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长江之腰绿意盎然

2022年01月11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千湖之省,碧水长流。6300公里长江,宛如一条巨龙,“龙腰”所在,正是湖北——长江干线径流里程全流域第一。护佑母亲河,湖北使命在肩,铿锵作答——将绿色作为湖北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这是“龙腰”实现崛起的重要路径。2020年末,生态环境部公布监测数据显示,实施长江大保护以来,从长江武汉段白浒山出境的长江水质已连续两年保持在Ⅱ类,这是长江武汉段20年来最优的水质。省生态环境厅称,曾经饱经创伤的母亲河正在焕发新的生机,长江湖北段生态保护已发生转折性变化。义不容辞的湖北之责浩浩长江,滋养着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横贯湖北1061公里,长江岸线湖北全流域最长。身处“长江之腰”,作为千湖之省、鱼米之乡,呵护一江清水东流,实现绿色发展,湖北责任如山!“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不是“包袱”,而是机遇;不是单一的经济工作,而是肩负的重大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保护长江,规划先行。在沿江省市中,湖北率先编制实施《湖北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总体规划》,从源头上立起生态优先的“规矩”,为未来留足绿色空间。绿色发展,立法撑腰,治水、治气、治土。2014年7月,“史上最严”的《湖北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施行,对水污染处罚不设上限。2015年5月,出台《关于农作物秸秆露天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决定》,在全国率先剑指秸秆露天焚烧,管住冒向天空的黑烟。2016年10月,全国首部省级《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问世,保证米袋子、菜篮子安全。2017年1月,《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公布,明确限制在长江干流沿线新建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项目,禁止新增长江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坚决关停沿江排污不达标企业。生态管理,细到“网格”。2020年12月,湖北发布《关于加快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的意见》,18.59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被划分为1076个不同单元,实行如同社区网格般的严格生态管理,杜绝不符合生态规定的发展项目。雷霆万钧的湖北行动眼下,一场“雷霆之战”在湖北打响,把每一个排污口查清楚、治明白。长江湖北段共有12480个入江排污口,只有管住来自岸上的污水,才能让母亲河“一身洁净”。今年4月,十堰提前4年完成沿汉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暨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成为湖北破解“化工围江”雷霆之战的最新成果。铁腕护大江!2017年起,湖北从宜昌开始,推进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随即,长江大保护十大战略性举措、十大标志性战役接连展开,“四个三”重大生态工程如火如荼,累计“关改搬转”沿江化工企业405家、取缔长江和汉江干线各类码头1787个、排查整治“三磷”企业217家。一项项举措、一次次行动,渐渐“染绿”长江和荆楚大地,也强力推动着湖北经济的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最近,一块特殊的牌子,颁给了宜昌市姚家港化工园——来自工信部的“绿色工业园区”。在破解“化工围江”之困中获取“产业升级”之惠,姚家港华丽涅槃,2020年园区实现年产值320亿元、利税28亿元。眼下,以“光芯屏端网”为代表的战略新兴产业强势崛起。湖北,正成为长江经济带上一抹亮丽的绿色。血脉相连的湖北合力告别“九龙治水”,回归“一龙管江”,正在湖北蔚然成势。3月1日,《长江保护法》实施。在我国首部流域法的指引下,湖北整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联合上下游、左右岸、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水利、生态、交通、公安、司法、发改、经信等多部门,同答“一道题”,共下“一盘棋”。为守住一江碧水东流,全省持续推进工业、生活、农业、航运污染“四源齐控”。截至目前,湖北新(改、扩)建乡镇污水厂828座,基本实现乡镇污水处理全覆盖。今年起,十年禁渔!昔日撒网者,今成护渔人。6月5日,提起装着鱼苗的水桶,退捕渔民刘永富将一尾尾鱼苗沿着放流通道缓缓倒下。荆山楚水,由荆楚儿女合力守护。水环境“成绩单”显示:2020年,114个国考断面中,优良断面104个,优良比例较2015年上升1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面消除国考劣Ⅴ类断面,较2015年下降8.8个百分点。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全省将加快构建长江生态流域现代化环境治理体系,以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督促长江大保护各项任务加快落地。珍稀动物频频现身每天,宜昌城区的长江岸边,总有一群人在“追星”。他们追的,是已在地球上生存2500万年、被称作“活化石”和“水中大熊猫”的江豚。随着湖北接连启动长江大保护十大标志性战役、保护长江“6+4”攻坚提升行动、十年禁渔等,长江湖北段能见到的江豚,越来越多。今年的六五环境日,对江汉油田观鸟协会的陈德智来说意义非凡。他已接连两天、在潜江市江汉油田矿区虾稻田,拍摄到彩鹮活动的影像。彩鹮,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一度宣布其在中国绝迹。这是继潜江去年记录彩鹮后,连续2年在同一区域发现彩鹮。不仅奇特珍稀动物在回归,爱护动物的意识也在荆楚大地深入人心。卓尔控股有限公司发起设立卓尔公益基金会,开展江豚、青头潜鸭等濒危旗舰物种保护项目。眼下,武汉府河湿地在全国168个调查地块中,青头潜鸭数量位列前四。省生态环境厅近日宣布,将启动首次全面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届时将发布我省第一批生物物种名录。专家解析绿色发展的湖北探索在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秦天宝印象中,湖北的绿色探索起步较早,创新亮点较多。200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改革试验区”。秦天宝认为,在这一体系下,湖北、武汉的发展路径已然明确,由此奠定绿色崛起之基。“具有全国开创意义的,是《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的问世。”秦天宝说,这一条例全国首创,在制定之初甚至没有先例可参考,而在出台之后,又为《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炉探索了成功经验。《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明确,损害土壤环境,政府官员将被终身追责,从源头上厘清责任体系,从根本上解救“毒土地”。同时,秦天宝介绍,在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出台前,湖北已有流域立法的先例。从全省最早的《宜昌市黄柏河流域保护条例》,发展到如今先后出现县区自发联盟、市州主导、省级推进等多种模式,85个县市区初步建立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占县区总数的83%。生态环境执法,湖北也在探索全新模式。去年3月25日,《湖北省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办法》(试行)率先在全国发布;今年,《湖北省生态环境轻微违法不予处罚事项清单》进一步细化,对15类生态环境轻微违法行为不予处罚。“柔性执法,更容易让大家树立‘我要环保’的意识。”秦天宝认为,湖北的绿色探索,为全省生态环境改善起到了鲜明的引领作用。本版撰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胡弦通讯员 熊习岸 李斌 胡晨雨本版图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陈勇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