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瞄准关键技术守护蓝天白云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武汉工程大学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7月18日,该实验室围绕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创新稀土绿色提取技术;立足湖北区域经济发展,强化磷资源绿色开发;瞄准绿色分离膜前沿,突破国外制备技术封锁;夯实绿色催化基础,有效促进生态环保。绿色提取稀土

服务国家战略稀土,作为国家战略资源,它的开发和利用对世界科技的发展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针对我国风化壳淋积型稀土矿原地浸出过程中稀土浸出率低、浸出液沟流渗漏以及残留浸出液缓释污染环境等难题,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池汝安教授团队,开展了稀土浸出过程强化、浸出液沟流渗漏以及残留浸矿剂淋洗脱除过程和机制研究。池汝安教授介绍,团队连续14年科研攻关,揭示了原地浸出过程中孔隙水压力、渗透系数、抗剪强度和浸取剂浓度梯度等分布特征及演变规律,建立了原地浸出体系渗流-传质-反应耦合模型;阐明稀土离子交换浸出机制,构建了多层收液调控及多级截流防渗漏新体系,实现稀土的高效浸出和有效回收;探讨残留浸矿剂的洗脱机理与机制,开发了残留浸矿剂高效淋洗与处理技术,研发了低残留源头控制技术,承担了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研究经费4600万元,为我国稀土及其他金属矿浸矿场地污染防治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自主研发碳化硅膜材料生产线瞄准国际前沿,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徐慢教授的碳化硅陶瓷膜研究团队,结合我国在分离膜制备及应用方面的重大技术需求,围绕分离膜材料在水污染及大气污染,特别是强酸碱、高浓度或高温等恶劣条件下环境危害物和污染物的分离技术,开展具有原创特色的分离膜材料开发与应用研究,旨在打破国外在特种高性能陶瓷膜制备关键技术的封锁,解决国内现有分离膜材料过滤效率低,难以在恶劣环境下使用的难题。2016年,团队与湖北省鄂州市昌达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达成了“碳化硅陶瓷膜产业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共同出资成立了湖北迪洁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3800万元,团队以知识产权的形式持股50.4%(1915.2万元),建成了国内首家碳化硅膜材料及组件的生产线。秸秆资源化利用守护蓝天白云我国是农业大国,年产秸秆9亿多吨,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已经成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选项。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开发对秸秆等生物质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关键技术。余军霞教授以生物质固体废弃物为研究对象,制备了吸附容量高、选择性好、使用寿命长的改性生物质吸附材料,显著提高了对实际废水的处理能力;探讨了改性生物质吸附材料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的吸附特性与机理,建立了竞争吸附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构建了生物质吸附材料的磁分离及光催化再生体系,有效解决了生物质吸附材料的分离回收及再生等难题;研制了多级串联的生物吸附材料填充柱,阐明了填充柱逐级动态分离回收重金属的机理;开发了生物吸附协同浸出分离回收有毒、有价金属的方法,实现了固废和污染土壤中铜和铅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优化了生物质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提取过程,制备了形貌、尺寸、孔径和表面官能团可控的纤维素多功能微球,探讨了多功能微球在重金属废水和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据介绍,为了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该实验室将大力引进教学和科研的高级人才,秉承“发挥特色优势,瞄准学术前沿,强调基础研究,凸现技术创新,实现工程应用”的理念,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优化学术梯队、加强合作交流,在绿色化工领域解决一系列关键技术和共性难题,解决化学工业领域新产品、新技术开发过程中涉及的重要难题,为湖北省及中南地区绿色高效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也为申报绿色化工过程强化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奠定基础。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