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浩
牛年来临,不禁让人想起中国的牛文化。牛,与我们人类相伴已有数千年历史,牛与古文字的联系,牛是十二生肖之一,关于牛的图腾崇拜,文化典籍对牛的记载,各地关于牛的节日习俗,古诗文中牛的故事,历代文学艺术对牛的形象的描绘以及众多的关于牛的成语、谚语,等等,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牛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在此,笔者推荐两册关于牛的图书,或许对我们了解牛文化有一些帮助。
宁夏人民出版社曾出版一本关于牛的图书《牛之书》,由杨春光主编。
牛,被赞誉为中国的“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民间传说,是牛从天仓里为人类取来了谷种。而天庭对牛的惩罚是,让牛世代被人类驱使和宰杀食用。于是,我们对牛总怀有一种同情之心和感激之情:农历十月初一,中原一些地区农民要为牛过生日,广东地区也有不穿牛鼻绳的“放闲”习俗;农历四月初八,广西壮族农民要为牛脱轭;即使地处西北的宁夏,也有给牛放假的民俗。
所以,作者写作这本与牛有关的图书,是想通过对牛的歌颂和礼赞,让我们全面感受牛文化意蕴,领悟牛的大善大德,从而不断反省人类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牛之书》包括牛年话牛、说文解牛、牛年赏牛三部分,从生肖、姓氏、文学、艺术等不同角度着力挖掘牛文化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展示牛文化对民族个性形成的深刻影响。
牛在十二生肖中,为什么名为“丑牛”?丑,地支的第二位。牛毕生忠于主人,一生辛苦劳作、埋头苦干,只做贡献,不计回报,丑时老牛“反刍”最细、最慢、最舒适;还有人认为,凌晨一点至三点,属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农家常在深夜起来挑灯喂牛,故称“丑牛”。
从姓氏上来看,牛姓,为传统汉族姓氏,在2017年百家姓排名中为第98位。关于牛姓的来源有如此说法:牛姓出自子姓,是商王商汤的后裔。周武王灭纣后,封商朝贵族微子于商丘(今河南商丘),建立宋国。微子之后有牛父,官任宋国司寇(掌管刑狱)。宋武公时,游牧民族西戎长狄人屡次犯宋,牛父率军败敌于长丘。后在一次作战中,不幸壮烈殉国。因其为国而死,后世子孙即以其字为氏,称牛姓。他们尊牛父为牛姓的得姓始祖。
在文学艺术中,牛的故事和形象可谓不胜枚举。牛是最受人喜爱的“自然生灵”之一,它不但能耕田,运输,拉磨,甚至连战争,都有它的身影。在众多的古诗文中,比如《诗经》《楚辞》以及唐诗宋词中,对牛的温和驯良,任人驱使,任劳任怨,勤劳苦作,吃苦耐劳,默默无闻,人们表达了热爱、同情和敬意。而在原始岩画、历代绘画以及剪纸、雕塑、邮票等艺术中,牛的品格和精神,成为最重要的表现对象。牛的形象、牛的精神,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象征寓意……
中国农业出版社曾出版《中华牛文化》一书,
由昝林森教授和李斌成副教授主编。这本图书,是动物学、社会文化、农史、文物收藏等方面研究人员,在广泛搜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历时5年完成的,被誉为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牛文化的专著。
翻开全书,在“历史文化中的牛”中,向读者介绍了牛的驯养历史和形成的饲养方法以及相牛的方法;在“政治文化中的牛”中,介绍了牛在原始社会中的社会组织、祭祀文化、农耕、国家政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牛,最主要的作用是农耕,在“农耕文化与牛”中,我们看到了牛耕的起源方式和牛耕工具以及战国时代、汉朝及其后的牛耕发展情况;牛图腾,古代先民的崇拜和信仰,牛在岩画、甲骨文、青铜中的记载和形象,让我们看到“原始文化与牛”的重要关系。“打春牛”的立春习俗,十二生肖中的牛,牵牛星和牛郎织女的故事,这是我们熟知的民俗文化中的牛。
此外,宗教文化如佛教、道教中的牛,生活用品中以牛皮、角、骨制成的器物,以“牛”命名的药材,以及斗牛、牛战,与牛有关的诗、词、曲选,牛寓言、牛笑话,古代名人和近现代名人与牛……等等,可以看出牛与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具有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
于今,牛年来临,我们通过阅读关于牛的图书,在了解中华牛文化、了解牛的贡献的基础上,更应爱护牛、珍惜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