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内60余名党员,放弃休假重返岗位,带领180多名员工投入抗“疫”生产一线;24小时、“三班倒”,满负荷生产跑出医用防护物资供应“加速度”……7月6日,奥美医疗党委副书记刘年丽回顾战“疫”岁月感触深刻:“是‘三在’工程,让企业党员和职工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成团。”
刘年丽的感悟,正来自于枝江市全域推进“三在”工程,以党建聚人、聚心、聚气、聚力的结果。
城市社区:投下“一抹红”聚拢“万人心”
社会治理是核心,重心在城乡社区。如何构筑社区治理的基本单元,打通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米”?枝江市以服务功能一体化,群众办事“一站式”为“破题路径”,完善和创新了社区共建共治共享工作。
新兴商品房住宅社区——白鸭寺社区就是“一站式”的代表之一。该社区积极搭建党支部和居委会“交叉进入、双向任职”模式,以组织下沉、活动下沉、服务下沉为重要路径,整合居委会、业委会、物业公司、楼栋长等多方力量,探索“一核多维”的共建共治共享社区治理新格局,切实提升城市社区基层党建综合体建设水平。
在白鸭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不少孩童三两个一组,在“红马甲”的照看下,或嬉戏或阅读。白鸭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柳王洪介绍:“受疫情影响,不少孩童未能走向课堂。社区专门利用一厅、九室服务平台,发动党员和志愿者,为小区孩童开展学业辅导、日常陪护工作。以党建红为孩童在家开心、家长上班安心提供了保证。”
“交流面对面、帮扶心贴心,党建促治理,消除了居民间的距离感,就像一家人一样。”作为孩童家长,11栋2单元901室居民王雯憬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幸福。
非公领域:聚力“五融合”带来“双提升”
心中有信仰,脚下才有力量。枝江市积极在非公企业和市场主体中,通过组织融入增合力、工作融合促发展、文化融魂聚人心、活动融通求实效、关系融洽助和谐“五融合”,促进了非公企业党建和生产经营工作的“双提升”。中国民营500强企业——三宁公司就是党建“五融合”工作的实践者和受益人之一。
“统筹谋划党建与生产经营,每个班组都有党员、每年都有党建工作主题、每月都有党员活动。以党建促生产、以党建促发展,为三宁公司步入高质量发展轨道提供了坚实支撑,更带来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向心力的大幅提升。”三宁公司党委书记姚定贵说。
1993年,三宁公司改制时便成立了党委,至如今,公司党委已下设10个支部、70个党小组,党员人数达445名。至2019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22亿元、上交税收5.39亿元。成绩的取得,在于三宁坚持党建为媒,每年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党员会议收集员工建议意见诉求,保证员工参政议政的权利。多年来答复率达100%、落实率95%以上。坚持党建为桥,保证员工诉求畅通无阻。公司每两个月开展一次“董事长接待日”,设立员工诉求小组和接待室,及时了解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困难诉求,为员工排忧解难。坚持党建为魂,保障发展成果共享,不让一个人掉队,凝聚出了公司发展的合力。
强基固本:下好“先手棋”紧盯“细小实”
“深入推进‘三在’工程,是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最好践行。我们将下好‘先手棋’,进一步做好强基固本工作,聚焦‘三大机制’,推进‘三在’工程落细落小落地落实,推动战斗堡垒筑牢筑强。”枝江市在立规创优、赋能减负、考核评价等方面下功夫,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筑牢百姓心中的坚强阵地。
立规创优,建“双形”阵地。开展村(社区)党组织“立规创优”行动,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筑牢有形阵地,聚焦“服务场所最大化、办公场所最小化”,近两年,市财政以奖代补904万元资金新建(改扩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78个。筑牢“无形”阵地,推广“资源发包、物业管理、产业发展、协调服务”等发展模式,实施“1+7”奖励激励制度,健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政策体系,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着力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
“赋能减负”,促提质增效。强赋能,创设“新时代乡村课堂”,以市主会场、镇(街道)分会场视频教学方式全覆盖培训“两委”班子成员、后备干部,每月开设1-2期,课堂好评率达98%。举办“讲村情
话发展”擂台赛,通过“十场精品课程、百名干部授课、千场支部交流”党性教育,全覆盖轮训2.5万名党员干部,强化4600余名无职党员管理和提升。健全村(社区)干部报酬正常增长机制,全额为村“两委”班子成员、后备干部购买城镇职工养老保险。
双线考评,逼责任落实。健全“镇(街道)考核村(社区)、村(社区)考核党员干部”双向考核标准,创新“党员群众评价村(社区)、村(社区)评价镇(街道)”自下而上“双倒评”制度,党员群众民主评议占30%以上,结果与干部待遇挂钩,倒逼“三在”工程落细落实。
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姚定安
通讯员 熊黎明 刘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