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标,一地独特的地理标记与历史记忆。地标所在,亦是时代变迁的见证、经济社会发展的座座丰碑。新中国以来,荆楚大地上,矗立起一座座令国人骄傲的中华新地标——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世界第一大坝——三峡大坝,世界超级调水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铁——京广高铁,新中国建设的首个现代化钢铁企业——武汉钢铁公司……这些地标性工程、项目,不但成为湖北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强力支撑点,重构着区域甚至全国地理、经济格局,更成为湖北最闪亮的名片,中华民族复兴伟大征程中的重要精神标记。“飞”起来的巨龙改变中国6月19日上午10时,结束在北京总部两天的工作,40岁的常燕坐上G79次复兴号高铁踏上回家之旅。4小时17分钟后,她抵达杨春湖畔的武汉站。1100多公里的里程,借力一条高铁实现朝发午至、午发夕至,甚至当天往返。铁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线、民生幸福线。京广高铁,纵贯中国南北,是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的高铁线,位于中点的武汉站,则是这条中国经济新“命脉”上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2005年6月23日,京广高铁武广段(武广高铁)率先建设,全长逾1000公里。这是我国自主设计建设的首条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一次性建设里程最长的铁路,跨越平原、山区、丘陵等各类地形,复杂程度居世界前列。2009年12月26日,武广高铁开通运营。运行11年,武广高铁载客近7亿人次,成为我国最为繁忙的高铁之一。作为地标建筑,武汉站不但是国家经济、科技实力的见证,亦展现出这座城市的独特表情。从空中俯瞰,武汉站形似展翅飞翔的黄鹤,九片屋檐指代“九省通衢”,水波状屋顶寓意“江城”武汉、千湖之省,中部高耸隆起的60米高穹顶,象征湖北“中部崛起”。2012年,武汉站获得了芝加哥雅典娜建筑设计博物馆颁发的“2012年国际建筑奖”。大桥大坝书写人水和谐如果说,2298公里的京广高铁是纵贯中国南北的经济大动脉,那么全长6300公里的长江就是一条横贯神州东西的巨龙。“龙腰”上的湖北,坐拥长江干线1061公里,因湖得名,因水而盛,在新中国成立后,也诞生了许多因水而兴的地标建筑。武汉,两江交汇,自古以来长江成为隔断交通的天堑。新中国成立前,长江上没有一座大桥。1957年,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它不仅实现了国人“天堑变通途”的梦想,中国现代大型桥梁建设也由此大步迈进,强悍的“中国建桥军团”从武汉出发,走向全国和世界。奔流不息的长江,滋养中华大地,但裹挟着洪水之患。“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成为中国人的梦想。1997年11月8日,在武汉上游600多公里的宜昌三斗坪,三峡工程实现截流,人类首次截断万里长江。随后,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迅速崛起。三峡工程,是千百年中国“驯水”之集大成者,让我国水电技术,实现从落后跨越到领跑,使荆江地区的防洪标准由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在长江大小数百条支流中,汉江是最大的支流,从两江交汇处往汉江上游约550公里是丹江口水库。湖北是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地,丹江口水库被誉为“中国水都”,也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通水,清澈甘洌的汉江水从丹江口水库北上,跋涉1400多公里流入京津冀地区的千家万户。截至今年5月11日,丹江口水库已累计向京津冀豫调水379亿立方米,占南水北调总调水量的87.9%,惠及24个大中城市约7900万人。马蹄莲绽放创新之花2018年,中国邮政《长江经济带》特种邮票在武汉首发,和三峡工程一同登上这组邮票主图的,还有一座武汉的地标建筑——光谷“马蹄莲”。这座马蹄莲形状的大厦,是武汉未来科技城的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投入使用7年,是目前我国最大的绿色仿生建筑,获得中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最高级——三星奖。阳光下,马蹄莲“花盘”上,太阳能光伏板源源不断吸收着太阳能;“花蕊”中,竖轴风力发电机一年可发电48万千瓦时……中国光谷,因光而兴,聚光成谷。“马蹄莲”所处的武汉未来科技城,被誉为“光谷大脑”,不远处的工研院、华为武研所内,一批批“世界首创”“中国首个”研发产品不断下线。经过30余年的发展,光谷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光纤光缆研制基地、全国最大的光器件研发生产基地、国内最大的激光产业基地。2015年以来,光谷“光芯屏端网”光电子产业集群加快发展,产业规模逐年扩大,截至目前,“光芯屏端网”产业规模已近万亿元,并且在多个领域抢占全国产业高地,“光芯屏端网”正在加速成长为湖北的新名片。“湖北建桥军团”扬名世界“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是共和国的“桥梁长子”,也是中国现代桥梁建设的发端。1955年9月1日,武汉长江大桥动工兴建,建桥大军集结至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为“万里长江第一桥”建设贡献力量。1957年10月15日,随着武汉长江大桥通车运营,中国现代大型桥梁建设也从湖北武汉起步,大步走向全国和世界。世界建桥看中国,中国建桥看湖北。历经60多年磨砺与探索,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院、中交二航局等组成“湖北建桥军团”,已形成设计、施工、钢材、制梁、机械、监理等全系列建桥产业链。迄今为止,长江上建造的所有大桥,几乎都有“湖北建桥军团”建设者的身影。进入二十一世纪,“湖北建桥军团”开始从长江走向海洋。统计显示,“湖北建桥军团”的主力军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院、中交二航局分别建造跨海大桥39座、40座、41座,占全国跨海大桥的八成左右,世界排名前十的跨海大桥有六成由“湖北建桥军团”参建。与此同时,“湖北建桥军团”还将中国桥梁技术带出国门。据统计,20年来,中铁大桥局、中铁大桥院等参建100多项海外工程,遍布俄罗斯、孟加拉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20多个国家,展现湖北建桥实力,播撒友谊种子,带动中国的标准、技术、装备“走出去”。从跨越长江天堑到征服江河湖海,“湖北建桥军团”创下诸多世界奇迹,也频频斩获国际大奖。今年4月19日,2021年国际桥梁大会(IBC)奖评审工作完成,3座来自中国的桥梁获奖,其中有2座桥梁由“湖北建桥军团”建造。据统计,截至今年4月底,“湖北建桥军团”18次斩获国际桥梁大奖,创下全国之最。三峡大坝位于湖北宜昌境内,2006年5月全线建成,是当今世界最大的水力发电工程——三峡水电站的主体工程、三峡大坝旅游区的核心景观。武汉站位于武汉市杨春湖南侧,2009年12月投入使用,是中国首个上部大型建筑与下部桥梁共同作用的新型结构火车站,实现了高速铁路、地铁、公路三者的无缝衔接。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大楼2014年投入使用,这栋被称为光谷“马蹄莲”的建筑群由“一枝花儿、五片绿叶、一朵蓓蕾”组成,占地165亩,建筑面积达6.8万平方米,成为武汉新地标。华星光电2019年底,TCL华星武汉工厂t4项目在光谷量产,这条国内首个主攻折叠屏的第6代柔性LTPS-AMOLED显示面板生产线,满产后每年可生产近109万平方米显示面板,满足全球AMOLED手机显示面板13%的需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南水北调是我国的战略性工程,分东、中、西三条线路,中线工程是从长江最大支流汉江中上游的丹江口水库调水,为河南、河北、北京、天津四个省市供水,极大地缓解中国中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于2014年12月正式通水。武钢集团总部位于武汉,1955年10月动工兴建,是中国首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有“共和国钢铁长子”之称。2016年12月,武钢集团与宝钢集团联合重组为中国宝武钢铁集团,年产粗钢规模位居中国第一、全球第二。湖北省博物馆全国八家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坐落于武汉市东湖风景区。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四大镇馆之宝。本版撰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肖丽琼本版图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陈勇 李溪 田悦刘曙松 梅涛视界网张朝锋 冯彬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