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践行“两山论”武汉绿色基建“点绿成金”助发展

2022年01月18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2020年12月25日,武汉市召开“浴火重生英雄城 感恩奋进新征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武汉”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坚定不移保护改善生态环境”。会上发布,“十三五”时期武汉市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大规模实施国土绿化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修复,厚植武汉生态底板;将城市绿化建设作为重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经济发展载体,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的绿色福祉,全力打造生态宜居城市,不断提升整座城市的“绿含量”。——“一心两轴”擦亮城市“绿色名片”看“东湖绿心”,前后5年建成百余公里东湖绿道,可容数十万人骑行、漫步,让武汉市民只需半小时就可享受自然野趣,到花间遨游,在湿地探秘,在湖泽畅游。该项目成功入选“联合国人居署中国改善城市公共空间示范项目”,斩获第十七届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成为城湖融合的“城市绿心样本”。看“山水十字”,长江大保护植树两万亩,池杉林、柳树林、杨树林沿两江四岸铺展,形成长江生态廊道,累计建成江滩绿化70余公里、875公顷,规模居全国沿江城市之首;推动龟山综合整治、蛇山景观提升、环月湖绿道建设等,为“十四五”期间打造武汉东西山系生态廊道夯实基础。——“两环六楔”锁定城市“绿色边界”5年来,武汉市三环线“一带三十三珠”建设全面推进,完成空地补绿126公顷,提升立交匝道绿化44处,“6大珠”已逐步实施,其中野芷湖公园一期已完工,张毕湖、竹叶海公园全面开工,“27小珠”建设26个。建设四环线生态带48.5公里、2500亩,全面提升外环线林带景观效果和生态功能,全长188公里的“中华城市森林第一环”——武汉环城森林带,植树611万株,环抱武汉。启动绿楔入城示范工程建设,新(改、续)建金潭府河、后官湖、柏泉、神山湖、鸡公山等郊野公园5个,逐步打造生态绿楔复合型郊野公园群。——“湿地之城”畅通城市“绿色血脉”全市湿地面积1624.61平方公里,湿地率达18.9%。现有国家级湿地公园6处(含城市湿地公园1处)、省级湿地公园4处,市级以上湿地自然保护区5处,其中,国际、国家重要湿地各1处;对166个湖泊实施“三线一路”规划全管控,在长江大保护中探索形成湿地保护管理的武汉经验,有望成为全球同纬度地区湖泊、江河湿地系统保护管理的典型范例;全力筹备2021年“第十四届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并将冲击“国际湿地城市”。——“五级公园”呵护城市“绿色肌理”5年来,全市新改扩建综合公园80个,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等300个,平均每年新增城市绿地800公顷以上,逐步建立“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综合公园——郊野公园——自然公园”五级公园体系。其中,武汉园博会、戴家湖公园变城市垃圾场、煤渣场为公园,获评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今年利用城市“边角余料”地块巧挤100个“口袋公园”,让市民出门500米就能遇见公园。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40.19%、36.12%、12.48平方米,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创建工作已通过省级初检,相当于每名武汉人都有一块和儿童房面积差不多大小的公园绿地。——“全民拥绿”激活城市“绿色细胞”5年来,武汉市成功创建国家级“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尽责基地”,完成全国“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试点城市工作,组织公民义务植树活动556场次、植树149.5万株。今年3月,全国上下齐心支持武汉抗击疫情时,中国绿化基金会、蚂蚁森林共同发起首届“互联网植树节”,得到全国各地超过4000万爱心网友的支持和参与,累计给武汉希望林“浇水”6139吨,为英雄城市祈福加油。12月18日,“蚂蚁森林武汉希望林”义务植树活动在长江大保护植树造林现场黄陂区武湖段举行,武汉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代表、志愿者和市民代表共100多人合力种下300多棵池杉树苗。“公园大课堂”累计开讲2400余场,3万多个家庭参与其中,“小园长”“小湿地长”“小林长”活动蓬勃开展,通过政府部门联动创新自然教育的“武汉模式”,获全国推广。——“花开三镇”装点城市“绿色妆容”5年来,武汉市坚持举办夏季荷花展、秋季金秋菊展、春节迎春花市等市民喜爱的花展花市活动。特别是大疫大汛后的首个花展——武汉市第37届金秋菊展,共设20个展区,参展单位145个,展出作品185组,菊花和其他时令花卉合计190余万盆,举办菊文化活动70余场次,“观购娱”一体推进,吸引700多万人次赏菊观展、点赞好评,为广大市民奉献了一场精神盛宴、文化大餐,提振了武汉的精气神,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武汉疫后重振的良好形象。通过深入践行“两山论”,武汉市在护美绿水青山的同时,也收获了“金山银山”:据测算,该市每年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达230.55亿元,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939.75亿元。乡村赏花游产业年产值180多亿元,还有东湖绿道、江滩公园、园博园等“城市绿洲”一直都是武汉最受欢迎的山水旅游景区,拉动旅游收入数十亿元……一笔笔经济细账的背后,蕴含的其实是一笔发展大账:水更绿、山更青、天更蓝,让市民的幸福感更强,城市的吸引力更强,发展的承载力更强,才能让武汉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更足,让全面小康的成果更实、成色更足、质量更高。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余力军表示,“十四五”期间,该市将进一步加大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以增进市民绿色福祉为目的,以高水平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际湿地城市、努力建设公园城市、积极打造湿地花城为目标,以实施“绿网工程”、持续增绿提质为主线,以推进现代化治理为保障,紧扣国土空间规划,锚定生态框架,建设五级公园体系,形成“江风湖韵、山清水秀、树茂花繁、湿地花城”特色,为打造世界滨水生态名城和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贡献武汉力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口袋公园篇百座“口袋公园”撑起“韧性城市”生态基石今年在《武汉市疫后重振规划(三年行动规划)》中,武汉市明确提出要打造“韧性城市”和“健康城市”,将要全面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格局,提升生态框架功能,形成支撑健康城市的坚实生态基础;要提高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绿道、慢行系统等数量和质量,创造高品质健康生活,成为国际健康城市典范,有力增强城市综合吸引力和核心竞争力。韧性城市,绿化先行。在《武汉市2020年绿化工作方案》中,武汉市园林和林业部门提出要在新、改建30座城市公园之外,新建100

座“口袋公园”,让市民得到更多绿色福祉。“口袋公园”是近年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前身是武汉的“三小绿地”“街头公园”等,主要是指利用未建设的城市绿地、闲置用地和城市微空间打造的公共空间,其规模不大却贴近百姓生活,且具有一定弹性使用功能。比如,在遇到重大自然灾害时,可用于临时搭建救灾帐篷、分发救灾物资等。今年以来,市、区园林和林业部门寻寻觅觅,从城市的各个犄角旯旮发现合适的地块信息后,赶紧联合规划部门和各区城建、城管等部门,以及相关企业共同努力,会同社区居民,尽最大努力让“口袋公园”落地。如今,这100座“口袋公园”相继建成,散落在城市各处,不少身处于寸土寸金的闹市当中。它们的面积在300平方米至10000平方米不等,不少是利用城市建设用地中的“边角余料”建成,个性独特、亮点突出。它们一如其名,像“口袋”一般贴心、温暖,其使命也很简单——尽量满足周边居民活动的需要。在新华路、江汉北路上,滚滚车流跳动着城市律动的快节拍,站在两路街角的口袋公园恰似一个休止符,一片惹眼绿地上,一位老人正跳舞健身,一组组对节白蜡桩景端庄大气,几棵绿意盎然的乐昌含笑树笑着喊你来歇歇脚……在东西湖临空港大道旁书香公园里,座椅和充电插头提供便利,青松、桂花树撑起绿意,南天竹结的一串串小红果和玫红西洋鹃添了几分明媚,聚人文气息,显诗情画意。它的隔壁就是一家新华书店,正是征求居民和书店里读书人的建议,才将围了铁栅栏的绿地打造成书香公园。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明年武汉市将再建100座“口袋公园”,进一步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连续两年开展城市公园和‘口袋公园’建设,争取让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90%以上的居住用地,让市民一出家门步行5分钟内就可以走进公园绿地,构建起‘城市公园绿地5分钟服务圈’。”湿地篇武汉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达939.75亿元12月28日,从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获悉,由该局组织编制的《武汉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显示,2018年武汉市湿地面积达到1624.6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9%,其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为939.75亿元/年,且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当于武汉市当年GDP的6.33%,一般性公共收入的32.4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经费的48.70%。按照2018年武汉市1108万的常住人口计算,2018年武汉市市民人均享受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8480.71元。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评估报告是如何将抽象的生态系统服务换算成可以计量和比较的市场价值?《报告》评估小组负责人介绍,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物质量和价值量,可以从供给服务(动植物产品供给、水源供给、航道运输)、调节服务(包括洪水调蓄、水质净化、固碳释氧、气候调节)、文化服务(休闲娱乐、科研教育)、支持服务(生物多样性维持)4个方面10个类型23项指标来计算。采用的评估方法包括市场价值法、影子价格法、替代费用法、支付意愿法、费用支出法等。比如,2018年武汉市湿地调蓄洪水总量为37.14亿立方米,当年全国水库的单位库容造价为8.39元/立方米,两者相乘即可得出武汉市湿地系统调蓄洪水的价值为311.6亿元。“可以理解为,武汉市拥有了如此庞大的湿地系统,就不需要再投入311.6亿元去建设水库调蓄洪水了。”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与湿地保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湿地在维持区域生态安全和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但受现阶段科学技术发展水平、计量方法和监测手段的限制,本次评估采用的评估指标体系并不能完全涵盖湿地的各项生态效益,评估中某些参数率定具有不确定性,评估结果只能体现湿地的部分生态效益。“通过此次评估,我们依然能清楚地看到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维系和促进武汉市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中的巨大作用。”今年,武汉市正在积极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认真筹备举办2021年第十四届国际湿地公约缔约方大会,努力建设具有“湿地花城”特色的公园城市。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该局将积极推进沉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及东湖国家湿地公园专项债项目,打造沉湖、东湖两个原生态保护及城市湿地保护典范,并推进新洲涨渡湖、江夏安山、藏龙岛、上涉湖、蔡甸后官湖、东西湖杜公湖等湿地保护地的整体提升改造。积极编制湿地花城规划,对全市166个湖泊进行梳理分析,并比对国土空间规划、湖泊保护规划以及三条控制线,分类打造成湿地公园、城市湖泊公园、郊野湖泊公园。制定出台市级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指南,指导各区积极申报建设市级湿地公园,新建一批湖泊类型的湿地公园。已在国内率先组织编制《小微湿地保护修复指南》,明年将打造小微湿地示范点,再向全市各区进行推广。积极推进“智慧湿地”系统建设,统筹整合林业地理信息系统以及遥感、气象、自然资源等数据,搭建大数据处理应用平台,计划用3年时间逐步建成“功能齐备、互通共享、高效便捷、稳定安全”的重点湿地智能监测和辅助决策系统。山体篇引投资

建工厂

纳就业

变公园武汉75座复绿山体持续释放“青山效益”今年,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发布《武汉破损山体生态修复白皮书》。2013年至今,武汉市累计投入约10亿元,对75座破损山体进行生态修复,累计修复面积1.3万亩,修复规模、效果及范围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均居首位。武汉是“百山之市”,有大小466座山体(系),占市域面积的9.04%。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因过度采矿、采石,有约20%的山体遭到不同程度破坏,不少山体满目疮痍。2013年,武汉市政府成立山体保护领导小组,编制出台《2013—2015年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实施计划》,决定用3年时间对全市可视范围内54座山体进行生态修复。武汉由此成为全国首个大规模修复山体的副省级城市。这些破损山体涉及10个城区,受损程度不同,修复亦需“对症”。资金、人员、技术等,都面临困难。“再难也得干!”武汉立法保护、专班督导、部门联动、资金支持……按“一山一策,一处一景”策略,逐座攻克。至2019年黄陂区伏马山修复完成,武汉市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基本完成。75座(处)破损山体伤愈归来,超额完成了《2013-2015年破损山体生态修复实施计划》定下的54座破损山体修复目标,累计修复面积达1.3万亩(866.67万平方米),相当于修复了25座龟山风景区。在蔡甸区,龙霓山绵延2.7公里,过去因长期开采而破损严重,山脚还挖出了20余个巨型矿坑。2013年,蔡甸区启动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和山体生态修复,如今,龙霓山上草木茂盛,鸟鸣蝶舞,刺槐最粗的胸径已有15厘米。村民还说,山上还发现了成群结队的野猪。山脚下20多个矿坑填平后,变成为建设用地,不仅建成了军运会射击射箭馆,还建成了一座小型工业园,先后有8家企业入驻,年产值达5亿元,吸纳了当地近百名村民就业,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群山回归,让绿林、草地、花海自然生长,使蜂蝶、虫鱼、鸟兽栖息繁衍,丰富武汉生物多样性,共建人与自然和谐秩序。专家认为,武汉市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是践行“两山论”的重要举措,在产生巨大环境效益的同时,也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一方面,矿山治理后消除了大量的地质灾害安全隐患;另一方面,山体修复后也能新增耕地或林地,按照政策可转化为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市建设项目或生态环境保护,创建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运作模式,从而实现了环境提升、经济发展、居民受惠的“多赢”格局。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在编制、审议的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将进一步推动对已修复山体的保护与利用。根据规划,该市拟对具备条件的已修复山体,建设山体公园和郊野公园,如打造东西山系生态人文廊道等,让山体融入未来的大都市区复合型郊野公园群;依托北部木兰山、将军山等山体资源,打造山地魅力景观带,连接大别山余脉;保护幕阜山南北两翼山群以及梁子湖等生态片区,构建城市“北峰南泽”生态屏障。扶贫篇为农村增绿

帮农民增收“绿色扶贫”成功助贫困村脱贫绿色不仅能看能赏,还能给乡村振兴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截至“十三五”期末,武汉市建成国家森林乡村8个、省森林城镇16个、省绿色示范村397个、市生态示范村90个;转型升级改造花卉苗木基地107个,乡村赏花游产业年产值180多亿元,一批贫困村、贫困户通过植树、养花、育果,发展乡村旅游,实现脱贫销号。武汉市江夏区舒安街合力村,地处武汉、黄石、咸宁三市交界处,地处偏远,大部分村民外出务工,导致耕地闲置、劳动力匮乏。村里虽然山青水秀,但村集体经济和村民增收困难,脱贫任务艰巨。2015年,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驻村工作队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查农户,形成了打造园林和林业示范苗木基地的精准扶贫方案,以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目标。在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的指导下,结对帮扶单位之一——武汉市花木公司选派精兵强将,迅速将合力村100多户农户的闲置土地流转建设成1741.4亩的舒安苗圃,优选种植了法桐、樱花、青枫、香樟、无患子、栾树等武汉市政绿化常用乔木品种18500余株。据统计,舒安苗木基地投资2820多万元,为合力村及周边村民提供务工机会,支付劳务费166余万元;支付村民土地流转费300余万元、青苗补偿费411余万元,户均补偿3万元至4万元,包括24户贫困家庭。目前,该苗圃基地苗木长势良好,成活率在90%以上,苗圃建设初具规模,使合力村基本实现了“村民增收有渠道、脱贫户脱贫有门路”。同时,舒安苗圃还与合力村签订长期用工协议,约定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均可为苗圃提供劳务,并优先雇佣贫困户家庭,劳务费及时结算。31岁的村民李移胜瞄准家乡发展机遇,决定返乡就业。他贷款购置了一台挖掘机,以每小时150元至300元的酬劳在公司苗圃基地里提供栽苗木、挖沟渠等劳务服务,月均收入过万。作为村里首位返乡的年轻人,两年间,他拿到了20余万元的酬劳,不仅还清了购置挖掘机的车贷,还在业余时间开挖掘机给周边农户翻地,增加收入。眼下,他又另请师傅帮忙开挖掘机,自己则盘起家里的两口堰塘养龙虾,并入股建筑公司当起股东。返乡后,李移胜的收入比在外务工时翻了番。像李移胜这样因苗圃增收的还有四五十名村民。他们经过公司专业培训,在苗圃修枝、培土,干杂活,每人一天有80元的收入。80多岁村民李长兴身体比较硬朗,经常来苗圃从事养护及栽植工作,每月收入1000元至2000元,使生活得到了改善。通过多方努力,截至目前,合力村贫困村出列、建档立卡贫困户42户116人脱贫。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