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用文字的芬芳传递团圆的美好

2022年01月13日 10阅读 来源:三峡日报

书信传相思

团圆恰此时

亲爱的奶奶:

今天下班回家,地铁上缓缓走来一位老奶奶,与她错身时,丝丝缕缕的清凉油气味拂过鼻尖,忽然就想起了你,想起了在你身边成长的那几年,你总爱坐在门前石阶上,轻轻刮着圆月一样的清凉油膏,我坐在你身旁,你一牵我,淡淡的清香就顺着指尖融进了记忆里。

直至现在我望着圆圆的月,都仿佛能闻见那股清香。又是一年中秋节,外出求学十多年里,细算下来,没有几个中秋在你身边。

有一年,你打电话问我吃月饼没有,我说,“月饼有什么好吃,我更想吃你做的玉米饼!”你便把自己磨的玉米浆从中秋留到了寒假。回来时我早忘了当初的这随口一提,你却端出了热气腾腾的玉米饼,问我好不好吃,我答道:“有股月亮的味道。”你并不当真,只顺着接话,“你多大个肚子,还吃过月亮?”

月亮是没吃过,可是多年来,夏日午后你轻摇蒲扇的手,冬日里暖烘烘的烤红薯,还有院子里,在你精心照料下与我一同茁壮成长的花花草草……所有关照和爱护让冷清的月光在我看来都无比温暖。

念及此,即便中秋不能见面,但愿见信如晤,奶奶,中秋快乐,要一直健健康康!

爱您的孙女:沫沫

阿琳:

你在北京还好吗?南方的几场秋雨过后,气温降了不少,沿江大道的桂花树开的正好,在淅沥的雨中,桂花香气愈发的沁人心脾。

江面烟波浩渺,船只静默而缓慢地路过,也许是因为从前一直生活在北方,现在面对这江水,竟怎么也看不腻。太阳一落,对岸磨基山上的灯塔就会亮起,在江上铺就一条金灿灿的路。

还记得那年秋天一起去香山看枫叶吗?一路上只顾和你说笑,并未觉得风景有什么稀奇,待攀到高处,眺望群山时,才发现已是漫山红遍,层林尽染。

今年是认识你的第八年了,从前我们一起上课,一起在寝室唱歌,一起去草原参加婚礼,一起在深夜的街头骑车……做了许多有趣又疯狂的事,你我是朋友,但更像姐妹。

这次疫情期间,我滞留湖北,封城的日子里,你急得给我打了无数个电话,问我吃的够不够,身体有没有不舒服,还给我寄来了口罩。你说,熬过这段时间,我们摘下口罩来个大大的拥抱。

虽然相隔两地,因为工作忙,我们不像以前那么频繁联络了,但每次拿起电话,还是会有说不完的话。我知道,我们之间的情谊是不会被时间冲淡的,它就像一坛好酒,存放越久越醇香。在对方身上,我们总能找回年少时最为纯粹的回忆。

永远的朋友:若谷

尊敬的曾老师:

我很幸运,读小学时能遇见您。虽然毕业多年,我们每次同学聚会,总会提起您,我们班的“63”号,那个永远都像冬日里的暖阳,温暖着我们的“大朋友”。

记得四年级刚转到学校,我没有一个朋友,不是我不愿意,是因为自卑,从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爸爸脾气暴躁,

在家里我大气都不敢出。

您知道这个情况后,多次到我家里家访,给我送来我最喜欢的绘画书。更让我没有想到的是,您还给我爸爸写了一封信,那一天,您喊我到办公室,递给我一个没有封口的信,上面写着“可爱晓怡的父亲收”

,当时我很担心,怕写了我不好的缺点,我忐忑翻开才知道——您是让爸爸多关心我,多陪伴我。说我是一颗与众不同的星星,让爸爸做一个“擦亮星星的人”。我记得,那晚,爸爸看完信,沉默了很久,然后摸摸我的头,心平气和地和我讲了很多话,我既高兴又感动。

您就是擦亮我这颗星星的人,让我从此有了笑脸,有了亮光。

如今,我在大学里是个人见人爱的开心果,我也要学您,把阳光和希望带给别人,做一个擦亮星星的人。

祝您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您的学生:晓怡

嗨,象木君:

原谅我很久没有这样叫你了。

那天出差回来,我刚走出火车站,就远远看见你撑着一把大伞在出口处等我,突然想起了七年前,我第一次来到你生活的这个城市,也是一个雨天。

后来,我们成立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80天星辰之旅”的共同爱好,生活简单又幸福。去年,我们有了宝宝,我几乎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如何去做一个好妈妈上,就连因工作离家的这段日子里,考虑最多的也是宝宝,她过得好不好?有没有想妈妈?偶尔视频也是在强调孩子……

然而,在出站口看到你们时,宝宝笑了,你却哭了。

这些年来,我俩分开的时间从没超过一周,这次出差让我明白,平时习以为常的陪伴是多么珍贵。短暂的分别,让我懂得了亲情的弥足珍贵。

赶在中秋来临之际,我们一家团聚了,我要珍惜每一个与你相守的日子。你说:“真好,有老婆在,家才是家。”

我说:“老公,家里有你,踏实。”

爱你的老婆:一一

重拾书信

永恒记忆

一封书信

纸短情长

书信,旧时也称作雁帛、鱼书、尺素……在没有“数与网”的年代,纸与墨承载着最为浓郁的情谊。一封书信,让戍守边关的丈夫等来妻的叮嘱,让漂泊的游子盼来家的音讯。

物换星移,随着手机与电脑的普及,电子邮件、聊天软件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沟通的效率,在键盘的敲击声代替了写字沙沙声的今天,人们却愈发怀念起那些书信往来的日子。

电邮的简洁迅速适应了这个高效的时代,而书信则饱含着虔诚的仪式感。铺纸写信,在字斟句酌里,多了一些悠远的想象和思绪的沉淀。

句停笔落,将信件装入精心挑选的信封,贴上邮票,投进绿色的邮筒。小小的纸片在迢迢千里中轻如鸿毛,收信的一方心怀憧憬,寄信的一方亦翘首以盼,情绪就是在这种漫长的等待中逐渐积蓄,待展信的一刻喷涌而出。

不同于电子文档上统一的字体,打开信,充满个人风格的字迹跃然纸上,所谓见字如面,读信的过程仿若会晤,字里行间都是熟悉的味道。

网络时代的“敲字如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现代人的“文字失忆症”,而书信则让我们重拾书写的感觉,重建与文字的联络,重温汉字文化的诗意与美感。

三峡日报见习记者

谷一鸣

亲子书信

爱不缺失

“中秋佳节,让孩子们和远在外地的父母写封信,这是最好的祝福,最暖的问候,最真的情感。”葛洲坝实验小学老师曾朝平说,他们班上的家长很多都在外地,在她的建议和带动下,孩子们学会了用书信来表达情感。

曾朝平表示,书信和打电话、聊天不同,有一种仪式感,文字更有力量更有温度,这是给予孩子的一种弥补和陪伴。在她的班上,一直都有写信的传统,她会给班上集体写一封“班级一封信”,也一直坚持跟学生用书信交流。

因为班上很多孩子的爸爸都在外地工作,她提议爸爸也要经常给孩子写信。她的提议得到了爸爸们的积极回应,一封封饱含亲情的信件,从外地飞回了宜昌。“我觉得把孩子教育好,既要让爸爸们能安心工作,又要激发他们的教育共情,积极参与到教育中来”。曾朝平说,“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这些一对一的亲子书信,

让父爱相距万里不缺失,隔山隔海也温暖。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郑延

展开信笺

盛满思念

“中秋,最重要的是将心意传达给心中的人,写信与打电话都只是我们表达思念与爱的载体,实在不必超越内容本身而过分在意形式。”市社科联副主席龙会忠说。

现代通讯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工作与生活的效率,也因此成为了我们最为主要的通讯方式,而书信作为一种传统通讯方式,其作用不可避免地被淡化,但书信的意义始终镌刻在时代的记忆中。

“家书抵万金”的年月里,人们的心意都在一字一句间平静地流露出来,即便是最急切的消息,也需要斟酌下笔,在车马的颠簸中磨平言语的浮躁。深刻含蓄是爱的方式,直率坦诚也同样是。打一个问候的电话,发一条关怀的短信,做一期电子画册,有声有色、图文并茂的现代通讯手段也能直抵人心。

传统与现代的通讯方式各有千秋,相得益彰。生活中我们总是很难对亲近的人直白地表达爱意与感恩之情,中秋佳节,与其纠结表达的形式,不如遵从内心,将心中的思念、感恩真诚地传达出去!

三峡日报见习记者

汪欣宇

珍贵回忆

留在信笺

“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缓缓走来的信,或许是游子报平安,或许是分隔两地的相思,或许是事隔多年的感恩……不论哪一种,都是情深厚谊,每一个字都因跋山涉水而显得无比珍贵。

或许是因为当今通讯发达,写信才变得意义非凡。当所谓急事都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传达时,那些还停留在信笺上的,却最是饱含深情。夏日午后,在窗边的木桌上铺开信纸,伴着树荫蝉鸣,满怀耐心地遣词造句,字里行间都带着当日阳光的气味,这是网络无法比拟的浪漫与记忆。

中秋佳节选择写信寄托思念与感恩,或许比简单的通话或简讯更能打动人。所以在通讯不过动动手指的今天,写信不仅有必要,而且弥足珍贵。

三峡日报见习记者

汪欣宇

趁着月圆,用信笺传递情思

月是中秋分外明,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这充满思念、祈盼团圆和丰收的时刻,一些人铺开信纸,端坐桌前,深情写下对远方的牵挂、思念和祝福,用最古老的方式,打开2020中秋之夜的情思。读信的你,被白纸黑字跌宕的温情萦绕,反复阅读、品味。这就是书信的魅力,这就是书信捎来的别样惊喜。

“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祝愿佳节多好运,月圆人圆事事圆”“月圆人圆花好,事顺业顺家兴”……每临近中秋节,我们手机里都会收到类似祝福,“花好月圆”是核心主题。这说明,虽然移动互联网时代不断改变着信息的传递和表达方式,但关于中秋节的习俗,以及表达的思念和祝福,一直没有改变。也就是说,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内核一直没有改变,现代技术丰富了传统节日的表达,传统节日逐渐融进现代社会的审美需求和价值标准。

素心对月,各抒情怀。传统节日需要当代表达,需要微信朋友圈的祝福转发营造氛围,更需要有情感的共鸣唤起我们对“明月寄相思”的理解和认同,而书信这一传统的表达方式,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近年来开始在节日里回归。比如,今年中秋节前夕,我们的记者采撷到了一批关于对亲情、友情等的书信,每一篇或长或短的书信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写话成文,情浓于字,这份纯粹的温度,正是现代快节奏生活所稀缺的。

传统节日需要用仪式传承,需要在仪式的传承中彰显节日内涵和人文情愫。“鱼传尺素”“鸿雁传书”,

家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信笺,曾是亲友间沟通的最佳情感载体。在同质化祝福“满屏飞”的今天,我们更需要以节日之名,找一个安静的角落,静下来、沉下来,用心回味过往,用情感悟时光,然后一字一句、一点一滴,起伏显隐、流淌笔端。

当一年一年的节日离我们远去,当我们的手机换了一部又一部,唯有那年中秋节收到的书信还在。当某一天再次打开那些岁月的信笺,阅读那些在时光淘洗中保存下来的文字,以及浸透在泛黄纸页间的情真意挚,你会发现书信是心灵的史料,是成长的真实记录,是情感沟通与传承的桥梁,那年中秋的感动还原汁原味,记忆依旧鲜活可触。而这些,恰恰是互联网的便捷无法给予的。

·江水·

视频随时对话

书信意义何在

正方

“书信是一份乐趣,传递的是情感。”

“书信字斟句酌,诚意满满。”

“邮票、邮戳、纸张、笔迹是时代的烙印,不灭的记忆。”

“收到的信件有收藏和纪念的价值。”

“写信可以练字,锻炼文字表达能力。”

“书信方式特别,复古。”

反方

“写信很麻烦。”

“老土,跟不上时代潮流!”

“能用纸传达的讯息邮件都可以。”

“书信能传达的讯息内容有限,而且时效性太差了。”

“写信还没寄到,说不准就丢了!”

“邮费太贵!”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