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甘勇
通讯员 高先勇 肖明珠
阅读提要随着2020年底马河煤矿五号井的关停,曾是产煤大市的荆门,成为“无煤矿市”。总人口1.2万人的马河镇,最高峰时大小煤矿137家。随着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政策的落实,马河各大小煤矿陆续整治关停,到2018年底仅剩一家。经历固定资产投资、财税收入锐减阵痛,马河镇正在探索一条镇美民富的绿色转型之路。12月27日,隆冬时节,难得的艳阳高照。从荆门城区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向西北行车50公里,就到了马河镇。这是一个干净整洁的秀美小集镇。樟树和桂花树扮绿街道,干净的沥青路面上,靠边画着一个个停车位,汽车、摩托车都整齐地停放在停车位里。“以前可不是这样。”马河集镇上的群众说,过去集镇街道坑坑洼洼,来往的是成队的运煤大卡车。“一起风,煤灰吹得到处都是,街上的店门都不敢开。”变化,源自煤矿的关停转型。因煤而兴,马河成为“工业重镇”马河镇,因煤而兴。马河人,因煤而富。马河镇煤炭产业由来已久。据考证,上世纪20年代,英国人发现原窝子沟煤矿附近的煤炭资源,就开始进行开采。至今,马河煤炭产业已有近百年历史。马河多煤,全镇地下探明煤炭储量不低于5000万吨。偏低的准入门槛,粗放的生产模式,缺失的日常监管,再加上煤炭价格持续上扬,马河的煤矿一路野蛮生长。1987年,马河建镇时,全镇只有两三家小煤窑。但随后各级政府部门、各路私人老板纷纷涉足,发展到1994年,全镇煤矿数量达到137家。一业兴带动百业旺。一时间,马河镇人声鼎沸,煤矿不仅吸引着本镇人纷纷加入,周边县市的群众也纷至沓来。集镇和矿山一时人潮涌动,热闹非凡。“遍地开花,到处在挖!”当时煤矿的盛况,马河镇群众记忆犹新。那时候,靠着丰富的煤矿资源,家家户户都吃“煤炭饭”,马河人过上了周边乡镇羡慕的富足生活。煤矿,为马河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7年,1.2万人口的马河镇,工业总产值达到5.7亿元,工业增加值1.6亿元,工业利税总额1792万元。这一年,马河镇被确定为荆门市十强工业镇之一。壮士断腕,煤炭去产能势在必行成也煤矿,败也煤矿。在贡献财富的同时,无序开采的煤矿,也带来了一系列难题。过度开采造成资源浪费和枯竭。煤矿开采只顾短期利益,回采率不到50%,资源浪费十分严重。随着时间流逝,马河煤炭资源日渐枯竭。环境污染破坏自然生态。一座座煤矿遍布大小山头,为了修筑道路、堆放存煤和煤矸石,植被遭到破坏。运煤车沿途抛洒,煤灰漫天飞舞,空气环境质量堪忧。安全生产隐患重重,事故多发易发。2013年10月29日,马河镇碗厂沟煤矿发生透水事故,虽经全力抢险,仍然造成人员伤亡。“带血的煤”,教训深刻。与此同时,煤炭市场悄然生变。节能减排推动能源结构调整,天然气等清洁能源需求增加,煤炭需求量不断降低。与此同时,全国煤炭产能过剩,关停小煤矿、化解煤炭过剩产能势在必行。时代有要求,群众有呼声。马河镇对煤矿进行关停并转。整合煤矿资源,做大单体规模,加强安全技改,节约利用资源……2016年,马河镇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加快淘汰落后和过剩煤炭产能。2016年底,全镇煤矿数量减少到7家。关闭煤矿,消除了安全生产隐患,改善了生态环境。但是,壮士断腕,阵痛难免。2017年底,马河镇煤矿剩余4家。2018年底,仅剩下1家。当年,马河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减少三成,财税收入减少近一半。产业转型,马河主打“生态牌”没有了煤矿,马河将走向何方?马河镇“七水二林一分田”。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亩,85%的山林面积已纳入生态公益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漳河两大支流——钱河及沙滩河划入“长江大保护”十年禁渔范围,全镇一半以上面积属畜禽养殖禁养范围。“地下不能挖,山上不能砍,水里不能捕,岸边不能养,地里种不了。”怎么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马河把发展的出路,盯在了生态上。马河镇原黎坡煤矿负责人余纯东,被称为马河煤矿就地转型“第一人”。说起现在的新产业,他干劲十足:“去年马河镇已拿到全国森林康养小镇的‘金字招牌’,今年我们主打‘跑跑猪’养殖,打出马河生态牌,销售情况很不错,明年准备继续扩大规模。”煤矿关停后,余纯东在当地政府引导下就地转型,成立了湖北马家河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养殖基地,养殖生态土猪500头。这些土猪喝山泉水、听轻音乐、长在大山、食天然粮,被命名为“生态跑跑猪”,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尝到甜头的余纯东,计划明年全面扩大养猪规模,并流转山林2000亩,养殖林下生态鸡;流转山林500亩,种植中药材。他还谋划森林疗养基地建设,发展康养项目,逐渐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养”的森林康养服务。随着煤矿的关闭和生态环境的改善,马河镇正在转型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艰难跋涉。近年来,马河镇成功入选国家卫生乡镇,捧回了省级特色生态文化旅游示范镇、湖北省首批“擦亮小城镇”试点等“金字招牌”。可持续发展,市场主体发力绿色产业小煤矿“船小好调头”,大型煤矿企业怎么办?宝源经验值得借鉴。宝源集团以矿起家,曾是全省煤炭开采行业“状元”。该集团在马河拥有马河煤矿四号井、五号井两座煤矿。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眼看着煤越挖越少,宝源集团也在谋划出路。办酒厂、开石灰厂,但都没能形成气候。最终,宝源集团把发展的目光锁定在木材加工业,新建中纤板等板材生产线。“挖光了地下的煤,又来砍山上的树,宝源集团要做破坏生态的历史罪人。”一开始,迎接宝源转型的,并不都是鲜花和掌声。吃过煤炭资源不可持续的“亏”,宝源集团未雨绸缪。2002年春天,第一条生产线尚未开工,宝源就建立首个速生丰产林原料基地。由企业提供树苗,支付管护费,合资造林3000亩。树木成材后,由宝源收购。从这一年起,每到春季,宝源就无偿提供树苗,组织周边农民种树,建成了数十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树越砍越多,绿越伐越茂。由于宝源的带动,当地木材价格节节攀升,从而激发了群众造林的积极性。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出现了。一边是宝源木业的生产规模节节攀升;一边是荆门市造林面积不断增加,森林蓄积量和森林覆盖率持续增加。马河煤矿五号井,马河最后一座煤矿,已经彻底关闭了。而如今的宝源集团,早就走出地下的矿坑,转型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板材企业,成为荆门东宝区绿色家居产业集群的龙头之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