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歆
通讯员 向志伟
4月下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通力电梯武汉培训中心,偌大的室内空间被划分为多个区域,整齐摆放着曳引机、限速器、轿厢、对重装置等电梯实训设备。教室里,专业课教师正在给某公司新入职的电梯维保人员进行理论讲解,讲解完毕后,学员即可在老师指导下尝试上手操作。这家培训中心最多能容纳200个学员同时作业,在通力集团芬兰总部的全球分布图上,它榜上有名。它的坐落地,并非是商圈或者工业园区,而在武汉市的一所中职院校——武汉市交通学校,它由学校和企业共建,2015年挂牌,是通力集团在我国的首家校企合作培训中心。“通力集团是世界最大的电梯公司之一,把培训中心设在我们学校,是对学校教学能力的肯定。”回忆起培训中心建设的始末,武汉市交通学校培训交流部负责人陈默感慨道。办市场需要的专业武汉市交通学校和电梯的“缘分”,始于1999年。彼时,学校购买某家电梯公司的产品,但在质量和维保方面出现了纠纷。双方僵持不下,打起了官司。在打官司的过程中,校企双方的负责人碰了面。通过沟通交流,学校注意到市场上缺乏电梯维护的专业人员,企业常常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式,招聘市场上的一般工人,进行培训后即进行上岗作业。可否和这家公司联合开设电梯专业,培养电梯维保技能人才?当时全国职业院校都没有这样的尝试,一所中职学校,能当得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吗?“市场有需求,我们就去做。”时任校长丁子义拍了板。很快,电梯专业在学校开办起来,企业不仅承接学校学生的实训,还是师资力量的提供方之一,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此后的几年里,电梯迅速成为都市生活里必不可少的设备,电梯行业人才需求陡增,学校电梯实训教室不仅为校内学生提供实训场地,还承接到了校外的培训业务。在持续的校企合作中,学校的办学能力不断提升。2011年前后,学校和通力电梯开始合作,2015年,通力电梯芬兰总部派专人来学校检查验收,确认设备安全等方面情况,校企共建通力电梯培训中心挂牌,当年,这也是通力电梯在全球范围内最大的培训中心。2016年,学校的电梯专业也被评为“湖北省特色专业”。践行黄炎培职教思想武汉市交通学校和社会、企业高度融通的办学理念,和百年前黄炎培的职教思想不谋而合。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他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观念,强调教育的“社会化”,认为教育应和职业相沟通,职业教育也应贯彻于各级各类教育之中。1918年,黄炎培创立中华职业学校,为民族工商业培养了大量技术和管理人才,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职校教育有双重属性,一是教育属性,学校要立德树人,二是职业属性,要培养职业技能。企业能提供更完备的职业环境和职业体验,是学生践行职业道德和服务精神的最佳场所。然而,让学生走进工厂,进行多个月实实在在的职业实习,并非易事。一方面,中职学生同样面临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课程的课业压力,另一方面,通过校内实训,大多数学生也能达到技能高考对技能水平的要求,企业实训又安排在技能高考之后,有学生心中疑惑:考试已通过,进入企业实习的意义何在?多年来,武汉市交通学校不仅坚持让学生去企业实习,专业课老师也会通过企业顶岗等方式,赴企业实践,更新行业知识,提升实操水平。“无论学生选择就业或是升学,企业实习都是职校学生的必修课。”武汉市交通学校校长简玉麟说,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通过考试,而是培养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过程没有“时间节点”,是不间断的,因此中职学生不应在实训实习上缺席,“学生有了实实在在的职业体验,才能更好地成长。”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