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指针指向2020年,“十三五”收官之际,万马战犹酣。
这是一个看似顺利的开局。
然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始料未及,收官之战不确定性陡然增加,经济发展遭遇挑战。
疫情之后汛情又至,历史第四大超高位洪水来袭,天兴洲18年来首次主动行洪;
从抗疫斗争到疫后重振,从抗洪到战胜洪灾,这一年,洪山的战疫壮举,抗洪壮歌,值得被历史永远铭记。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洪山不惜一切代价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大武汉贡献了“洪山力量”。
加速疫后重振,洪山搏杀二季度、冲刺三季度、决战四季度,多项经济指标位居武汉中心城区第一。
沉着应对洪水挑战,洪山外防长江大堤、内防城区渍水内涝,牢牢守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成效好于预期,特殊之年,洪山交出了一份弥足珍贵的超预期答卷,成为武汉年度答卷中亮丽的一笔。
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才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回望“十三五”,洪山,这个曾经的农业区,一跃成为创新、创业、创造活力迸发的“大学之城”,经济综合实力在武汉中心城区稳步迈入第一方阵,获得全国科普示范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数字化学习先行区等8项全国荣誉称号。
一张蓝图干到底,奋力开创“十四五”——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洪山锚定发展目标,加快建成高品质大学之城和高质量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区,为武汉市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作出洪山贡献。
2035年的洪山,将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的大学之城,成为生态优美、实力雄厚、活力迸发、文明幸福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区。
回眸2020
关键词:抗疫
特殊时期彰显洪山力量
这一年,洪山区全力克服地域面积广、人口基数大、优质医疗资源相对匮乏的实际困难,最大限度提高收治率、治愈率,降低感染率、病死率,为大武汉的安全贡献了“洪山力量”——
千方百计拓展资源,全力以赴救治生命、阻隔疫情。坚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应隔早隔。疫情初期,672医院、荣军医院等医疗机构迅速改造完成,拓展床位近600张,极大提升了困难时期的病患收治率。在全市率先启动隔离点建设,先后征用辖区87家民营医院、酒店,建设各类隔离点71个,筹集床位近万个,真正实现了“床等人”。
千方百计发动群众,努力实现高效封控、科学管控。组织4156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对全区792个小区全部实行24小时封闭管理。在疫情初期,协调1000余名医护人员进驻隔离点,共检测重点人群31.6万人。在常态化防控阶段,完成核酸检测108万人次。
千方百计协调筹措,竭尽所能保障供应、兜住底线。筹集470.3万个医用口罩、38.47万件防护服等大批物资。组织下沉干部和志愿者2.5万余人,深入1222个社区网格,共帮助居民团购订货85万余份,为群众供应平价冷冻肉1053.4吨、活鱼138.7吨。累计发放爱心蔬菜包3.3万份、物资包1.2万份。
千方百计巩固成果,坚决做实常态防控、精准防控。持续抓牢发热门诊管理、冷链食品检测、学校防范、社区管控等重点环节,坚决守牢疫情防线。
关键词:重振
多项经济指标位居前列
一边战疫情,一边谋发展。
这一年,洪山区经济总体展现出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规上工业增加值、净增高新技术企业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增速指标,均位居中心城区第一。
大学之城建设加速推进,环大学创新带多个项目落地——
理工大孵化楼二期、三期等中央创智区建设进展迅速,“洪山校友”品牌引进10个项目共150亿元,启动创建全省首个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引进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28人,实现大学生留汉1.7万人。
大力引项目、聚企业、强服务,努力打造疫后重振的新增长点,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全区新入库亿元以上项目89个,新开工项目52个,招商引资总额突破600亿元。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市场主体强劲复苏——
洪山区先后协调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市场主体融资58.6亿元;为企业减免税收15.7亿元、社会保险费14.8亿元、房租近2亿元。截至2020年12月底,洪山区新增市场主体1.9万户,总量达14.2万户,均居中心城区第一。
关键词:防汛
防洪战汛获得全面胜利
疫情之后又遇严重汛情。
这一年,雨情急、汛情猛、时间长、风险大,洪山区全面启动“Ⅱ级响应、Ⅰ级战备”机制,全面投入到战汛中。
堤外,江水奔流。堤上,“红色堡垒”党旗飘扬,2000余名党员干部、民兵、群众顶高温、冒酷暑,在15.7公里武金堤上严防死守。
74天披荆斩棘,守堤大军及时处理险情7处,五轮洪水俯首东去。
堤内,祥和安宁。2016年渍水严重的南湖等部分片区,今年安然通过梅雨“大考”,除个别点位外,未发生影响交通的大面积渍水。
应急谋远,汛后水利补短板加紧干,南湖片区165个小区及单位雨污分流改造基本完工,74处市政管网混错接改造全部完成,抵御大暴雨、特大暴雨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水退城安,洪山区践行了“确保江河不决堤、湖库不溃坝、城市不内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不受损失”的铮铮誓言。
关键词:民生
医疗教育水平显著提高
这一年,洪山区坚持聚焦热点、兜紧底线、补齐短板,对标超大城市治理,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保卫战取得积极进展。
汲取新冠肺炎疫情经验,洪山区着力补齐医疗资源短板。省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洪山区人民医院(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区疾控中心和妇幼保健院等项目全部开工。
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洪山区基础教育质量显著提高。新建成中小学校3所,开工2所,辖区全口径一本上线率、示范高中上线率、普高升学率均创历史新高。
坚持就业优先政策,出台“稳就业21条”“大学生就业创业20条”,全力以赴稳住就业基本盘,落实惠企稳岗资金1.1亿元,实现城镇新就业2.3万人。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洪山区共投入资金1032.8万元,建设、引进扶贫产业项目19个,为扶贫对象办理实事61件,组织扶贫消费1300余万元,有效确保了已脱贫村及贫困人口持续稳固脱贫。
展望2021
关键词:创新
加速“大学之城”建设
以创新为径、创业为魂、创造为梦,洪山区将全力塑造大学之城发展新优势。
加快建设环大学创新经济带,提速建设区校合作产业项目,着力构建区校产业一体化深度融合格局。2021年,洪山区将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加速街道口片区改造工作;促进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创业中心,武汉理工大学孵化楼二期、三期等项目尽快见效;提升工大路、鲁磨路、虎泉街等特色创客街区品质。
持续优化创新环境,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2021年,洪山区将建设产学研平台20个,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40项,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76亿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70家,认定瞪羚企业60家,新增3家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新增1家国家级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确保入孵企业保持在2000家以上;深入实施“学子留汉”工程,留住大学生2.5万人以上。
关键词:实力
重点功能区点燃新引擎
以功能区建设为载体,洪山区将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增长点。
聚力建设重点功能区。2021年,洪山区将推进杨春湖高铁商务区建设,提高青菱生态科技新城发展质量,提速推进北港工业园二次开发改造,围绕创意天地二期建设,全力建设国家级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
高位高端高效狠抓项目建设,以“亩均论英雄”。2021年,洪山区计划全年引进投资过30亿元服务业项目1个,完成招商引资总额600亿元以上。
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全力以赴服务市场主体。2021年,洪山区将推进“照后减证”和简化审批,实现“证照分离”全覆盖;深化工程建设领域告知承诺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效率。
关键词:精致
“颜值”“内涵”双提升
以精致洪山建设为抓手,洪山区将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围绕重点功能区和民生热点区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021年,洪山区将持续推进白沙洲、南湖地区交通大会战,力争16条道路建成通车;完善区域供电体系架构,开工建设杨春湖、陈家嘴等8座新模式变电站,打造“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低碳、智能互动”的世界一流城市电网。
焕新城区生态颜值,让洪山持续绿起来、美起来。2021年,洪山区将推进街道口、张家湾、和平等片区雨污分流、混错接改造等工程,提升城市排渍能力;启动青菱湖、野湖等湖泊水质提升工程,推进汤逊湖、黄家湖、青菱湖、野湖退垸还湖;新增绿地27公顷,新建毛坦公园、张家湾公园,建设口袋公园6处、林荫路4条。
关键词:幸福
改善居民生活品质
以共建共享为目标,洪山区将着力提高社会建设水平。
全力提升应对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2021年,洪山区将加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洪山院区、省妇幼保健院洪山院区、武汉市中心医院杨春湖院区(洪山区人民医院)建设,建成区疾控中心和区妇幼保健院。
加快发展教育文体事业。2021年,洪山区将优先保障教育资源薄弱的片区入学需求,开工新建中小学7所,确保4所建成;举办“第十六届高校艺术节”、第十八届“温馨家园”社区艺术节。
健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2021年,洪山区将新增大学生实习实训基地20家,实现培训规模6万人次。
强化各项社会保障。2021年,洪山区将改扩建拥有500张床位的区养老服务中心;推进阳光低保工程,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能进能出”。
擘画“十四五”
洪山区矢志将蓝图变为实景
打造高质量发展经济强区
着力培育5家税收过亿元楼宇,8家税收千万元楼宇。
招商引资总额累计达到3000亿元以上。
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00家。
认定250家瞪羚企业,新增10家省级以上制造业隐形冠军企业。
全区市场主体规模达到20万户以上。
纵深推进环大学创新带
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0家。
孵化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
累计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360亿元。
城区综合治理提速提质
新建或续建白沙洲公铁大桥、两湖隧道等跨江、跨湖和跨铁路屏障工程。
建设地铁12号线、武嘉高速至三环联络线等骨干交通工程。
道路建设总长不低于136公里。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
新增各类绿地465公顷,建设绿道40.2公里、“口袋公园”32个,确保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90%。
确保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居民生活品质全面改善
新建、改扩建40所中小学,打造2至3所全市优质初中。
完善15分钟生活圈、10分钟活动圈和12分钟文体圈。
撰文:李涛
杜微波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