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枝江市委书记 贾立
深入推进“三在”工程,就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和“人民至上”执政理念的最好践行,要多方聚力,与党同心、与民同行,让党员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党组织周围。
一、聚力“同心同向”,增强实践推动的坚定性。“三在”工程三句话鲜明树立了“四个导向”,给基层党建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一是价值导向。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各个基层党组织功能定位进行了深刻阐释,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指向要求。二是目标导向。“三在”工程进一步明确基层党建工作目标,有利于基层把准工作方向。三是效果导向。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既是指基层村(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这个物理存在要发挥功能作用,更是指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这个红色阵地要发挥旗帜作用。四是问题导向。“三在”工程以补齐基层党建短板为切入点,回答了基层组织力“在何处”、基层党建重点“抓什么”、基层党建效果“如何评价”的问题,为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遵循。
二、聚力“血肉联系”,提升服务群众的主动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一块过”,凝聚坚不可摧的磅礴力量。一是顺民之意。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走最远的路,听最真的话,自觉做到在情感上贴近群众、在工作上联系群众,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作为工作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二是解民之忧。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群众至上理念,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带着良心和感情干工作,把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问题解决好。三是为民之为。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抓起,从群众最希望办的事情干起,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多谋民生之利,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盼、我有所为。疫情发生以来,董市镇深化“党员联户、网格服务”模式,按照“就近就亲就便自愿”的原则,将全镇26个村(社区)共划分网格680个,建立“网格长+联户长+群众”包保责任体系,组织1200余名党员志愿者下沉村(社区),做到宣讲全覆盖、体温全监测、服务全帮办、矛盾纠纷全化解,架起了党群关系连心桥。
三、聚力“共建共享”,发挥群众主体的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无论是常态化疫情防控,还是经济社会发展,都需要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凝聚群众,来释放巨大潜力和强大动能。一是发动群众融入组织。集体的事让群众举手,群众的事让群众动手,让群众成为集体中一员,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组织工作中来,增强群众对组织的归属感。问安镇成立“同心缘乡村振兴党总支”,通过“总支+合作社(企业)+农户”形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带动1000余名农户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市场主体快速发展、集体经济迅速壮大、群众增收致富,达到互利共赢、同频共振的效果。二是建好组织凝聚群众。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建好建强组织,以组织的强大磁力吸引群众,推动群众围着支部转、围着党员转、围着“领头雁”转。枝江以“四个红色”为抓手,在农村实行“红色振兴”,在社区打造“红色物业”,在机关事业单位优化“红色服务”,在“两新”组织深化“红色管理”,营造了“支部凝聚民心、百姓紧跟党走”的浓厚氛围。
四、聚力“强基固本”,强化紧跟党走的自觉性。要不断夯实阵地建设,让基层阵地筑牢在百姓心中,让党的光辉形象“看得见、摸得着”,让群众对发展的信心、对党的拥护更加坚定。一是筑牢思想阵地。思想阵地是发出党和人民声音、传播先进思想文化的基本依托,是把党的主张变为群众自觉行动的重要抓手,要发挥新媒体优势,用好“两微一端”,宣传党的政策方针路线,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二是筑牢教育阵地。教育阵地承担着为党员干部补钙铸魂的重大使命,必须用好用活、不断创新。枝江精心打造“两校三馆四基地”党性教育基地,通过“十场精品课程、百名干部授课、千场支部交流”全覆盖提级轮训党员干部。三是筑牢服务阵地。党群服务中心是为民服务的主阵地,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构建多元的综合性社会服务平台,打造有温度、有情怀的为民服务阵地,持续提升办事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近三年,枝江累计投入“以奖代补”资金904万元,新建(改扩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78个,实现了党建氛围、服务功能、政治功能有效提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