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日报全媒记者 龚昌俊
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这次任务有望一次实现“环绕、着陆、巡视”3个目标,并将开展对火星的表面形貌、土壤特性、物质成分、水冰、大气、电离层、磁场等科学探测,实现我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跨越。
为“天问一号”太空之旅担任保驾护航重任的科技队伍中,有这样一位年轻专家,他和同事们提前入驻发射场,高质量、高标准地完成了上千台(块)仪器仪表的检定工作,为火星探测任务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技术支撑。他就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文昌航天发射场)远安籍计量系统工程师陈俊。
人物简介
陈俊,远安县洋坪镇人,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投身航天事业17年,现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技术部计量系统工程师,负责文昌航天发射场计量保障相关工作。曾在航天测试发射、航天测量控制等领域工作,参与北斗、嫦娥、天舟、探火等航天发射任务近50次。
少年时怀揣航天梦想
陈俊小时候生活在远安县洋坪镇的乡村,这里山清水秀,稻禾飘香。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陈俊一家人的经济来源全靠父母辛辛苦苦从地里刨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当地有着“小汉口”之称的洋坪集镇热闹繁荣起来,新鲜事物也越来越多,陈俊对山外的世界充满了向往。
聪慧懂事、活泼阳光的陈俊给父母带来了新的希望。6岁时,陈俊背着书包踏上了求学之路,每天放学回到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认认真真地完成家庭作业。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天清晨,琅琅读书声飞出陈家简陋的农舍,飘落在辛苦劳作的父母心间,犹如一串串珠玑,化作无尽的希望。
陈俊的爷爷生前当过生产队小组长,性格憨厚朴实。他的父亲生前是木匠,农闲时外出做木工补贴家用,母亲则在家照顾老人和两个小孩。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勤劳朴实的爷爷、父亲和母亲,让年少的陈俊懂得家道的艰难,也在他幼小的心灵播下了正直勇敢的种子。当他长到灶台高时,就承担起了做饭的任务,为父母减轻一些负担。当时,农家普遍为柴火灶,由于个子不够高,陈俊搭个小板凳才能勉强够到锅,经常被浓烟熏成小花脸。
陈俊还经常跟着母亲下地干农活,他至今还记得,常挂在母亲嘴边的一句话:“一定要好好读书,长大了才有出息,才能为国家、为社会、为家庭多做贡献,尽好责任和义务。”
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陈俊从电视上看到
“亚太1号”卫星从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的消息。“虽然那时候我不知道什么叫卫星发射,但依稀记得新闻报道里有‘高科技’‘航天’等词语。”陈俊说,“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航天方面的事情,用现在的说法就是觉得航天科技是个‘高、大、上’的东西。”
从那以后,陈俊时常仰望满天繁星,对深邃的星空开启无限遐想。要是长大后能有一身本领探索宇宙奥秘,为国家多作贡献,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呀!陈俊对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也更为努力。从小学到中学,他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2003年高中毕业时,他以优异成绩考取理想的航天工程大学。
大学期间,陈俊所学专业为发射工程,通过四年学习,掌握了发射工程专业相关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航天测试发射技能。为了深入地学习掌握航天领域相关知识,他决定考研。备考那一年,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它时间几乎都泡在图书馆。时间久了,陈俊与管理员成了“老熟人”,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专座”。每天闭馆时,管理员都要特地朝他坐的地方喊一嗓子:“闭馆了!”陈俊才从书本中惊醒过来。
经过一年的挑灯夜战,陈俊顺利通过研究生考试,如愿考取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专业。随着认知的增长,他觉得人生应该有一个更高的目标——入党。在学校党组织的关心和培养下,2006年5月,陈俊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山沟到海岛的求索
2007年6月参加工作时,陈俊怀着满满的航天梦,来到了位于四川省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陈俊说:“之所以选择艰苦的工作岗位,是因为卫星发射场是航天领域的一线单位,是航天事业的最前沿,参与航天发射事业,才能实现小时候的梦想。
陈俊至今还记忆犹新,当他随着乘坐的火车快速前进,穿越一个又一个的隧道,手机进入无信号状态。窗外景色的不断变换,仿佛在告诉他,即将到达人烟稀少的大山深处。
在满怀期盼与些许失落的复杂心情下,列车抵达车站,看着周围满是彝族特色的建筑,陈俊心中的失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好奇和兴奋。然而,短暂的兴奋过后,随着开往发射场的车轮缓缓前进,周围的山越来越高,房屋越来越少,最后汽车在离发射塔架不远的一栋两层楼房前停下,接车人员喊道:“单位到了,请下车!”
来单位报到之前,陈俊了解过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自然环境,也听说过老一辈西昌航天人扎根山沟、矢志航天的故事,当身临其境,敬佩之情便油然而生。“原来,老一辈航天人是在这么艰苦的自然环境里创造了航天事业。”
陈俊第一次参加的发射工作,就是发射大名鼎鼎的“嫦娥一号”。虽然,对发射场实际工作未有了解,但一听到“嫦娥一号”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就令陈俊兴奋不已。发射前夕,他和几位同事一起跑到塔架下,与火箭来了个亲密接触。陈俊说:“初次见到火箭,就被它折服,同时也感叹科技的无穷魅力,能将这么个庞然大物送上太空。”
刚参加工作的那段时间,看着眼前一摞摞厚厚的图纸资料,陈俊感到压力很大,为了尽快适应岗位要求,他硬着头皮往前冲,加班加点地学习和工作。有一次,为了弄懂一个问题,陈俊想向一位前辈请教,但由于对方工作太忙,他前后四次登门拜访才得以见面,前辈给他讲解了一个通宵,陈俊才弄懂相关技术问题,解决了技术难题。
2013年,随着我国新一代航天发射场——文昌航天发射场的建设,陈俊积极响应党组织的号召,主动请缨到文昌航天发射场的一个海岛岗位工作。
从西昌到文昌,从山沟到海岛,陈俊的工作岗位也由航天测试发射转为航天测量控制。当年,作为一种新型设备负责人,陈俊要带领全组人员圆满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他加班加点熟读研究任务相关的文书,一字一句仔细斟酌撰写任务实施方案,竭尽全力扎实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全组人员的共同努力,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四年时间的海岛守望,对于陈俊来说,有任务成功的激动兴奋,船来船往的晕吐痛苦,亦有岛上建设的挥汗如雨,战台抗风的惊心动魄。作为祖国最南端海上陆基测控人员当中的一员,陈俊感到自豪和骄傲,作为建设海岛的“拓荒者”,他看着大伙把海岛建设得越来越漂亮,难以掩饰住激动和兴奋的心情。
愿把一生献航天事业
2016年末,因为工作需要,陈俊被组织安排到文昌航天发射场计量系统工作,离开了海岛工作岗位。从航天测量控制系统转入航天计量系统,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为了尽快适应新的工作,陈俊认真学习《计量技术基础》、《压力计量》、《质量计量》、《温度计量》等计量基础教程,先后考取了质量、压力参数的计量检定员资格证,并顺利通过了注册计量师考试,成长为一名技术骨干。
今年,陈俊通过组织层层选拔,有幸参加“天问一号”发射工作。为了确保发射成功,他与所在计量团队的同事们提前进驻场区,一丝不苟地进行各类仪器仪表设备设施的检定。
陈俊说,发射场所有仪器仪表精准合格,是航天发射任务顺利进行的前提基础。仪表检定是航天发射任务的基础工作,也是最考验人耐心和细心的工作,不能有丝毫大意,必须100%精细、100%精准。
由于仪表检定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而且对身体也是一次严峻考验,完成一次标准合格的检定,要操作上千次,工作过程需要全程站立,有时候一天下来,要站立10多个小时。
“每当看到祖国深空探测迈出坚实步伐,祖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作为一位航天科技工作者,从心底里为祖国感到骄傲和自豪!”陈俊说,“在搭载“天问一号”的火箭腾空而起、直冲苍穹的那一刻,之前再多的苦和累都值得。”
多年来,陈俊的工作岗位从航天测试发射到航天测量控制,再到航天计量系统,对他来说,每一次转岗都是接受祖国的挑选,也是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
“是党组织给了我一个展示才干的机会,没有党组织就不可能有自己的今天。”陈俊表示,未来的路还很长,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航天人,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将一如既往,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坚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愿将一生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为航天事业添砖加瓦。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