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同题共答合力下好一盘棋

2022年01月12日 10阅读 来源:湖北日报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这就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长江流域系统性着眼,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要素,实施好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工程。要坚持整体推进,增强各项措施的关联性和耦合性,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摘自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4月26日在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6300公里的长江,宛如一条巨龙,滋养着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带。浩浩长江,湖北干线径流里程全流域第一;千里汉江,涵蓄出一库丹江清水;身处“长江之腰”,鱼米之乡跻身“大国粮仓”。确保一江清水东流、一库净水北送,湖北使命特殊;作为长江流域重要水源涵养地和国家重要生态屏障,湖北生态地位特殊、责任如山!护佑母亲河,使命在肩,义不容辞!整合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水利、生态、交通、公安、司法、发改、经信等多部门,湖北同答“一道题”,共下“一盘棋”。人心齐,泰山移。今年2月召开的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传来好消息:随着湖北变“九龙治水”为“一龙管江”,水清岸绿的长江生态逐步形成,曾经饱经创伤的母亲河正在焕发新的生机,我省长江生态保护已发生转折性变化。告别“九龙治水”

“黑水河”开始变清武汉市江夏区金口街中湾村,长江蜿蜒而过。岸边一栋白色二层独栋建筑屋顶,写有“国家生态环境监测”字样。这是我省在长江干流设立的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纱帽右站,2020年10月底建成运行。这里,距上游咸宁5公里,离下游鄂州85公里。“上游来水是否达标,超级站实时监测,每4小时更新数据,时时为护佑母亲河健康‘站岗’!”省生态环境厅监测处调研员徐戈说。所谓超级站,即可以监测地表水考核的全部26项指标,能更全面、更及时摸清长江水质状况,如同为母亲河戴上“健康监测手环”。找出母亲河“病因”,就得厘清上下游责任,协同开出“药方”。根据国家部署,湖北在长江流域跨省、市、县断面处,共建设57座水质自动监测站。“一旦发现水环境问题,能第一时间找出原因和责任方。”徐戈说,57座水质自动监测站建成,提升了我省水质监测预警能力,有利于推动长江流域上下游协同治理和水质改善。湖北,千湖之省,水系密集,其中不少河流跨越多市、多县,如何克服互相推诿甚至以邻为壑,携手形成流域治理的合力?近年来,我省多地探索如何破解跨界流域治理难题。一河(湖)一策,湖北在全国率先统筹“河长制+湖长制”,以长江大保护、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和碧水保卫战为主要抓手,推进上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形成了全省“党政负责、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社会共建共享”的河湖治理管护格局。一张来自省生态环境厅的“成绩单”显示,在2020年全省跨市州跨界断面水质考核中,潜江市4个跨界地表水断面水质全部为优。这其中,就有曾经让潜江深感苦恼的通顺河跨界断面。长191公里的通顺河,流经潜江、仙桃、武汉,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几乎成为集纳沿线各类污水的“臭水沟”,水质一度恶化到劣Ⅴ类。以致上游排污,下游就关闸“堵回”污水,引发上下游矛盾。2017年,我省河湖长制率先在通顺河落地,副省长亲自领衔,成为“河长”,协调三地减排治污。1年多后,这条“黑水河”开始变清。通顺河治理之路,是我省跨界河流水生态环境改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省探索跨界流域治理路径,先后出现县区自发联盟、市州主导、省级推进等多种治理模式,一些河流污染加重的态势得以扭转,河流水质明显改善。多部门协同

不放过每一滴污水2021年3月1日,长江大保护历史性时刻。这天,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正式实施。当日,长江干流茅坪段水域迎来了一场协同执法大检查——宜昌市生态环境局秭归县分局联合县水利湖泊局、县农业农村局、三峡海事局等部门联合执法,并为沿线企业和居民宣读《长江保护法》。而在过去,相关部门“各吹各的号”,难以让执法达到最佳效果。“长江经济带不是一个个独立单元,要树立一盘棋思想。”如今,多部门联合执法,不再“单兵作战”,保护长江形成联动态势,力护一江碧水向东流。突破,还显现在跨省联动。2019年9月开始,包括张某在内的团伙流窜于重庆、我省枣阳等地,非法购进废矿物油逐利。经查实,张某累计从重庆某船舶保洁公司购进废矿物油100余吨至枣阳市某场所加工。加工现场废水和土壤的采样检测结果令人震惊:渗坑内废水COD、石油类排放浓度、氨氮排放浓度均严重超标。枣阳市将此确定为“8·25跨省级区域污染环境案”。今年2月,张某被枣阳市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这是一起跨省打击危险废物犯罪的典型案例,联合执法形成的合力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省环境执法监督局相关办案人员介绍,一方面,以打击环境污染犯罪和环境修复为目标,重庆与襄阳两地妥善解决管辖争议,共同打击危险废物犯罪;另一方面,生态环境部门与公安、检察机关衔接配合,实现跨省、跨部门高效联动,迅速阻止环境污染风险蔓延。为青山绿水出征,既是湖北担当,也是湖北作为。今年,全省生态环境执法队伍将以狠抓长江大保护为重点,努力创新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不断探索包容审慎的执法方式,力争既让环保执法“长牙”,也要充满温度,做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毫不留情。省环境执法监督局负责人介绍,今年,全省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将加大《长江保护法》《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贯彻执行力度,强化“三磷”(磷矿、磷化工企业、磷石膏库)、集中式污水处理厂、沿江化工企业环境监管等专项整治,严查无证排污、逃避监管排放污染物、超标排放、在线自动监测数据造假等环境违法行为。不放过每一滴污水,不让它们“四处流窜”,进而污染母亲河。今年,全省生态环境部门将大力推进长江入河排污口溯源和整治。为借鉴先进地区治理经验,3月31日至4月2日,省生态环境厅派出由省环境执法监督局组成的学习调研组,赴重庆取经,学习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的好做法。据悉,今年底前,15个市州(不含随州、神农架)生态环境部门将完成排污口溯源、分类命名编码和标志牌竖立等工作,完成“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制定和部分立行立改问题整治。湖北省集水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232条,100亩以上的湖泊和20亩以上的城中湖755个。全省落实省、市、县、乡四级河长1.1万余名,村级河长3.9万余名。全省5公里以上4230条河流,列入省政府保护名录的湖泊755个,全部有了“河长”和“湖长”。累计竖立河湖长公示牌19853块,落实河湖管理、保护、执法监督人员25000余人。专家点评长江保护进入3.0时代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

秦天宝3月1日,我国首部流域法——《长江保护法》开始实施,母亲河从此有了最强“绿盾”。从早先的“以水资源为中心,以水环境为载体”的1.0开发模式,到“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2.0时代,再到如今的《长江保护法》实施,以整体系统观引领长江流域生态保护立法,标志着长江流域保护和发展进入3.0时代。目前,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为核心的整体系统观,是我国实施生态环境大保护的科学方法,同样适用于流域立法的《长江保护法》。《长江保护法》有多重开创价值。首先,从空间角度,将上中下游和左右岸的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纳入一体化考量,统筹兼顾上下游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不同行业和不同法律之间的关系。其次,统筹推进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两个方面,兼顾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大局,打破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长江保护法》明确的流域协调机制,改变了过去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局面,形成统筹协调、系统保护的顶层设计,不仅规定了流域协调机制的职责、组成和信息共享等宏观内容,而且还对地方跨区域协作和执法等微观层面进行指引。将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相结合,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了长江流域环境和资源的双重价值。本版撰文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胡弦本版摄影湖北日报全媒记者田悦

陈勇 梅涛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