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奋进支点路绿色新征程

2022年01月10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长江中游,华中腹地,孕育着“千湖之省”“鱼米之乡”。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战略性的大事来抓,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长江大保护为重点,以创建生态省为目标,奋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调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书写了一篇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精美华章。义不容辞扛起保护长江之责湖北是长江干流径流里程最长的省份,是三峡坝区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也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湖北坚决扛起长江大保护政治责任,将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沿江巡查环境整治、岸线复绿、非法砂石码头整治等工作推进落实情况。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等众多战略决策的实施,让长江重焕新颜:壮士断腕“关”,实施沿江1公里和15公里范围内的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完成405家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取缔长江干线各类非法码头1211个;坚决果断“禁”,依法实施禁采、禁捕、禁养,建成河道采砂管理执法基地33个,2020年移送非法采砂入刑案件22起,关停搬迁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12838家,拆除围栏围网养殖127.6万亩;不留空白“查”,完成流域面积11212平方公里、岸线总长度4808公里的长江排污口排查。排查整治“千吨万人”水源地问题950个、清废问题点位666个;竭尽全力“复”,实行留白增绿,修复岸线生态,腾退岸线149.8公里,生态复绿面积856万平方米,长江两岸完成造林绿化75.4万亩。雷霆万钧推动污染防治护蓝天、守碧水、治净土,湖北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关键性进展。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湖北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2020年,13个国考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7.5%,PM2.5累计平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大气污染联防联控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任务。“十三五”以来,湖北以持续改善提升水环境质量为目标,着力打好碧水保卫战。省控河流、湖库消除劣Ⅴ类,优良比例较2016年分别提升7.3个百分点、3.1个百分点;丹江口水库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以上标准。扎实推进净土保卫战,湖北圆满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和重点行业企业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完成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类别划定,实施农用地分类管理,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省级核算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0%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不低于90%。以生态环保督察为抓手,湖北整改成绩斐然。第一轮中央环保督察84个整改任务,完成整改71个;省级第一轮环保督察反馈意见871个整改任务,完成整改748个,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关心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督察整改工作成效位居全国前列。同时,高质量推进全省生态环境保护法规体系建设,环境治理能力得到持续提升。相继出台《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多部地方性法规,开展了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改革、环境信用评价制度改革、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改革等重点项目建设,为美丽湖北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和创新活力。生态优先助力绿色崛起2013年8月,湖北成为党的十八大后第一个生态省建设试点,“生态立省”成为湖北的发展战略。2014年,《湖北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2014-2030年)》全面实施。全省累计创建了12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32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620个省级生态乡镇、5317个省级生态村。为提升全省产业体系含绿量、含芯量、含金量,湖北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路径。大力推进全省十大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存储器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万企万亿”技改工程深入实施。2020年湖北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较2015年下降18%,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4.1%,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10.2%,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增长到51.3%。同时,服务绿色发展推出创新举措。2020年,《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出台,划定了1076个环境管控单元,建立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全面实施具有湖北特色的环评审批和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两个正面清单,1594家企业(项目)进入正面清单,并实施动态调整。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十大战略性举措加快实施,58项重大事项有序推进,91项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400多亿元。全省27家企业荣获第五批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生态大省,不能忽视气候变化。湖北积极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融合、协同增效,高质量建设全国碳排放权注册登记系统,持续深化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碳市场建设,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初见成效。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上,武汉获得“C40城市气候领袖群第三届城市奖”,这是我省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项。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锚定“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目标,全省将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朝着建设美丽湖北阔步前进!湖北省生态环境保护机构设置大事记1972年8月省“三废”治理领导小组及办公室成立,标志着我省环境保护事业开启征程;1973年10月湖北省第一次环境保护会议召开;1974年11月成立省革委会环境保护办公室;1979年6月成立省革委会环境保护局;1983年11月新的省环境保护局成立,为省政府一级机构;1988年11月全省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机构——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1995年11月省环境保护局成为省政府直属机构;2009年6月成立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升格为省政府组成部门;2018年11月在新一轮机构改革的浪潮中,省生态环境厅正式挂牌(加挂省核安全局牌子),职能有了新的重要拓展;截至目前全省环保专业队伍已有8300余人,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湖北阔步建设中部绿色崛起先行区6月21日,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时代推动湖北高质量发展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实施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发挥生态大省优势,强化生态承载功能,建设中部绿色崛起先行区,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快全面绿色转型,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库清水北送”“一江清水东流”,推动湖北在中部地区率先实现绿色崛起。围绕省委、省政府的最新部署,省生态环境厅积极谋划,以五大方面举措抓好贯彻落实。强化统筹融合协同增效,切实加强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湖北将着力控制工业、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重点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强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促进降碳减污协同增效。科学编制专项规划和碳达峰行动方案。今年,省生态环境厅将编制出台湖北省“十四五”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提出“十四五”时期湖北绿色低碳产业新业态发展、产业链构建和产业集群培育的方向、任务及政策措施;制定湖北省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达峰时间表和路线图;开展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管控政策等专项研究,为实现“十四五”乃至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目标提供指引和支撑。扎实做好碳市场建设工作,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减排。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既是国家赋予我省调结构、转方式和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使命,也是我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大事项之一。目前,湖北碳市场交易规模、连续性、引进社会资金量、纳入企业参与度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下一步,湖北将进一步完善区域碳市场体系,抓好碳排放核查、配额分配及履约,研究扩大试点碳市场覆盖范围。深入推进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建设。2020年,《关于开展“碳汇+”交易助推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出台。目前,省生态环境厅正在编制光伏碳减排、林业碳汇、湿地碳汇、沼气碳减排方法学等配套文件,为推进“碳汇+”交易实质性开展打下基础,同时,组织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建设,为我省探索近零碳发展提供经验。营造绿色低碳发展的良好氛围。在“碳宝包”积分体系和“军运会碳中和”行动的基础上,下一步,湖北将以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为契机,促进碳积分体系示范和应用的全面升级,引导公众参与到绿色低碳实践中来。同时,进一步扩大“湖北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项目库”服务范围,搭建企业绿色金融对接平台,吸引一批优质绿色低碳项目落地湖北。数读荆山楚水“绿色答卷”1.

护蓝天实施重点大气污染治理项目1800余个,完成单机装机容量20万千瓦以上火电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2020年,全省13个国考城市PM2.5累计平均浓度37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40.3%;优良天数比例87.5%,较2015年增加17.4个百分点。2.

守碧水累计完成137座县城及以上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新(改、扩)建乡镇污水厂828座,基本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101家省级及以上工业园区建成运行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城市建成区214个黑臭水体全部消除。2020年,114个国考断面中,优良断面104个,优良比例较2015年上升11.4%。3.

治净土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安全可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达到94%以上,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到100%;重金属污染物排放总量预计消减12%以上,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99.48%。4.

守安全认真做好医疗废物处置工作,全省医疗废物处置能力从180吨/天提高到667.4吨/天;建立湖北省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连续10年保持辐射环境零事故率。5.

优服务继续推进生态环境服务事项“四减”行动,省生态环境厅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法定总时限消减60%;大力推进环评审批和监管执法两个“正面清单”,累计对8939个项目实行环评豁免、告知承诺、优化服务和简化审批,对1594家企业实行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式监管执法服务;走访全省200多家企业,开展送技术、送政策、送标准、送资金等“四项服务”,帮扶116家企业整改存在的331个生态环境问题。6.

谋项目牵头编制《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生态环境补短板工程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谋划项目316个,涉总投资821亿元,助力全省经济重振。7.

促减排湖北碳排放权交易走在全国前列,全国碳交易登记结算系统落户湖北。截至2021年5月31日,湖北碳交易二级市场累计成交3.48亿吨(现货和远期产品),占全国50.40%;成交额81.52亿元,占全国55.69%;通过碳市场,部分纳入企业通过碳市场出售配额获益超过5亿元。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