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长江烟波浩荡,似一条巨龙横穿荆楚大地,长江科学院70年来与“巨龙”相伴,为保江河安澜贡献智慧与力量。今年是长江科学院(以下简称长科院)成立70周年。从参与修建荆江分洪工程,到成为三峡工程建设的主要科研单位;从修堤筑坝攻克水利科技难关,到响应国家号召投身“长江大保护”;从一个简陋的水土工试验室,到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科研院所……70年峥嵘岁月,长科院砥砺奋进,潜心科研,破解了大量治水治江科技难题,创造了许多水利工程奇迹,滋润新时代的幸福生活。百折不挠护绿水青山,继往开来攀科技高峰。一个和湖北同舟共济70年的“老朋友”,正坚守治水治江科技支撑的初心使命,不断在湖北书写水利传奇,奏响中国水利人的赞歌!人民至上奋战防洪减灾第一线万里长江,险在荆江。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解决荆江水患,科技的力量必不可少。为了确保荆江大堤安全,解决难题,国家决定建设长江第一座大型分蓄洪工程。1951年10月,长江委组建水土工试验室,下设水工、土工、材料3个组,中国首个治理长江的科研机构,长科院前身——长江委水土工试验室正式成立。谁能想,那临危受命的小小试验室,竟发展成中国水利科技主力军。秉承增强科研力量,誓与荆江分高下的决心。1951年至1952年,长科院致力于荆江分洪工程建设,在软土地基的承载力和沉降、堤基渗流控制、预压加固处理、闸址选定、分洪工程总体布置、建筑材料性能和混凝土配合比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动工。同年6月20日,全国30万军民勠力同心,仅用75天就完成主体工程,创造了世界水利史上的奇迹。1954年,荆江分洪工程先后遭遇三次大流量超标准分洪运行,工程主体安然无恙。长科院人初试牛刀就证明了他们的科研实力。面对1998年洪水,长科院冲锋在前,先后派出数十名专家奔赴沿江各地抗洪抢险第一线,为夺取抗洪救灾的最后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之后,长科院用科技的力量提高湖北抗洪能力,提出并编制了长江防洪计划和措施等项目建议书,承担了荆南长江干堤加固、下荆江河道治理、石首河段整治等可行性研究、施工设计及建设管理等工作,自主研发了堤防自动化监测与电子预警系统、可拆换式新型减压井等新技术。研究成果“减压井淤堵应对措施研究与实践”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洪水,长科院先后派出80余人次执行防汛抗灾任务,为长江防汛取得全面胜利打下坚实的水利科技基础;2020年,在防御长江流域性防汛工作中,派出专家70余人次赴一线开展工作,共计督查超警戒水位以上堤防近3200公里,为成功抵御流域洪水提供科研力量。为助力长江流域河道整治、提升流域防洪能力,长科院针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中涉及的复杂水沙运动与河床演变、整治技术等关键科技问题,历经30年不懈的科研攻关,攻克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系列关键技术,研发了多项河道治理新技术。成果成功应用于荆江、武汉等多个长江干流河段河道整治,荣获2018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人民至上,所以身先士卒;生命至上,所以勇往直前。长科院始终坚守政治责任,勇于担当,争当水利排头兵,于危难处显身手,誓保江河安澜!勇攀高峰书写世界水利新传奇10月10日14时,丹江口水库蓄水到170米,完成工程“成人礼”。站在丹江口大坝向下看,滔滔江水倾泻而出,水雾缭绕,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多么雄伟壮丽的“水上长城”啊!然而,当时国内修建高坝的经验尚浅,河工、水工等大量专业领域亟待技术攻关。1958年,丹江口工程施工中,大坝混凝土陆续出现一些裂缝,整体工程被迫叫停。眼看整个工程就要因技术瓶颈前功尽弃,一筹莫展之际,长科院主动挑起修复大坝裂缝,早日复工的重任。1960年,长科院确立大坝混凝土裂缝处理的课题,组建了混凝土温度应力组,开展混凝土温控防裂研究,最终研制出低热低碱水泥—纯熟料大坝水泥、矿渣大坝水泥和复合外加剂等新材料,彻底解决了裂缝问题,促成丹江口大坝复工。成果“混凝土新型外加剂”“化学灌浆材料及工艺”荣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成果“低热微膨胀水泥”荣获1979年国家科委发明二等奖。长科院科研征程气势如虹。1970年,葛洲坝工程正式动工,长科院一举解决多项世界性水利技术难题,建成了葛洲坝工程第一个水工泥沙整体模型,规划了“取消大江电厂右侧5孔泄水闸,增加4台发电机组”方案,研制了国内第一套无线电遥控船模,填补了水工模型试验技术上的空白,研究选定的消力池方案为解决超大流量的底流消能防冲难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1985年,长科院参与的研究成果“葛洲坝二、三江工程及其水电机组”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多年来,长科院始终铭记“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梦想。2006年5月20日,历经几代长科院人砥砺奋进,由长科院作为主要科研单位参建的世界最大水利枢纽工程——三峡大坝全线建成,无处不凝聚着长科院人的智慧。几代长科院人艰苦奋斗,全面参与了三峡工程的各项科研工作,为工程的规划、论证、设计等方面提供了科学依据。系统深入开展了河流泥沙、水力学、水工材料与结构、土工、岩石力学、爆破与振动、安全监测等专业领域的研究,斩获许多开创性研究成果,共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0余项,省部级科技奖励50余项,为“国之重器”贡献长科院智慧。1999年,“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设计及施工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三峡工程明渠导流及通航研究与运行实践”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6年6月,作为主要科研单位,长科院成功完成“天下第一爆”三峡工程三期上游碾压混凝土围堰拆除爆破,并荣获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9年,“长江三峡枢纽工程”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在科研单位中,长科院排名第一。南水北调工程,中国又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国重器”。长科院全过程全方位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科学研究工作,成功攻克了膨胀土顽症、丹江口大坝新老混凝土结合防渗等世界难题。自2013年起持续开展丹江口水库水质监测,为工程顺利建设和一江清水北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科技支撑。2014年12月,长1432公里、历时11年建设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通水。2014年,长科院又积极投身到鄂北调水重大战略民生工程中,开展了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夹河套段防护工程、膨胀土高边坡治理、水土保持监测等科研工作,助力整体工程顺利实施。其中夹河套段防护工程相关成果荣获2020年度全国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一等奖。科学创新结硕果,严谨求实铸丰碑。长科院还承担了水布垭、隔河岩、高坝洲、王甫洲、引江济汉等一批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工作,攻克了大量关键科技难题,为荆楚大地水利发展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一代代长科院人前赴后继,薪火相传。如今,长科院已迈上新的台阶,在一座座水利科研高峰上,留下勤勉笃行的脚印。休戚与共保护长江创美好未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关注着壮美的长江,擘画着让中华民族母亲河永葆生机活力的发展蓝图,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号召。保护生态环境,留住最美长江,也成为湖北主要任务。肩负党中央的嘱托,肩负5700多万荆楚儿女的期待,长科院又站在了湖北长江治理与保护的科研最前线。推动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利用与节约保护,有他们的身影。在水资源优化配置与调度方面,长科院提出了长江流域上游梯级水库群多目标联合供水调度模型,研发了流域洪水预报及防洪调度系统、流域水资源调配决策支持系统,为流域(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库群多目标联合优化调度提供了技术支撑。成果“长江流域(片)水资源配置与调度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荣获2018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水资源节约方面,长科院开展了长江流域节水战略与节水评价体系等一系列研究,研发了南方农村及城镇智能化节水成套技术。以漳河灌区为对象,研究了湖北省水稻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机理及其节水减排效应,为流域及区域节水减排和绿色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健康长江评价方面,长科院研究提出耦合水文及水动力要素的全过程环境流理论和分类分区计算方法,构建了健康长江评价体系和综合管理标准化体系。研究成果应用于长江流域重点河湖健康评估、三峡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调度运行方案的优化调整等工作,获2013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16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在农村供水方面,长科院开展了农村水厂一体化自动投药及智能监控技术示范、农村供水规范化水厂遴选复核、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安置区农村供水技术保障等相关工作,有效地支持了湖北省农村供水保障工作。修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有他们的身影。在水环境治理方面,长科院成功研制了封闭水域移动式水质净化系统,为三峡水库、武汉汤逊湖等水体富营养化控制和管理提供了科技支撑;提出了水华预防和藻类爆发后的应急处理技术,在丹江口水库推广示范并取得良好效果。研究成果荣获2015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四届伊斯坦布尔国际发明展金奖和2019年湖北省高价值专利大赛金奖等奖项。在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方面,长科院持续开展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保护对策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包括湖北在内的多个省份的绿色小水电评价、减脱水河道生态修复等,有效提升了农村水电管理决策水平,荣获2020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在水利血防方面,长科院刻苦钻研钉螺及血吸虫病的水利防控理论与关键技术,首次建立完善的水利血防技术体系,成果广泛应用于湖北等疫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和水利血防工程建设管理,荣获2014
年度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在生态护岸方面,长科院研发了人工生态巢穴石、宽缝加筋生态混凝土护坡等新型生态护岸技术,既能保护河岸,又兼顾生态修复要求,成果在湖北省荆江河段广泛应用,获湖北省第七届全省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奖。在水土保持技术方面,长科院紧密围绕土壤侵蚀机理、水土流失与江湖泥沙关系、侵蚀产沙与面源污染防控、工程水土流失防治与城市水土保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积累了系列创新成果,其中“长江中上游坡耕地双重水文过程及侵蚀产沙调控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在湖北等省市得到广泛推广应用,荣获2017年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助力流域综合管理,有他们的身影。围绕流域规划编制,长科院承担了《长江中下游河道整治规划要点报告》《下荆江河势控制规划报告》等多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参与了各个时期的流域综合规划和多项专业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编制。围绕水利信息化,长科院自主研发了流域综合管理精细化与智能化管理平台、水灾害应急决策支持平台、水环境管理平台、地质灾害预警平台等信息管理系统,并在丹江口水库水环境综合管理、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管理、四湖流域防洪调度等工作中得到应用,在流域综合管理及湖北省水利综合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围绕河湖长制,长科院作为长江委河湖长制技术支撑牵头单位,为长江流域内外河湖长制实施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参与了《长江水利委员会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方案》的编制,指导湖北等多个省区市建立和完善河湖长制体系,为新形势下全面加强河湖保护和健康管理、创新流域管理体制机制提供科技支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长江大保护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长科院与时俱进,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与湖北手挽手、肩并肩,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同心协力保护长江,共创美好未来。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