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彭小萍
通讯员 喻玲
阅读提要多久没旅行?多久没看星空?……在这个愈来愈快的世界里,“慢生活”是一种怎样的体验?6月中旬,在神农架林区松柏镇荣获“国际慢城”殊荣3周年之际,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这个山区小镇,感受“慢生活”的魔力。2018年6月22日,在法国米朗德举行的2018年世界慢城联盟年会上,神农架林区松柏镇获得“国际慢城”称号,这是中国第9个、湖北省首个国际慢城。“举起慢城牌匾,那一刻有种‘申奥成功’的自豪。”神农架林区松柏镇党委书记戴光明记忆犹新。“这是神农架继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世界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殊荣后,斩获的又一张世界级名片。”神农架林区党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三年来,擦亮“慢城”名片,做足“慢”字文章,神农架旅游的国际化之路越来越坚实。慢感悟,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绿树环绕、溪水潺潺的松柏镇古水村红色教育基地,歌声嘹亮。神农架林区总工会和神发水电公司60名干部职工身穿红军服、臂戴红袖章、头戴八角帽,扛着旗子,精神抖擞地从基地出发,重走10公里“长征路”。此前的党课上,他们以两军对垒的形式,用板车拉“粮袋”,两人抬“弹药”,体验红军艰苦的作战精神。“吃忆苦思甜饭,重走长征路上,感受枪林弹雨作战环境后,我深刻体会到什么是视死如归的革命精神。”一整天的课程结束后,神发水电公司职工任旭东感慨。古水村曾是古水区苏维埃政府旧址所在地,红色革命历史悠久。荣获“国际慢城”殊荣后,松柏镇投资约2000万元,将这里打造成为古水河野趣度假区。红色教育基地作为度假区的核心内容之一,于今年5月1日开馆。沿着古水河畔漫步,草木葱茏,山川溪谷纵横交错,清冽的河水蜿蜒绕过每块石头,小鱼藏在石缝里,一动不动。即使没有风,岸上也泛着凉气,只有哗哗水声,轻吟着平静的时光。“我们把红色教育融入度假区,让游客在回归自然中,享受田园风光时,感悟红色文化。”松柏镇党委委员、副镇长王顺基认为,学党史不能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要学深悟透、持之以恒,在学思践悟中深刻领会党史蕴含的无限智慧和力量,“这恰好是我们红色教育基地的最大特色”。保神高速开通后,襄阳游客王晓霞第二次来古水村度假。这次她带着家人在青山绿水间走了一段“长征路”,“没想到来度假的同时,还能让孩子们上一堂生动的红色教育课,超值!”慢品尝,静心享受原生态美食舌尖美味,是国际慢城的追求。在松柏镇,美食的打造、品尝少不了一个“慢”字。土鸡汤、糖醋青椒、焖锅鸡、豆豉炒腊肉、酸辣藕带……一桌5道菜,有缘聚老板胡平整整做了一上午。“所谓慢食,尊重的是本土种植、本地烹制的原生态烹调理念。”胡平说,家里的食材都是原生态,蔬菜是自己种,田地里使用的是有机肥,鸡猪羊也是家养的,连油也是自己榨的菜籽油。烹饪手法上更精细,全部要手工烹制,滚油旺火,深灶铁锅,保持传统做法。一道道平常无奇的菜摆上餐桌后,游客放慢速度,细嚼慢咽,舌尖品味的不仅仅有食材的美妙,还有山的味道、风的味道、阳光的味道,以及时间的味道。一蔬一饭,一饮一啄,边聊边品的闲适中,这些味道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分不清是滋味,还是情怀。有缘聚生意好,一到旅游旺季,常有游客等着“翻台”,老板依旧保持慢火细烹的节奏。“慢城的慢,体现在各个方面,慢食是其中一种。”王顺基说,在松柏镇,看不到人们边吃边赶路的场景,一旦把吃饭当成程序,就没有生活的乐趣,“我们要做的是把美食也变成幸福,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慢创业,把热爱变成毕生追求越是在水泥森林里久居,越向往回归农耕生活。宦吉鑫就是其中一个。宦吉鑫从部队退伍后,毅然回到家乡松柏镇麻湾村办民宿。他把自家房子改造成了一间充满着文艺气息的田园小屋,起名“萱草花园”。有别于农村常见的外贴瓷砖内铺地板砖的三层小洋楼样式,“萱草花园”追求原生态、质朴风。石头垒砌的外墙,屋顶上的小青瓦,阳台上的茅草束,粗看“潦草”,细看雅致。室内用品非常讲究,手工制作的悬灯、造型各异的摆件,处处透着匠心。民宿的厨房最具特色,他们把屋后的崖壁洞穴装上玻璃门,垒起土灶,挂上腊肉,开启炊烟袅袅的烟火味。“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极简的就是时尚的。”宦吉鑫说,从装修风格、家具选择,到空间设计,力求还原小时候的模样。为了建好民宿,宦吉鑫和姐姐走访了600多个乡村,邀请顶级的设计师画图。没想到,房子建了一半,父亲非要拆掉重建。“父亲说,别人的楼房用的都是高档的瓷砖砖,我们用的水泥地,太丑了,非要拆掉。”宦吉鑫说,后来镇上戴光明书记看了后,对房子称赞有加,他才慢慢改变观点。如今,“萱草花园”生意火爆,周末的房间已经预定到了一个月后,这才让父亲佩服宦吉鑫的眼光。“享受麻湾村生态红利,为游客打造一个舒适的栖息地,是我毕生的追求,也是我的生活。”宦吉鑫说,在村委会支持下,他们正在打造农家书屋、无边泳池等配套设施,让游客有更好的“慢生活”体验。
热点文章推荐
相关文章推荐