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源
通讯员 程琳 程刚 班兆东
不断改进铁钢界面技术,用尽量少的铁水炼出尽量多的钢,是全球各大钢企孜孜以求的目标。近年来,武钢有限不断改革创新,紧盯炼钢全流程生产要素,向技术要效益、向管理要效率。3月2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武钢有限厂区,探访出铁、运输、炼钢3个流程,寻找该公司铁钢比持续突破的答案。让铁水生产“全日无休”武钢有限目前有4号至8号共5座高炉,过去采用传统渣铁排放模式,出铁间隔在20分钟左右。这种模式便于炉前操作人员在间隔期内对铁口和主沟进行维护,但生产节奏慢、出铁效率低。“炼钢厂的需求受出铁间隔制约,从提高生产效率的角度来说,炼铁厂大有潜力可挖。”武钢有限炼铁厂炉前总技师熊先平说,实现炼铁炼钢供需平衡,首先要让高炉“多干少歇”,尽可能连续出铁。为此,炼铁厂以7号高炉为试点,探索连续出铁模式。使用耐蚀低耗型环保炮泥替代传统炮泥封堵出铁口,减少维护次数。配合缩小开口机钻头直径、调整铁口深度等措施,7号高炉有效出铁时间由过去的不足85%提升至超过95%,接近全日无休。统计显示,连续出铁模式下,7号高炉的日产量相比过去提高近10%,且炉况良好。去年年底开始,该模式在其余4座高炉进行复制推广。让炼钢厂用上最热乎的铁水佳肴出锅若不及时上桌,风味就会变差。刚出炉的铁水运送不及时,温度下降,炼钢成本就会上涨。经过测算,铁水温度每降低1摄氏度,吨钢生产成本就提升0.3元。效率革命,也体现在铁水的高效运输上。武钢有限厂区内,5座高炉对应4座炼钢厂,其中1炼钢和CSP产线只用小罐铁水,3炼钢和4炼钢只用鱼雷罐铁水。匹配它们之间的供需关系,如同解一道五元四次方程,难度可想而知。“让炼钢厂用上最热乎的铁水,关键要再造运输流程,使炼铁高炉和炼钢转炉成为‘最佳拍档’。”武钢有限运输部调度长徐行青说。高炉和转炉合作,不是简单的拉郎配:看似距离很近,受罐型编组、铁路扳道倒岔等因素影响,运输时间可能并不短。为此,运输部与制造部合作,一方面优化运输路线,在时间和空间上寻找平衡点。另一方面建立铁钢消化平衡机制,紧盯供需两端实时状态,既防止炼铁厂“滞销”,也避免炼钢厂“喊饿”。运输部还创新“分罐运输”机制。“过去一列机车要拉8罐铁水,全部装满才发车,眼睁睁看着先装好的铁水罐降温。”徐行青说,改进机制后,实施拆分送铁、即装即运。实施效率革命以来,铁水运输综合温降从去年初的169℃降至年底的148℃。仅此一项,每年可为武钢有限节约吨钢生产成本超过3亿元。让炼钢过程“多啃骨头少喝汤”4吨铁水炼出5吨钢,“魔术”最终是在转炉里完成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炼钢过程中增加废钢装入量,这个过程被形象地称为‘多啃骨头少喝汤’。”武钢有限条材厂CSP产线炼钢作业区作业长周甫介绍,过去废钢是加到转炉里,经过技术创新,CSP产线实现了多途径增加废钢装入量。首先是在铁水罐中加废钢。周甫说,铁水运抵CSP产线后,温度在1350℃左右,此时采用煤气炉烘烤罐身,既可以为铁水保温升温,也能为提前添加废钢创造条件,可谓一举两得。其次是对废钢槽进行扩容。改造后,废钢槽的容量提升了20%。“转炉炼钢,添加废钢不能少量多次,这样会导致炉温下降,不利于品种钢冶炼。”周甫说,加大废钢槽容量,实现一次添加到位,是降低铁钢比的关键一招。在上述措施的助力下,2020年,CSP产线废钢添加量突破每吨300公斤,相比2019年提升超过60%。一系列技术革新的成果是明显的,今年1月,CSP产线月度铁钢比首次降至0.80以下,创武钢投产以来最好水平。2月19日,CSP产线单日铁钢比低至0.76,已经达到“7吨铁水9吨钢”目标。“这说明更高的目标是有可能实现的。”展望未来,周甫信心满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