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正在积极争创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之际,一则喜讯从北京传来。8月14日,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通报了2019年国家卫生城市(区)复审结果,宜昌高分登榜。这也是自2008年以来,我市第四次成功摘得“国家卫生城市”殊荣。秭归县城、远安县城被同时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县城”,归州镇、太平溪镇、乐天溪镇、龙泉镇、嫘祖镇、五眼泉镇、聂家河镇、潘家湾土家族乡等,被同时重新确认为“国家卫生乡镇”。宜昌,伴江而生,依水而治。当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屹立于峡江之上,江畔的宜昌成为一颗璀璨的“三峡明珠”,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市民素质节节上升。为了让她更宜居宜业宜旅,宜昌儿女凝心聚力、勠力奋进,于2008年首次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成功后,又于2012年、2016年两次通过复审,蝉联国家卫生城市。2019年4月,一场席卷全域、城乡共进、全民参与的卫生行动,在宜昌再度点燃,全面吹响冲刺湖北省唯一的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号角。在国家卫生城市复审过程中,宜昌彰显出她独特的魅力和潜力,高分蝉联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宜昌,正如同她的名字一样,宜人之城、昌盛之地,以“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的奋斗姿态,阔步在文明、现代、发展的路上。高位谋划聚似一团火散如满天星“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卫生城市创建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民生工程。我市早在2008年就成功创建为国家卫生城市,并分别在2012年、2016年两次通过国家复审,2019年是第三次复审。创卫不易、守卫更难。“以更高标准、更实举措、更严作风全力固强项、补短板,奋力创亮点、争一流,确保顺利实现国家卫生城市‘四连冠’。”2019年4月4日,宜昌再次吹响了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的号角。加压奋进、爬坡上坎。为再次擦亮“国家卫生城市”这块金字招牌,全市上下的力量迅速汇集。高规格成立了“全区域、全行业、全方位”推进的工作格局。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担任组长,市长担任第一副组长,高位谋划部署,全力推动创建。各区各部门组建相应领导机构,建立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抓总、责任单位各负其责、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自2019年4月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开展以来,29名市级领导先后41人次到包保联系点,听民意,查实情,帮助基层解决具体困难。市卫健委、市城管委、市住建局、市公安局等主责部门结合各自职责,在系统内成立了工作专班,夯实行业监管责任。市直单位与社区结对共建,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街道(乡镇)配备专兼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村(社区)明确专人做好爱国卫生工作,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工作网络。同时,我市还坚持问题导向,以区为单位,严格执行“一天一督查,一天一交办,一天一通报,一天一销号,一月一排位”工作机制,整改销号率100%。通过组建市级自评暗访组,对各区创建工作进行量化评分,在媒体公布评分排名情况,并作为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推动各区各部门形成了比学赶超的创卫氛围。在最短的时间内,全市上下形成了党政领导、全民参与,属地主责、部门同责,条块结合、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实现了“全区域、全行业、全方位”整体推进。聚焦民生同心山成玉
协力土变金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浩瀚江河化作缕缕飘带,环绕现代城市建筑群,蜿蜒流淌。宜昌街头,城市秩序井然、街道干净整洁、百业兴旺发达,在奋进新时代的前进道路上不断实现着化茧成蝶的华丽蜕变。这些,得益于宜昌深化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在创卫工作中,我市坚持“不忘初心、创建为民”的目标不动摇,立足提升城市品质,发扬“绣花精神”,在方便群众上狠下功夫,在破解城市管理难题上主动作为,让老百姓在创建中有更多的获得感。“坑洼道路平整了,垃圾分类推广了,菜市场变得干净了,公园绿化多了,空气清新了,创卫对我们老百姓来说是大好事!”记者采访时,夷陵区金都御林小区的居民熊启进这样说道。不搞花架子、不做面子工程,针对国家卫生城市标准中涉及的主要问题,宜昌市容环境卫生专项治理、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专项整治等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份统计数据显示,我市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得分率为92%,如此高分彰显了国家卫生城市建设工作的成效。市卫生健康委压实国家卫生城市建设扛旗责任,一方面组建工作专班,研判创卫工作,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另一方面安排部署全市卫生单位协同作战。市疾控中心对城区预防接种机构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指导,在城区农贸市场及周边、老旧小区及周边、公园绿地及周边、重点水体及周边等重点难点地区有针对性地开展除四害工作,消杀点1800处,消杀总面积达257756平方米。市卫生综合监督执法局全面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管和公共场所禁烟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深化国家卫生城市建设,需要直面问题,更需要解决问题。农贸市场环境的保持,一直以来是管理中的难点、痛点。创卫工作开展以来,市商务局组织开展农贸市场提质惠民工程,安排专项资金进行专项改建,实现68家农贸市场573个硬件设施标准化改造,以往脏乱差的夷兴三巷便民市场、百花街市场等旧貌换新颜。城区每个农贸市场均建立了由街道、社区、市场监管、城管执法组成的值守包干工作责任专班,确保整改成果不反弹。老旧小区的改造也是创卫的一项重点和难点工作。市住建局于2019年在城区启动实施改造了107个老旧小区,从“脏乱差”变身“洁净美”,得到广大市民点赞。2019年12月24日,记者驱车驶入东山大道331号七一〇小区内,道路修缮扩宽,车辆整齐停放,生机勃勃的绿植和干净整洁的墙面。谁也不曾想到,昔日这里乱搭滥建、垃圾随意丢弃。72岁的小区居民曾祥慧告诉记者:“政府这是为我们老百姓造福啊!”停车难问题不仅影响到百姓生活,也困扰着城市交通发展。市城管委联合公安交警等部门,持续多措并举扩充停车位,充分挖掘居住区周边停车资源,通过拆除违法建筑、利用闲置土地、施划临时泊位、改造绿化等方式增加停车位,目前,城区已新增宜昌东站停车楼、江海路立体停车库等33个公共停车场建设,累计新增泊位9329个。今年下半年,城区还将新增5个停车场,预计新增泊位770个。顺应群众期盼,全城联动,高效落实,为宜昌“创卫”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成为创建工作的强有力支撑。全民共治共建幸福城
花开满眼春创卫为民,创卫更要靠民。为了提高市民对国家卫生城市建设的知晓率,全市印制《致居民的一封信》和健康知识手册50余万份,由网格员送到居民家中,面对面宣讲健康知识。在三峡机场、宜昌东站、三峡游客中心、长途汽车站等窗口单位,健康知识宣传标语最为醒目。进入小区,300个健康城市宣传点张贴的健康城市宣传墙报,占据重要位置。如今的宜昌,市民的卫生意识明显增强,全民参与国家卫生城市创建的良好氛围已然形成。2019年6月3日,西陵区学院街道气象台社区,老党员汪成伟如往常一样,戴着小红帽,清理垃圾。汪成伟自2000年下岗后,认领多项社区公益岗:车库保管员、阅报栏换报员、消防安全员……每天忙得不亦乐乎。他并非环卫工人,但只要发现垃圾,他就会主动清理,十年如一日为小区“净”做好事。在宜昌,像汪成伟一样,清洁美化城市已成越来越多市民的日常行动。更有民间组织“三峡蚁工”,这里的志愿者们每逢节假日,都会齐聚江滩,义务清理岸边的垃圾。自2015年成立以来,“蚁工”们共开展活动530多次,捡拾垃圾800吨,参与市民达4万余人次。“要推动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把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树立良好饮食风尚,推广文明健康生活习惯。”全市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纵深推进爱国卫生运动。2019年6月以来,每逢周五,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自觉地行动起来。大家有的拿着扫帚、有的拿着铲子、有的推着垃圾清运小车,分工协作、互相配合,积极对医院绿化带内、道路两旁、排水沟里的杂草、烟蒂等进行分类处理。据悉,全市28000余个单位共计10万余人次参与周末卫生大扫除,“周末卫生日”活动形成常态。庚子新春,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宜昌按下了“暂停键”。经过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艰苦努力,这场疫情防控战取得了阶段性胜利。随着企业复工复产,人流、车流量随之增加,蓝天白云下的宜昌依旧井然有序,大街小巷依然干净整洁。“要将创卫的宝贵成果巩固下去,也要将疫情防控期间社会治理的宝贵成果固化下来,真正形成常态、实现长效、普惠于民。”市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无论是创城的成功还是抗击疫情的向好局面都得益于全社会上下主动担当、通力协作、全民动员、全员参与。我们欣喜地看到,宜昌不断在实践中发现、在思考中创新、在探索中破题,将创建为民、为民创建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广泛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全域推进,全民动员,全员参与,共建共享;告别政府“独角戏”,让群众自发自愿关心和行动起来,协力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从“应急攻坚”到“常态监管”,从“强力执法”到“习惯养成”,从“行政推动”到“自觉行动”,带来的是环境的持续改善。那些曾经消失的身影,也正逐渐回归:宜昌江段长江江豚种群从2至3头增至17头,成群的中华秋沙鸭现身沮河国家湿地公园,全球仅有不到1000只的极度濒危鸟类青头潜鸭现身枝江金湖国家湿地公园……如今的宜昌,不仅是宜人之城,更为万物生灵所爱。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朱鸿 周寒飞
实习生 李卓传鑫
通讯员 林勇 吴启华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