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高岩村:山乡处处好光景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三峡日报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赵璟一

通讯员 方正国 吴德纯

山峦叠翠,溪水潺潺。古屋斑驳,古树参天。点军区土城乡高岩村,景色宜人。

五年前,这里是省级贫困村,117个家庭222人处于贫困线下。如今的高岩村,山川更美,乡亲富了。

致富路宽产业兴

初冬时节,天高云淡。5组村民董德春和老伴朱发季正在田地里采摘四季豆。

“明天菜贩子要到家里来收四季豆和萝卜菜,我们要快些搞。”72岁的董德春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多亏路修好了,不然这菜烂到地里也没人收。”董德春打开话匣子,以前,全家靠一条1米宽的羊肠小路出行,全村没有一条硬化公路,通组道路都是乡间小路。

路不通,发展产业难,村里一半的人外出打工。“要想富,必须打通交通瓶颈。”2015年,市审计局、宜昌监狱、中石化宜昌分公司、市消防支队组成的驻村工作队进驻高岩村,向交通“拦路虎”开战。

几年间,高岩村硬化村组道路27.3公里,其中6.5公里的通村道路扩宽至6.5米,全村通组到户公路网基本成形,产业路延伸到乡间地头。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

“朱高公路正在建设中,将与现有的土三公路形成环线公路,从高岩村到市区可以节约半个小时。村里的两条断头路也将开建,将连通三个村组100多户村民。”市审计局四级调研员、驻村工作队队长敖士安说。

修好一条路,带活一大片,高岩村产业提档升级驶入快车道。黄角岭雷竹专业合作社、凤凰坪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思博专业合作社、四季小水果种植园、高岩花椒种植基地纷纷涌现,带领贫困户脱贫致富。村党支部书记郭德平介绍,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底的8705元增加到2019年底的11340元。

新居迎新生活

在高岩村涨水坪集中安置点,村民房前屋后栽种着蔬菜,休闲小广场上摆放着健身器材。干净亮堂的客厅,一应俱全的家电,让61岁的易地搬迁户周永波笑开了花。“没想过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以前住着土坯房,吃水要去邻村挑,看病一去一来要大半天。”他说。

周永波以前住在10组杨家埫,交通不便,面临着行路难、吃水难、就医难、住房难等问题。2017年,高岩村34户贫困户搬到了涨水坪集中安置点。周永波和弟弟周永新住上了75平方米的两居室,生活大变样。“一出门就是平坦的水泥路,拧开水龙头就是哗哗的自来水。”

周永波说。

从集中安置点出来,往前走不到3公里,便到了村卫生室。120平方米的村卫生室包括门诊、药房、输液室、配药室等。

“以前看病或者到10公里外的邻村,或者到25公里外的乡卫生院。现在村里新建了卫生室,还有两名村医坐诊,不出村就能看病了!”周永波笑着说。

住新居迎新生活。高岩村旧貌换新颜,全村改造卫生厕所106户,改造危房246户,安装路灯102盏,新增垃圾桶110个。

美丽乡村迎客来

小桥流水,芳草菲菲,林木掩映处,9座古色古香的乡野木屋坐落其中,十几名游客正在多子寨民宿打卡拍照。

“在古树郁郁葱葱的山里,住特色民宿,看老屋,赏峡谷瀑布,真是惬意!”来自远安的自驾游客朱先生说,没想到名不见经传的高岩村,藏着这般韵味山水和风情。

高岩村是有着200多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古树名木有17株,还保留着杨家老屋、魏家老屋和古道天梯,但基础设施薄弱,部分农舍年久失修。

在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高岩村基础设施、颜值大提升。2017年,村里吸引投资400多万元打造多子寨民宿旅游扶贫项目,昔日穷山沟如今成了“香饽饽”。

“民宿人气很旺,客房已经预订到了12月中旬。”多子寨运营方湖北浓情夕阳康养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廖红梅介绍。

贫困户陈发贵、张坤在多子寨民宿负责保洁、绿化工作。他们对当下的生活很满意:“在家门口就能打工,一月能拿2000多元。”

“我们正在开展美丽庭院建设,下一步打算开发村里的瀑布带、水库、天坑、观景台等项目,让好风景真正变成‘好钱景’,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奔小康。”说起高岩村的未来,郭德平信心满满。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