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方琳 张歆
【书法家简介】
刘水露
中国书协会员,湖北省书协副主席,襄阳巿书协主席,作品曾入展全国第五、六、八届书法篆刻展,30余次在全国及省内大型展赛中获奖、入展或入选,多件作品被文博机构收藏。
刘水露的工作室位于襄阳一处住宅楼,远离主干道,四周也没有明显的建筑标识,工作室名牌匾不打眼。5月11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一路寻去,险些错过。走进工作室,墨香扑鼻,近百幅书画作品悬挂其间,有刘水露自己的,也有其他人留下给他品鉴的,能站人的空地几乎也被层层叠叠的书法作品占据。把沙发清理出来,采访才算真正开始。
青年时期爱书成痴
刘水露自幼酷爱写字,“我学习成绩虽然一般,但作业本总是最干净、最工整。”因为写得一手好钢笔字,他常常受到老师表扬,上世纪80年代的中小学,很少有书法老师,他自己慢慢摸索、学习。
高中毕业后,刘水露直接进入工厂工作,拿到工资后,直奔新华书店买字帖。那几年,书法家王树人在襄阳办培训班,书法爱好者听闻,都如饥似渴,刘水露骑着自行车跑去听课,往往只能站着听完,听了培训后才知道有临帖一说,他便开始临摹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大家的作品。
若有外地出差的机会,得了空当,刘水露不是去看展,就是背着作品拜访书法大家,请他们指点一二。在别人家中看到了好的书法作品,就驻足欣赏不肯走,到了非常痴迷的程度。
“当时工资很低,只有在创作作品时才能买几张宣纸。”刘水露回忆道,买不起纸,如何临帖?他将车间、办公楼里的旧报纸收集起来,在报纸上写,一临帖就是一天。后来,报纸根本不够用,他干脆接了半盆水,用大毛笔,在水泥地上写。条件简陋,并没有让刘水露失去对书法的热爱,这些训练也对他的影响持续至今,一是能很准确地把握纸张的空间,写字时基本不叠格子,二是写大字时,苍劲有力。
企业改制后,他开办了自己的厂子,约有百来名员工,一开始经营得很好,但由于酷爱书法,无心照看工厂,最后亏了钱。“搞书法酸甜苦辣都会有,家里人也会有意见,但现在想来是很值得的,写字很能陶冶情操。”刘水露说,疫情期间,市民都在家中不出门,他也没有条件进行书法创作,只能在家中临帖,感觉非常充实。
行草豪放收放自如
因机缘步入书坛后,刘水露的书法初学柳、颜、赵楷书,以及汉隶《张迁碑》,后转临二王法帖,亦喜爱米芾作品。二王、米芾的法帖几近临遍,且坚持临研米帖至今。数十年来,他先后对苏轼、王铎、傅山、张旭、怀素、孙过庭等法帖临习、研读。
从“传统”这一源头活水中,刘水露也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草书风格。他善作大字行草,有旭素、傅山之遗风,结体俊朗,有二王、米芾意趣,收放自如,偶有险笔,用墨亦有王铎的涨墨气象,对比中有了跌宕感和视觉冲击力,整体章法偏于雄强超迈一路,字里行间充满着激情与豪气。
随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市面上的书法培训班也越来越多。对此,刘水露认为,书法学习可以培养孩子的性情,小孩子学得快忘得也快,理解不了行书草书的创作意境,建议从楷书开始练习,正确地进行书写,要讲道理、有章法,一笔一划都要有来路。
而对于学习书法的成年人而言,刘水露建议不用拘泥于楷书,稍加训练后就可以进入行草书的书写,避免书法作品不流畅、放不开的现象。略有小成后也要坚持积累,不能急于求成,要保持谦虚,慢慢地形成自己的风格。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