年10月,来自在汉高校和重点企业的5位聘任副局长正式上任,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链接多元化金融血脉。推行“人才贷”,鼓励创投机构为在汉人才企业提供专属融资服务,累计帮助263家人才企业申请低息贷款,为人才企业授信8.94亿元,落实低息贷款5.83亿元。与中珈资本、华工创投共同设立20亿元“武汉校友资智回汉产业引导基金”,截至目前,共设立3个子基金项目,子基金总规模13.75亿元,投资华日激光、达梦数据、路德环境等10多个优质人才项目。依托武汉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在全国率先设立“海创板”,为海归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专属融资通道。
构建广覆盖创梦舞台。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武汉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探索组建若干重大产业创新联合体,启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创新体系,打造最具吸引力的创新创造创富平台。充分调动政府、市场和社会力量,建成“联想星空·智慧谷”“光谷移动互联创谷”等13个创谷,打造高校创业孵化基地10个,建成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400多家(国家级87家、省级153家),让人才平台遍布全城,人人都有创新成功、创业出彩机会。
推行“店小二”优质服务。成立武汉人才集团,立足武汉、服务湖北、辐射中部、面向全国,搭建全链条人才引聚、全要素人才支持、全周期人才服务平台,推进专业化、数字化、资本化、国际化运作,建设具有强大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人才领域标杆企业。力争年引进高端人才1000人次,服务知名机构1000家,人才大数据库达到1000万量级。在全市常态化开展“企业问计”活动,建立企业联络员制度,帮助企业纾困解难,有针对性研究制定政策举措。探索建立重点用人单位人才服务“一揽子”解决方案,市、区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等重点用人单位共同拟订人才服务合作备忘录,整体打包解决人才服务需求。
培育“类海外”生活环境。设立海外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险专项补助资金,累计办理海外高层次人才社会保险补缴107人次。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医疗保险力度,保障水平达到市管局级领导干部保健医疗水平。与同济医院、协和医院、中南医院、省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合作关系,为高层次人才建立就医“绿色通道”,提供“优诊优疗”服务。在东湖高新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海外人才集聚区,建成一批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国际社区,打造与国际接轨的生活环境。
目前,武汉累计引进9名诺贝尔奖得主,拥有两院院士73人次、国家级重点人才655名、省级专家690名,人才总量超过285万人。在人才创新引领下,全国首款128层三维闪存芯片、全国首条5G智能制造生产线等一大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在汉问世。在2020年创新型城市创新能力评价报告中,武汉创新能力排名第5;在《自然》杂志2020年发布的全球城市科研指数排名中,武汉位列中国第4、全球第13名。
激发创新创业的更强动力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引领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变革,日益成为促进城市兴旺发达、经济量质齐升的关键因素。
近年来,武汉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聚才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成效进一步显现,为“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面对千帆竞发的区域竞争,要敢于打破条条框框限制,以政策突破带动体制机制创新。在人才的引进、使用、评价等方面,武汉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比如,推行“无偿资助+股权投资”新模式,市级财政资金给予创新创业人才50万元至100万元一次性无偿资助,保障人才项目顺利落户启动;建立人才激励与人才贡献相结合新机制,按照“人才荣誉与职业成就挂钩,人才待遇与业绩贡献挂钩”方式,建立人才贡献奖励制度,根据人才的增量贡献,及时给予配套的滚动支持;探索加快科技成果在汉转化新体系,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下放科技处置权和收益权,出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黄金十条”,出台实施《创新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将人才新产品、新服务,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目录,大力支持创新产品规模化应用。这样的有益探索,可以突破制约人才优势发挥的瓶颈,根据人才自身优势和特点,合理分配人员和岗位,让想干事、能干事的人才有机会、有地方干成事、干好事,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做好人才工作,关键还是要靠环境留人。武汉秉持“不拼资金拼环境”理念,坚持人才的“痛点”就是工作着力点,围绕人才创新创业、生产生活,不断改进服务质量、优化发展环境,为人才提供全链条服务,营造“近者悦、远者来”良好生态。尤其是大力培育创新文化,弘扬“尊重知识、尊重创新”的时代风尚,建立创新容错机制,鼓励和支持各种新想法、新尝试、新发现、新发明,让创新创业“野蛮”生长、自由发展,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高素质人才不仅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资源,更是城市活力的源泉,是城市吸引力的证明。美国的硅谷、中国的深圳,之所以能够崛起为创新中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聚集了大量的高端人才。以更高的站位、更宽阔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打破条条框框,突破陈规旧习,“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就能激发创新创业的更强动力,为武汉“五个中心”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支撑。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